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流域不同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时间:2022-05-14 12:22:52

泾河流域不同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摘要 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重视,相关的研究也备受关注。本文以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不同生态功能区对基于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土资源的进一 步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供指导。本文首先将流域分为六个生态功能区,即东部山地水源涵养区(Ⅰ区)、西部山地水源涵养区(Ⅱ区)、北部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区(Ⅲ区)、南部山地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区(Ⅳ区)、塬地(阶地、平原)、农田保护区(Ⅴ区)、中部过渡区(Ⅵ区)。然后,确定了由两个系统即社会经济子系统和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子系统、8个综合性指标组成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从生态环境现状(林草覆盖率和土地退化指数)、耕地压力、水足迹与水压力三个方面对各功能区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项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各区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泾河流域除Ⅴ区处于比较协调状态外,其他各区(面积总计占90.09%)均处于不协调状态,这反映出流域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

关键词 泾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功能分区;评价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9-0127-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22

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的基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依据[1]。在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最有代表性的有: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①;可持续进程指数[2](Sustainable Process Index,SPI);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等等。

按照指标的富集程度,可以分为单项指标、综合核算体系和菜单式指标体系,各有优缺点[3]。 对于菜单式的指标,按照指标表达的领域,可分为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自然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四个子体系构成。社会发展指标以表达人口与科技发展水平占主要位置;经济发展指标多采用传统的GDP、GNP指标,辅以表达经济结构的指标等;自然资源指标主要包括表达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人均占有、资源密度等方面的指标;环境指标主要包括表达环境状态及变化趋势的指标[4-6]①。当选择较多指标时,应避免多个指标相互关联,表达含义重复。

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复杂性,单方面一个指标不能概括诸如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运用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7-8]②。由于评价重点和目的的不同产生了许多评价的思路和方法。1992年以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断被提出。如:经济合作组织(OECD)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PSR))、联合国统计局(UNSTAT)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FISD)、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同时,在国际、国家、区域和部门等不同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不断涌现,具有代表性的有加拿大、美国、荷兰等国家的指标体系,以及加拿大阿尔伯塔、美国俄勒冈等具体地区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用于评价可持续发展进展、反映发展问题的检测工具。因此,该指标体系必须具备如下功能:描述功能(反映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基本状况)、解释功能(提供分析客观现象和产生原因的逻辑线索和有关

①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规划设计研究院,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泾河流域规划(初稿),2003。

②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规划设计研究院,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泾河流域发展规划,2003。数据)、评价功能(实际发展状况、政策、措施作出客观评价)、监测功能和预测功能。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能够描述和表征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现状,能够描述和反映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以及描述和表征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协调程度[3]。

面向生态建设的基于水土资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完全适用于本次评价。本文以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生态功能分区,然后选取相关的综合指标对各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项评价,最后对各区基于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实施可持续的水土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耿艳辉等:泾河流域不同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9期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其生态功能分区

1.1.1 研究区概况

泾河为黄河的二级支流,黄河十大水系之一,流经宁夏、甘肃、陕西3省(区)31个县市,其中包括宁夏5个县、甘肃和陕西各13个县,行政边界主要位于东经106°14′-108°42′和北纬34°46′-37°19′之间,流域行政面积70 039 km2。流域面临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侵蚀模数5 000-8 000 t/ km2的强度侵蚀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25%①。分配不均的降水、松散的土壤自身结构、支离破碎的丘陵沟壑地形,更重要的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是造成土壤侵蚀的原因。

1.1.2 流域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功能区划是继自然区划、农业区划之后,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进行的另一种区划方式。它是运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功能单元,根据各单元的生态过程特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综合建设提供科学依据[9]。作为一种特定的目的性区划,生态功能区划首先遵循地理区划的一般性原则,如地域分异原则、区域共扼性原则、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原则等等,此外也有其自身的特定的原则,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综合分析的原则,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和区划单元在空间上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主导性原则等。

本项研究的生态功能分区建立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泾河流域发展规划(2003)》②中的生态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同时参照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的《中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中对流域31个县的评价结果、各县县志和地方专家意见。

本研究最终将流域分为六个生态功能区(见图1):东部山地水源涵养区(Ⅰ区)、西部山地水源涵养区(Ⅱ区)、北部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区(Ⅲ区)、南部山地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区(Ⅳ区)、塬地(阶地、平原)、农田保护区(Ⅴ区)、中部过渡区(Ⅵ区)。其中Ⅰ区包括华池、合水、旬邑、宁县和正宁5个县;Ⅱ区包括泾源、华亭、隆德和陇县4个县;Ⅲ区包括盐池县、定边县、环县、原州区和彭阳县5个县(区);Ⅳ区包括千阳县、麟游县、灵台县和崇信县4个县;Ⅴ区包括咸阳市市辖区、泾阳、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县和淳化县8个县(区);Ⅵ区包括庆阳县、镇原县、泾川县、西峰市市辖区和平凉市市辖区5个县(区)。

这六个功能区的基本特征分别为:

(1)Ⅰ区。该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17.93%;人口密度略低于流域平均值,为104.94人/km2;降雨量高于流域

图1 泾河流域生态功能分区

Fig.1 Ecological function districts of Jinghe Watershed平均降雨量,为556.12 mm,气候温和湿润。子午岭林区坐落在该区域,子午岭林区地形起伏缓和,主梁海拔1 500-1 600 m,一般地区海拔为1 200-1 600 m。

(2)Ⅱ区。该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7.40%;人口密度与流域平均水平相当,为139.62人/km2;降雨量大,居流域第二位,为596.08 mm;气温低。六盘山土石山林区坐落在该区域,六盘山海拔多在2 300-2 900 m,主峰(米岗山)为2 942 m;山脊较平缓,山坡陡峭,多在25°以上。

(3)Ⅲ区。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梁峁丘陵、残塬丘陵、梁状丘陵,区内梁峁起伏、坡陡沟深。该区土地面积最大,占41.73%;人口密度最低,仅52.73人/km2;农村经济发展压力最大,人民生活相当贫困;降雨量在六个区中最少,平均为380.82 mm;林地面积在六个区中也最少,仅占面积的4.35%。

(4)Ⅳ区。该区地貌与Ⅲ区类似,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但由于降雨量与Ⅲ区有显著差异,因此景观较之有很大不同。面积占7.91%;降雨量为625.06 mm,居流域第一位;人口密度较低,为95.47人/km2。

(5)Ⅴ区。该区土地面积占9.91%。地貌多属高塬沟壑类型,主要涉及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阶地区、冲积平原区,其南部有渭河的三、四级阶地及河漫滩。区内的高塬沟壑区土地资源较为广阔,塬面平缓,土层深厚;阶地(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利条件优越,交通方便。年降雨量较丰沛,为555.59 mm,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人口密集,人口密度高达493.99人/km2,远高于其他五个区。

(6)Ⅵ区。Ⅵ区为Ⅲ区、Ⅳ区向Ⅴ区过渡区,这使得其地形地貌较其他区更为复杂。面积占15.12%;多年平均降雨量在流域内属偏低水平;为523.21 mm,人口密度较大为183.14人/km2,人类活动强度也较大,仅次于Ⅴ区。

1.2 评价方法

1.2.1 单项指标的选取、计算与数据来源

根据流域社会经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结合以上提出的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同时参考有关指标体系的建立,确定了由两个系统、8个综合性指标组成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见图2)。两个系统分别为社会经济子系统和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简称资源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指标主要用以反映人口数量、人类发展需求和活动强度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资源环境子系统指标用以反映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下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所处的状态。

社会经济子系统指标选取三类、共四个指标。指标计算所需数据来源于甘肃省平凉地区统计年鉴(2005)、甘肃

图2 泾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Fig.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Jinghe Watershed

省庆阳地区统计年鉴(2006)、陕西省咸阳市统计年鉴(2005)、陕西省宝鸡市统计年鉴(2005)、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年鉴(2006)、“十五时期”定边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定边县统计年鉴(2006),流域涉及的各县2005年统计年鉴等资料。水土资源的压力源于当地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以及当地人的实际活动强度,这四个指标反映了这些压力:

(1)人口压力指数%(u1)。是各区人口密度与FAO制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人口密度的合理标准22人/km2的比值,该值越大说明该区的人口压力越大。

(2)农村经济发展压力指数(u2)。是2005年各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与全国平均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各区均低于全国平均值),数值变化在0-1之间,该值越大说明农民越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的压力越大,农户的经济发展需求也就越强烈,当这种需求被不合理的释放时就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GDP密度(万元/km2)(u3)。指各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上的GDP,用以反映人类的综合活动强度。

(4)农业总产值密度(万元/km2)(u4)。指各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农业总产值,用以反映农业生产活动强度。

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子系统指标选取了三类、共四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在一定的压力下水、土地承载状况以及生态环境所处的状态,它们分别是:

(1)土地退化指数(u5)。该指数是根据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和重度侵蚀土地面积比重和权重计算得到的,表征各县风蚀、水蚀、重力侵蚀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计算方法为:

土地退化指数=(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1)

式中0.05、0.25和0.7分别是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和重度侵蚀的权重。土地退化指数越大说明该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越严重。泾河流域各县土地退化指数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11]。

(2)林草覆盖率(%)(u6)。该指数是区域有林地、灌木林和高覆盖度草地面积之和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计算该指数所需数据来源于由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获得的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图。

(3)多年平均耕地压力指数(u7)。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计算公式如下[12-14]:

K=SminS(2)

式中K为耕地压力指数;S为实际人均耕地面积;Smin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保障食物需求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反映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实际值的对比关系,可以衡量某一区域耕地资源的紧张程度。这里取各功能区1990年-2005年逐年耕地压力指数的平均值,计算所需数据来源于相关县市的统计年鉴。

(4)水压力指数(u8)。是居民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消费的蓝水足迹总量(WFPb)与径流量(ORUN)的比值[15]:

BWSI=WFPbORUN(3)

BWSI显示了一个地区径流开发的程度,该值越大说明区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越高。地表水开发利用存在一个合理阈值,国际上公认的地表水合理开发利用程度是30%,极限开发利用程度是40%[16]。因此,当BWSI超过0.4时说明区域地表水开发过度,河道内需水已很难满足。

1.2.2 综合评价方法与流程

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得出综合指数,用以对不同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步骤如下[7]:

(1)建立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选择一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能反映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状态、能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目标各方面要求的特征指标。

(2)指标权重的确定及综合指标值的计算。在任一综合指标体系中,由于各指标所承载信息的类型不同,指标子系统及具体指标项在描述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状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程度也不同,因此综合指标和各指标之间不是简单的求和关系,而是一种加权求和的关系。即:

S=∑ni=1WiPi(4)

式中S是综合指标值,Wi是各分项指标对应的权重值(Wi

指标的权重在多目标决策问题中反映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指标权重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

(3)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本文采用协调度模型进行求算和评价[10]。

功效函数(指标的无量纲化):设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指标变量为ui,评价指标值为xi,ai和bi为系统稳定临界上指标的上、下限值。可持续发展系统指标变量对系统有序的功效表示为:

U(ui)=(xi-bi)/(ai-bi) (具正功效时)

U(ui)=(bi-xi)/(bi-ai) (具负功效时)(5)

式中U(ui)为指标ui对系统有序的功效。

协调度函数:用线性加权法对每一格指标功效配以权系数Wi(Wi

C=∑ni=1WiU(ui)(6)

协调度C介于0-1之间,C>0.8时,系统处于高协调状态;0.6C0.8时,系统处于比较协调状态;0.5C0.6时系统处于基本协调状态;0

1.2.3 指标值及权重的确定

各功能区评价指标赋值见表1(因篇幅限制,这里仅列出Ⅰ区和Ⅱ区的值,Ⅲ-Ⅵ区略)。u1的上限为预测的2025年人口压力指数,下限为1,因此各区的上、下限各不相同;u2上限为100,下限为0;Ⅴ区的u3值最大,为455.75,这里各功能区即以该值为u3上限,下限为0;Ⅴ区的u4值也最大,为139.41,这里各功能区以该值为u4上限,下限为0;u5的上限为流域31个县中土地侵蚀最严重的县(环县)的土地退化指数95.08,下限为土壤侵蚀最轻微的县区(咸阳市市辖区)的土地退化指数7.32;u6的上限为100,下限为0;各功能区u7的上限为各自1990、1995、2000和2005年四个年份中耕地压力最大的年份的耕地压力指数值,下限为四个年份中耕地压力最小的年份的耕地压力指数值,因此各区的上、下限各不相同;u8上限为1,下限为0。

各功能区u1-u4的权重分别为0.28、0.33、0.15、0.24,u5-u8的权重分别为0.36、0.25、0.31、0.08。社会经济子系统权重赋为0.35,资源环境子系统权重赋为0.65。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区单项指标评价结果

Ⅰ区为子午岭林区所在区域,其u1-u8值分别为4.77,0.428 9,46.11×104元/km2,15.01×104元/km2,52.82,25.63%,1.092 8,0.080 3。可以看出,林草覆盖率较高为25.63%,其中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覆盖率为17.86%,居各区之首;但土地退化指数为52 .82,说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导致了土地退化程度大,退化程度高于流域平均水平,仅次于Ⅵ区和Ⅲ区,居第三位;多年平均耕地压力指数略高于1,为1092 8,说明粮食基本自给自足;水压力指数为8.080 3,说明蓝水开发程度低。总起来看该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很差:人口压力指数为4.77,说明人口压力较大;GDP密度和农业总产值密度分别为46.11×104元/km2和15.01×104元/km2,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在六个区中是除Ⅲ区外最差的;农村经济发展压力指数为0.428 9,说明农村居民贫困,在各区中属中等水平。

Ⅱ区为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区域,其u1-u8值依次为6.35,0.475 7,76.70×104元/km2,34.74×104元/km2,23.26,27.92%,1.178 9,0.080 3。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各项指标值显示:林草覆盖率为27.92%,居各区之首,其中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覆盖率为16.80%,生态环境状况好;耕地压力指数略高于1,只能实现基本自给自足。水压力指数为0.080 5。农民贫困。

Ⅲ区位于流域上游,面积广阔,占流域总面积的41%,许多特征与下游的Ⅴ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其u1-u8值依次为2.40,0.5516,25.94×104元/km2,9.82×104元/km2,60.88,3.75%,1.4341,0.2581。该区人口密度在六个区中最小,但由于土地贫瘠、粮食单产低,因此耕地压力指数是六个区最大的,很难实现自给自足。其农民贫困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差。由于本身自然条件恶劣及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林草覆盖率仅为3.75%,土地退化指数高达76.91,土地退化程度仅次于Ⅵ区,居流域第二位。今后该区的重点应该是生态建设,其次才是农业发展,在粮食方面应该主要依靠其他区域而非自给自足,在生态恢复中可适当发展牧业,通过畜禽产品虚拟水的流出换取粮食产品虚拟水的流入。

Ⅳ区位于流域的西南部,降雨量多,人口压力相对较小,贫困程度高于流域平均水平,农村经济发展压力较大,耕地压力指数0.845 3,是六个区中唯一小于1的,林草覆盖率较低为9.67%,土地退化程度相对较轻。其u1-u8值依次为4.34,0.450 4,49.36×104元/km2,31.32×104元/km2,29.87,9.67%,0.845 3,0.115 2。

Ⅴ区地处流域下游,是六个区中人口最密集、人类活动强度最大的区域,由于其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农村经济发展压力指数最小,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同时生态环境也最好。由于土地肥沃粮食单产高,其耕地压力指数处于流域中等水平,但也仅能基本自给自足。强烈的人类活动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已超过区域地表水开发上限,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如果导致下游来水量的减少,其主要影响的区域即是Ⅴ区。其中u1-u8值分别为22.45,0.0758,455.75×104元/km2,139.41×104元/km2,10.71,7.24%,1.1014,0.6957。

Ⅵ区u1-u8值分别为8.32,0.3572,137.6×104元/km2,28.06×104元/km2,76.91,3.60%,1.286 2,0.4130。是除Ⅴ区外人口最为密集、人类活动最为剧烈的区域,该区耕地质量差,耕地压力指数高。农业发展效率不高,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林草覆盖率在六个区中是最低的,仅为3.60%,土地退化程度居六个区之首,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减少耕地面积、提高耕地使用效率、加

表1 泾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赋值(Ⅰ、Ⅱ)

Tab.1 Values of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Jinghe Watershed (Ⅰ、Ⅱ)

项目ItemⅠⅡ上限

Theupper limit 下限

The lower limit指标值

Values功效值Efficacy Values权重

Weight上限

The upper limit 下限

The lower limit指标值

Values功效值Efficacy values权重

Weight社会经济子系统人口压力指数(u1)5.7714.770.210.286.7516.350.070.28农村经济发展压力指数(u2)100.428 30.570.33100.475 70.520.33GDP密度(×104元/km2)(u3)455.75046.110.100.15455.75076.700.170.15农业总产值密度(×104元/km2)(u4)139.41015.010.110.24139.41034.740.250.24资源环境子系统土地退化指数(u5)95.087.3252.820.480.3695.087.3223.260.820.36林草覆盖率(%)(u6)100025.630.250.25100027.920.270.25多年平均耕地压力指数(u7)1.296 70.918 21.092 80.540.311.635 20.911 11.178 90.630.31水压力指数(u8)100.080 30.920.08100.080 50.920.08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林牧业产值应成为该区今后发展的重点。

2.2 各区综合评价结果

计算获得各功能区各系统的发展协调度及综合发展协调度(见表2)。结果显示,Ⅰ-Ⅵ区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分别为:0.29、0.28、0.21、0.27、0.77和0.41,除Ⅴ区处于比较协调状态外,其它各区(总计占流域总面积的9009%)均处于不协调状态。Ⅰ-Ⅵ区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度分别为:048、063、036、056、056和029,除Ⅱ区处于比较协调状态,Ⅳ区和Ⅴ区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外,其它各区(总计占7478%)均处于不协调状态。Ⅰ-Ⅵ区的综合协调度分别为040、049、030、044、064和034,除Ⅴ区处于比较协调状态外,其他各区(总计占9009%)均处于不协调状态。

表2 各功能区各子系统发展协调度

Tab.2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bsystems of each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 in Jinghe Watershed

项目ItemⅠⅡⅢⅣⅤⅥ社会经济子系统0.290.280.210.270.770.41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子系统0.480.630.360.560.560.29综合0.400.490.300.440.640.343 结论与讨论

泾河流域地域广阔,水土流失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本文在综合考虑生态环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共分为六个区。采用人口压力指数、农村经济发展压力指数、GDP密度和农业总产值密度对各功能区的社会经济子系统进行评价,说明其人口压力、贫困程度、人类活动强度状况;采用多年平均耕地压力指数、水压力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林草覆盖率来对各功能区的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进行评价。

从分析可以看出各区在不同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压力下,水土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呈现不同的特征。在分项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判方法,确定了两个系统、8个综合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流域基于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显示除Ⅴ区处于比较协调状态外,其他各区(面积总计占90.09%)均处于不协调状态,这反映出流 域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进一步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将是必要的。对各功能区的分项评价将有助于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提高泾河流域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6):589-595.[Zhang Zhiqiang, Sun Chengquan, Cheng Guodong, Niu Wenyuan. Progresses and Tren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1999,14(6):589-595.]

[2]Krotscheck,Christian and Michael Narodoslawsky.The Sustainable Process Index:A new dimension in ecological evaluation[J].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4.

[3]兰国良.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4.[Lan Guoliang. Study on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dexes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2004.]

[4]HansonAJ.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03,46(3-4):381-390.

[5]李崇勇,陈森林,范源.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4):1-8.[Li Chongyong, Chen Senlin, Fan Yuan.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Ecoeconomy System[J].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07,(4):1-8.]

[6]王艳洁,郑小贤.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概述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3):103-106.[Wang Yanjie, Zheng Xiaoxian. Reviews of studies 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1,23(3):103-106.]

[7]胡志斌.岷江上游景观可持续管理决策预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95.[Hu Zhibin.Decision Scenarios Study on Sustainable Landscape Management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 River[D].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6:95.]

[8]李利锋,郑度.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2,(3):237-248.[Li Lifeng, Zheng Du. An Assessmen t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02,(3):237-248.]

[9]贾良清,欧阳志云,张之源. 生态功能区划及其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2(1):113-116.[Jia liangqing, Ouyang Zhiyun, Zhang Zhiyuan. Regionalizat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Anhui[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5,32(1):113-116.]

[10]张秋良.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 [Zhang Qiuliang. Research on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3.]

[1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TheEvaluationfor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China[M].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4.]

[12]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 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 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Cai Yunlong,Fu Zeqiang,Daierfu. The Minimum Area Per Capital of CultivatedLand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2,57(2):127-134.]

[13]朱红波,张安录.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2):104-107.[Zhu Hongbo, Zhang Anlu. Analyz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ssure Index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J].Resources Science,2007,29(2):104-107.]

[14]耿艳辉,闵庆文,成升魁,陈操操. 泾河流域耕地-人口-粮食系统与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动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10):68-73.[Geng Yanhui,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landpopulationgrain System and Pressure Index on Cropland in Jinghe Watershed[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8,(10):68-73.]

[15]Geng Yanhui,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et al.TempoSpatial Dynamics of Water footprint and Driving Factors in Jinghe Watershed. Ecological Economy,2008,(2)

[16]李丽娟,郑红星. 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J].地理学报,2000,55(4):495-500.[Li Lijuan, Zheng Hongxing. Env 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Water Consumption of River Systems in HaiheLuanhe Basins[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0,55(4):495-500.]

[17]吴玉鸣,李建霞.中国省城能源消费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93-98[Wu Yuming, Li Jianxi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ese Province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3):93-98.]

[18]朱孟珏,暖,蔡国田基于系统论的世界能源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5):112-120[Zhu Mengjue, Chen Zhongnuan, Cai Guotian. The Spatia l Patlern of World Energy Based on Energy System[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8,27(5):112-120.]

[19]王家庭,赵亮中国城市的资源集约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5):45-52[Wang Jiating, Zhao Liang. The Research of Resource Intensive Efficienc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ities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5):45-52.]

[20]国家发展改革客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所课题组对我国主体功能区及其分类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07,(4):3-10.[Program Team of Gradate School of Land Exploiture and Region Economy of Academy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 SDPC. Pilot Study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and Its classify Policies[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 2007,(4):3-10.]

Evalu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s in Jinghe Watershed

GENG Yanhui MIN Qingwen LV Aifeng CHENG Shengkui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he ir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together with its serious ecological consequence, have long been receiving researchers' much concern, as importance is put on it gradually. In this paper, Jinghe Watershed, an arid and semiarid area located in the Loess Plateau, is taken as a case for research to evaluat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s. The study results are useful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optimal allocation and ir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ocal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Firstly,we divided Jinghe Watershed into 6 zoned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s: they are water conservation district in east (District I), water conservation district in west (District II),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istrict in north (District III),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istrict in south (District IV), farmland protection district (District V)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transitional district (District VI).Then we construct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which includes8 integrated indicators. We evaluate difference among elological fanction regions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coverage of forest and grass, land degradation index), farmland pressure, and water footprint and water environment pressure.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except District V,other five districts (90.09% area of the watershed) are all in an incongruous state and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s bad in the watershed.

Key words Jinghe Watershed;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s;evaluation

上一篇: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在中国情境下能否有效? 下一篇:绿色技术的扩散:中国三大电子产业集群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