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路桥区山水泾河道改造的思考

时间:2022-07-20 09:18:39

对路桥区山水泾河道改造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安全、城市美化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城市河道不仅发挥着防汛、排涝、航运的作用,还承担城市旅游、市民休闲、美化城市等功能。开展城市河道改造,充分发挥城市河流的功用,追求人和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一、山水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山水泾为城区老河道,西起财富大道,北接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和下分水河,东至南官河,离金清闸、岩头闸、栅浦闸等排水出口均较远,排水条件差,河道周边为城区主要低洼地,水位降落慢。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改造。

1 河道淤积严重,防洪能力严重不足

山水泾河岸多年受水流和行船波冲刷,岸基泥土落入河道淤积河床。此外,偷放偷排的建筑垃圾和泥浆与日俱增,河道疏浚效果鲜见。而山水泾周边是温黄平原重涝区之一,北、西、南三面环山,汇水面积大;中部平原地势低洼,地面高程3.0—3.8米,排涝标准不足五年一遇,河道过水断面偏小,河网调蓄能力低,排水不畅;加上涝区离金清新闸等现有排水口远,排水路线长,遇暴雨山洪量大峰急,河水极易漫滩淹没两岸农田,造成该片长期受涝。

2 河道水面不断减少,航道功能弱化明显

由于违章建筑、造房修路、企业建设等活动任意占用、填埋河道,侵占水面面积,众多河道缩窄变浅,天然断面形态大幅改变,不但造成流水不畅,行洪受阻,更减少了河网的调蓄容量,影响了河道功能的正常发挥。加之受限于航道里程、船舶吨位和运输速度等影响,作为“外环城”航道的山水泾作用已大不如前。

3 水质污染积重堪忧,生态形态缺少修复

囿于相对滞后的治污规划和不健全的废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直排偷排现象时有发生,雨污混流污染河道,富营养化程度居高不下,生态合理性被严重忽视。水边植物、微生物、鱼类的生长环境恶劣,水流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难以发挥。而河道整治只进行疏浚工程,缺少整体的生态性布局,使得河道断面形态出现均一化的倾向。

二、山水泾改造的总体思路

山水泾河道改造的总体思路是:立足河道周边实际,按照防洪排涝要求,开展河道拓浚,实施两岸绿化,深入整治水环境,打造山水泾“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湿地绿廊,切实提升河道改造对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

1 提高防汛能力,充分保障城市安全

深刻认识现有河道宽度未达到规划河道宽度、防洪能力弱、不能满足排涝要求的现状,研究解决两侧堤岸标准低、河道断面较小、局部地段护砌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等有关问题,在河道改造规划设计、方案比选、施工建设过程中,切实开展河道拓宽和疏浚,提高河道的水面率,缓解平原自然的滞洪调蓄能力,以此加强防洪排涝能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安全。

2 夯实发展基础,积极助力经济跨越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要素进一步的集聚,遭遇同等级别灾害的经济损失在成倍增加。因此从防汛和抗旱的角度出发,山水泾改造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田耕作所需,另一方面要兼顾河道两岸存在的工业区、商贸区等重点区域,要确保河边经济稳步增长。在台州市内河运输方面,从历年数据分析,运输船只不断减少,但净载重量是在逐年增加,由此对内河航道在河宽、水深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完善“外环城”航道,有助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 改善城市环境,有效提升城市品位

河流是城市灵气和秀美的集合点,体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和城市品位的高低。实施河道整治,不仅要疏浚拓宽河道加强平原河道的滞洪调蓄能力,还要做好截污、治污,消除黑水恶臭,保证水清流畅,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通过对河岸的绿化美化工程,展现沿河人文历史和风尚,提升公园、广场等景观内涵,打造集生态、休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城市亮点,追求生态和谐和平衡,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品质之城提供基础保证。

三、山水泾改造措施

按照区委区政府“三个率先”的决策部署,围绕路桥区打造品质之城的目标,提高防汛排涝水平,改善沿岸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突破经济发展瓶颈,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着力实施“安居、宜居、乐居”三大工程,切实做好山水泾河道改造工作。

1 以防洪排涝为基础,除害兴利,实施安居工程

山水泾河道整治以防洪排涝为主,结合内河航道建设,配合流域其他规划工程,实施后达到城区20年一遇、农田1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并满足六级航道标准,发挥主干河道通航作用。

1.1加大河道拓浚

根据各段可利用空间的实际情况和河道走势,合理制定河道拓浚方案,克服河道淤泥处理难等问题,加大改造河道涉及政策处理力度,因地制宜采取单岸南拓、两岸拓宽等方式,充分考虑河岸绿化方案和景点布置特点,将河道拓宽至40或50米。

1.2加强河岸护边

综合考虑多种护岸形式,城区民居密集,注重对称美观,利用石料、砼砌块等砌筑带有孔洞的直立挡墙,结合各种喜水固土植物,既生态环保又防浪固堤。城郊两岸基本为田地或桔地,采取斜坡种植植被,乔灌结合,辅之三维固土网、生态袋等对水生动植物生存影响较小的防护材料,达到自然护岸的目的。

1.3兼顾灌溉航运

河道改造必须满足农田灌溉功能,根据农田水网的实际分布情况,充分考虑灌溉和农田防洪排水的要求。其次,山水泾属于“外环城河”航道,是黄岩河道通往金清新闸的一条主要航道,也是连通椒江口河海联运的主通道,在改造拓浚过程中,要按照六级航道标准建设,通航lOO吨级驳船,满载吃水达到1.65米。

2 以河岸布置为重点,岸绿景美,实施宜居工程

山水泾河道改造沿岸绿化结合城市建设,突出“自然简朴”的特色,重视利用地理优势,坚持美化自然环境,旨在建设亲切怡人的滨河开放空间,为沿河居民提供舒适的人居环境。

2.1塑造河岸形美

着重河道沿岸平纵面线形的把握,顺应自然地形,避免景观修建或绿化而破坏沿岸生态环境。同时,运用曲线元素引入外部景观,通过地形起伏条件布设富于变化的线形以突出自身特色。根据地形地貌、原始植被绿化及周边实际情况,退地还河恢复滨水地带,尽量按照河道的天然形态,适当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尽显错落有致之美。

2.2打造水边景美

结合河道的美学特点和游览者的视觉特性,建设优美、亲切、宜人且富有活力的河道景观,兼顾周围建筑以及人们的心理反映之间的搭配和协调,通过植物造景灵活运用植物绿,通过河面使用水天蓝,并在建筑之间加强色彩协调。在平面控制上,结合滨水景点配置,在人们停留部位采用造型优美、色彩醒目的植物品种,形成“点”;沿岸承袭绿水微波,以统一的绿化背景贯穿全线,形成一定的规模气势,连成“线”;选用森林式公园、大面积花草等几种较有特色的种植形式,在全线呈块状分布形成“面”;点线面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绿化景观。

2.3保护生态湿地

保护和恢复城市河流的湿地系统,确定科学、合理的水面率,为水生物的生息及水生态的恢复创造条件。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群落和植被覆盖,吸收污泥营养,防止堤岸冲刷和侵蚀。开展生态护坡,包括有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护坡防浪要求的地方,都要考虑见缝插针,通过采用杉木桩、绿化植物等护坡形式,自然交换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良性自然循环系统。

3 以滨河亲水为主题,休闲游憩,实施乐居工程

充分挖掘山水泾两岸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通过景观设计、建造,给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水域环境,围绕滨河、亲水、悠然、闲适主题,将河景、山景、公园绿地等连接进来,形成一条慢行交通绿色长廊,体现路桥人风风火火商业气息外的“低碳高绿”,打造路桥慢生活的城市名片。

3.1创造景观序列,丰富休闲空间

创建滨水景观带,在滨水休憩、漫步带和城市空间的过度区域,以亭台水趣等景观为主,布置小品、雕塑等增强视觉美感;打造沿岸亲水带,包括河边漫步道、亲水平台、休憩场地、自然草坡、码头台阶等;布置休憩设施带,主要布局于滨水空间中部,布置为休憩、漫步游人服务的公用电话亭、自行车停车带、照明灯、垃圾箱、座椅、自动售货机、游戏健身设施、公厕等;建设滨水商务带,在滨水空间的最外层建造为群众服务的商业设施的区域;引入绿化隔离带,主要位于一些私密性较强的空间边缘,用于保证河道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隔离。

3.2延续历史文脉,加强节点建设

根据河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用先进的水文化理念,倡导历史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的有机结合。以路桥远古文化、商埠历史文化、滨海渔村文化等为背景,通过景观中的休憩亭廊、雕塑景石、仿古器具等环境小品设施加以表现,在为人们提供休息、观赏、标识等功能的基础上,把握环境小品设施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把路桥人文历史设计独到的雕塑、小品,点缀在绿色植物之间,既塑造路桥本地文化特色,满足现代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反映了现代人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景观艺术的灵魂和价值,使路桥形象充满生机和活力。

3.3建设慢行通廊,开启悠闲生活

以绿廊布置为基础,设置河道两侧的步行专用道和非机动车专用道,串联沿线滨河公园广场、绿化景观、雕塑小品等,结合滨河慢行道的布置,形成一条以自然风景和人工风景为基底,通过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充分展现沿河人文风景,串联成网的线形绿色游憩空间和健身休闲慢行系统,使城市生活‘慢’下来,努力建立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环境。

上一篇:关于加快推进武鸣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的思... 下一篇:由一起截获禁止进境废物事件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