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05-14 04:00:39

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工作的思考

摘 要 学生处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规范学生校园活动、维护绝大多数学生利益、促进学生社会化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许多学校依然存在处分内涵不够明晰、工作程序不够规范、证据论证与学生申辩机制不够健全、工作责任与权限不够明确等问题,导致近年来由于学生处分引发的投诉、行政复议呈上升趋势,影响了处分工作在促进学生健全成长、维护校园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亟待进一步改进与加强。

关键字 高等学校 学生处分

一、高校学生处分工作的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各高校将依法规范学生处分工作作为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制订制度、规范程序、建立申诉机制、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基本做到了学生处分有法可依、程序规范等要求。但在制度、机制、操作等层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处分依据的模糊、缺失甚至不合法是制度建设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处分依据缺失导致对一些学生的违法行为无法有效追究责任

教育部21号令第54条规定,学生“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但有轻微违法言行并造成一定后果,又没有构成刑事犯罪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如何处理,却没有明确规定。如在校园网上发表反动、黄色或煽动性言论,在校园内从事传教等非法宗教活动,在校园公共场合发表违反宪法言论等。

2.处分依据的不合法导致学校在行使处分权时存在着违法行政的风险

除现行法律授权外,高校行使处分权的直接依据是校内规章与制度,但相当部分学校在规章制度制定时忽略了合法性审查,有的与法律规定不符,有的出现不规范的用语。

3.处分依据的模糊导致学校在对学生违纪行为进行认定时存在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

如对学生在校园伤害他人行为的界定,许多学校的规定是以“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来确定处分的种类。但在具体操作中,对相同或相似行为不同高校之间的认定具有较大差异,甚至同一学校在不同时期(如在抓校风校纪时期)的认定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实际存在着自由裁量权而影响公平的问题。

(二)对学生权益保护不够是工作机制构建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处分证据论证机制尚未健全

教育部21号令第56条规定: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人的陈述和申辩。在实际工作中,相当部分学校对此采取“听取学生意见”这样的简易程序操作方式,即由相关部门或工作人员找当事学生谈话,听取其对受处分相应事实证据的意见。虽然从形式上似乎已经履行了听取陈述与申辩环节,但实际上却缺少了对陈述与申辩程序的确认和结果的论证。

2.学生申诉缺乏公正的认定程序

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申诉的认定中,比较重视管理方(即教师或管理人员)提供的证据,特别是在考试作弊这类处分的事实认定中,基本上是由监考教师的单方证据,而对学生申诉提出的理由很少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更少明确公开调查认定程序。

3.不重视学生家长的知情权

由于受国情、传统的影响,加之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大学生“准成人”的特性更为明确,即虽然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但在心理上、社会化程度上尚未成熟,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对家长依赖性较强,也使许多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十分关心,对学校教育管理非常关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学生隐私权与家长知情权的关系,特别是在进行“记过”以上处分时,充分重视与尊重家长的知情权,是发挥处分这一管理手段的教育功能,防止引发负面影响与不测事件的重要环节。

(三)程序不规范和职责不明确是工作操作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处分提出与确认职责不明确

学生违纪行为主要发生在教学、生活等领域。对于在不同领域发生的违纪行为,学校相应的管理部门承担着发现、确认事实的责任。有些学校认为,处分都是由学校作出的,那个部门提出都一样,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受到请托说情等外来因素影响,将处分的提出分别授权给教务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等各管理部门,导致管理职责不明,影响了学生处分管理的严肃性与程度性。

2.证据收集与认定程序不规范

有些高校对学生处分时忽视证据的收集和使用,导致对违纪行为认识不清;有的过分强调从严、从快,程序过于简略,影响了处分工作的公正性;有的取证程序不当,其取证程序的“正当性”受到质疑。

3.忽视送达程序,不履行告知义务

学校应当在做出处分决定之后,及时将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因为处分决定书一经送达后将产生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后果,并事关被处分人的切身利益。例如,处分决定产生法律效力、被处分人申诉期限和诉讼时效开始计算等等。

二、进一步改进学生处分工作应把握的几个关系

以上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和学生工作人员,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管轻教的倾向,操作上存在重结果轻程序等问题,总体上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尚未真正体现到实际工作之中。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处分工作,首先必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握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高校与大学生的法律关系

近几年,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问题在国内日益受到关注。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既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关系。前者的显著特点是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后者则表现为主体双方平权型法律关系。大学生作为权利主体的特性,要求学校在制度建设与管理行为的实施中,一切以充分调动学生成长发展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要求学生履行义务的同时,充分保障学生法定权利的实现。具体到学生处分管理,则要求学校在制定和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规章和构建机制时,必须充分尊重与听取学生意见,与学生一起达成一个共同的、清晰的目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该是公平的、透明的;同时要以适当的程序与机制保证处分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与规范性,保证有特定的程序与规范维护学生的法定权利。

(二)维护正常校园秩序与做好学生教育引导的关系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通过制订必要的制度,实施适当的管理行为,是维护校园正常秩序的基础与前提。但学校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人,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将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学生事务管理与其他一切领域管理的本质区别所在,同样也是学生处分与其他行政处罚的本质区别所在。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大学学习是其学习生涯的最后一站。这意味着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今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必须了解掌握日后立足于社会所必须的规范与原则。校园在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选择的同时,设置一系列规则加以限制,这既是维护正常秩序之必须,更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所必要的。管理的教育性原则就要求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这就要求学校在实施处分行为时,一是严格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做到规范明晰、公开,程序透明、合理,处罚公正、适当;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实施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引导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规则的意义、功能与作用,提高执行与服从规则的自觉性;三是在实施处罚行为时,尽可能为学生保留改正错误的机会,最大限度避免对涉及的学生进行二次伤害。在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犯错在所难免。如何处理好教育与处罚的关系,在给予适当教训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办学者和教育者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三)对违纪行为进行必要处罚与保障学生权益的关系

有权利就有救济,权利无救济即非权利。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结果直接影响学生名誉、荣誉、学籍和学位,并进一步影响学生将来的社会评价、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理应遵循“正当程序”、给予权利救济。根据教育部21号令的第56条和第61条规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处分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人的陈述和申辩”;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也就是说学校维护被处分学生的权益在制度层面主要体现在事先“听取陈述和申辩”和事后进行申诉处置。由于对学生的申诉处置21号令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大部分学校也按要求建立了学生申诉处理制度和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等工作机构。但对“听取陈述和申辩”因没有明确的制度与程序性规定,许多学校在制定相应规定时也就没有明确相应的程序与规定。从法治的角度而言,事先充分听取申辩是保障相对人权益的最直接体现;从工作实践看,事先充分听取申辩比事后接受申诉更能有效避免处分失误或不当的发生。

三、进一步优化学生处分工作的建议

基本思路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坚持依法治校和调动学生成长的主动性相结合,维护校园正常秩序与保障学生权益相统一,构建起公正、合理、公开、有序的学生处分工作体系。

(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学生为本,更确切地说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到学生管理工作,就是坚持管理的教育性原则,管理工作的一切制度安排、管理行为实施等都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首要目标。在学生处分工作中既要改变以往“我管你”这样单向型管理思维,又要克服在操作层面“快速处理”、“从严处理”的作法,本着对学生成长负责的精神,按照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念,完善体制机制,真正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二)进一步明晰学生处分适用范围和管理权限

为保证学生处分管理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应当在校长的领导下,建立起学生处分的提出、听证、决定、告知、申诉等环节的管理制度与工作职责。首先要进一步明晰处分适用条文。特别是对教育部第21号令第54条的规定,应从学校工作实际出发予以明确。如学校界定有一定难度,也可以由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指导性意见。其次要进一步细化管理权限。明确凡涉及学生处分都由学生工作处向校长提出,其他各部门与二级学院(系)等管理部门承担违纪事实发现、举证等责任,但不能直接向校长提出处分建议。

(三)依法完善学生处分的程序

按照教育部21号令的规定,任何学生处分决定必须经过书面说明理由、告知权利、实际送达等程序,要使其以刚性的规范形式确定下来。当然各高校应该从有利于规范操作角度,通过制订制度、明确相应工作流程和工作实施主体等措施进一步予以明确;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知晓率,接受社会及家长参与和监督,这也是制度与程序得以规范实施的有力保证。

(四)探索建立较为健全的听证制度

学生处分听证制度是指高校在作出处分决定前,通过适当的方式听取被处分学生的陈述和申辩的程序性制度。听证的主要目的是对违纪事实的调查论证,具体包括相关管理部门对违纪事实发现查处的陈述,涉事学生的申辩与解释,参与听证人员对事实的认定等。这实际上是以制度的方式保证教育部21令第56条的规定能得以落实,让学生可以做更加充分的陈述与辩解,有利于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进一步查明事实真相,既有利于学校作出更加合理与适当的处分,增强处分结果的信服力,也是对参与者和其他同学的一种教育与引导。

(五)着力完善学校内部的申诉制度

教育部21号令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第60条)。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已建立起校内申诉制度,但普遍存在着机构独立性不够、程序不够透明等问题,导致结果缺乏公信力。完善的重点是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受理机构,将申诉办理与处分管理相分离,提高机构的公信力;建立委员会成员(重点是教师、学生代表)库,随机产生具体案件审理人员名单,明确有关人员回避制度,确保参与人员的公正性;明确从受理、调查、论证到结论的工作程序,以程序公开保证结果公正。

(六)不断健全外部救济体系

教育部21号令规定,“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申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第63条)。这里对大学生是否可以直接寻求司法审查与司法保障并无明确规定。似乎暗含着大学生应当先行申请申诉,然后再寻求复议或司法解决的途径。实践中由于对高校处分行为性质缺乏统一认识,立法上还缺乏明确细致规定,所以实践中各种做法都有。应尽快启动修改我国的教育法和相关的复议、诉讼制度,从而使得教育领域里的纠纷解决机制能够尽快得以确立。

参考文献:

[1]湛中乐,关于高校学生处分中程序公正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08.10;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03

作者简介:

施周婷,女,汉族,1984-8,浙江天台人,浙江大学,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上一篇:老子道家的心学图画 下一篇:浅析《弟子规》中“孝悌”“谨信”对学龄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