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的小事

时间:2022-05-13 10:41:04

政治家的小事

政治家身上从来没有小事。他们举手投足,只言片语,都易为社会舆论放大和揣摩,有时甚至惊世骇俗,扭转乾坤。比如,谁看了一场演出和球赛、谁不慎跌了一跤休息几天、谁吵架后打了别人一个耳光、谁赢了一场无所谓的两人棋局,都易为世人猜疑和探究。

政治家涉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范畴,一切工作都始于细节。我们对他们的着眼点,应该关注于他们身上有益的小事,而非无益的琐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其无益的猜忌和揣摩,会发现他们身上许多本色的内容。

许多政治家们躬亲小事,不避繁冗,勤于政务,细腻之情耐人寻味。

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陈云在杭州开会间歇,亲自要通了远在北京的商业部长的电话,告诉他当年发给老百姓的布票不能比上年少。因为那时物质极不丰富,实行计划经济,全国买布都要用布票。他还电话纺织部长,商量加快生产尼龙丝袜子,替代布袜子,让老百姓穿的袜子更耐穿,因为那时还有许多人穿不上袜子。

也是在三年困难时期,陈云仔细算过一笔账:如果每公斤体重需要一克蛋白质,全国人均体重按70公斤来计算,几亿人需要多少大豆来提供蛋白质,全国的大豆如何满足这个数量,城市人口的供给如何确保,他尤其对财政税收中的一些小数字如数家珍……

我们常说陈云是真正的经济学家,这些小事构成的细节,就是印证这个结论的确凿论据。而我们常说的经济学家,哪怕他是搞宏观经济研究的,也不应该脱离这些所谓的细枝末节。

在从政的风格上,有事必躬亲,善抓小事的一类,也有抓大放小,善于委任责成的另一类,这如同纳谏与独断、王道与霸道的对立统一,因人因势而异,不一而是,各有所长,但细微的小事最让人感到亲切和亲近。

事必躬亲势必抓小事,勤于政事,对许多事情都亲历亲为,适当干预和参与下面权力的行使。抓大事固然是方向,是主旨,所有工作都要以抓大事为前提和基础,比如纲举目张。但没有事必躬亲的精神,抓大事就无从谈起,就缺乏了实施的保障。躬亲小事,其实还体现了一种率先垂范的榜样力量,能推动施政纲领的贯彻落实。反言之,如果不能有效地躬亲小事,否定小事的价值作用,抓大事就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并不是说要沉溺于小事之中,而是说亲小事和抓大事水融,密不可分。一个是注重把握方向,显示为政的决策角色和作用,一个是通过亲历亲为进行调研和落实,从而避免脱离实际,忽略大节大势。

历史上虽然较好履行了自己职责的帝王凤毛麟角,但仍有许多事必躬亲的政治家。据说乾隆在位60多年,“于一切纶章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雍正执政的13年中,至少批发奏折2.2万余件。朱元璋则每天审批奏折200余件,处理事情百余桩。至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诸葛亮,甚至亲自校对下发的公文。这和后人赞誉“无为而治”的尧舜,和放权宰相、安逸自乐的唐代太宗、玄宗,真不是一码事。

既要抓大事,又要亲历小事,对为政者来说是件十分艰苦的事,因为他们体会成功感最难,体会挫折感却最多。难怪康熙发牢骚说;“肩上重任无可旁委,终日无安宁止息,无法退避藏身!”但政治家治国安邦,别无他途,只能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现在看来,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家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善于将抓大事和亲小事相结合,具有广阔的视野,而不是狭隘保守;具有历史感和文化眼光,而不仅囿于政治、经济的功利视野。治大国又烹小鲜,尊重了事物的复杂多样。

政治家们自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惟细节才显示出平实率真的性情。因为小事一般不需要权力的介入,而一个人的魅力,又恰恰来自于权力的反面。在一次会议上,同志走进会场时,胸前别着的花突然掉在地上。待别人急步上前要捡起时,他止步、弯腰,在全场的注目中,捡起那朵花,认真地别在胸前。还有今年8月21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京召开大会,致辞后,大会主席威廉姆斯准备上前握手祝贺,不慎眼镜掉在地上。在他又想握手,又想捡眼镜的局促之时,一边和他握手,一边俯身捡起眼镜送给他,两人相视而笑。这是多么率真和自然的细节啊。

政治家们身上的小事有着深刻意义,启示我们要像重视细节描写一样,注重透过小事窥见大的方面,因事及人,由小到大,尽量克服那些无厘头的想像和揣摩。

(作者为《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

上一篇:社会改革进程中的非公募基金会 下一篇:对赌协议与企业跨国并购估值的修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