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时间:2022-05-13 02:35:50

气管插管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关键词] 气管插管;危重病人;抢救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

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气管插管是保证病人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争取最佳的抢救时机,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法。自2005年1月以来山东省龙口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急诊科采用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并结合简易呼吸气囊和呼吸

机,在抢救危重病人生命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有关使用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以来龙口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急诊科为298危重病例中的106例实施了紧急气管插管,其中男性80例,女性26例;年龄18-96岁,平均年龄48岁。插管原因为:心肺复苏38例,急性严重中毒26例(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20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苯酚中毒1例),脑出血病人27例,胸外伤7例,电击伤8例。

1.2 方法

1.1.1准备喉镜、不同型号的气管导管、管芯、牙垫、吸痰管、吸引器和氧气等。导管均采用无刺激的一次性塑料低压气囊导管,有标准的外径15 mm的导管接头。用注射器检查气囊是否漏气。

1.2.2操作步骤患者平卧于硬板床上,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以及异物或呕吐物。本组中106例经口行气管插管,均采用仰卧位,检查口腔有无义齿及牙齿松动,以左手持喉镜柄,右手拇食指交叉将病人口唇牵开。从病人右口角放入喉镜叶片,把舌头推向左侧,把喉镜片移向中线,开端置于会厌软骨前,并向上提起,以充分暴露声门,右手将气管导管循喉镜之凹槽插入声门,深度以套囊恰好位于声门下1-2 cm处,或以门齿为准,指示插入深度在成人21-22 cm即可。导管一旦进入声门即拔除管芯放入牙垫退出喉镜叶片。临床上急诊气管插管确定人工通气成功的指征为:①气囊通气时病人胸廓明显起伏;②听诊双肺呼吸音基本对称;③紫绀随人工通气而逐渐缓解。

1.2.3固定均采用两侧带有寸带的管状牙垫,将牙垫侧方的凹陷处紧贴气管导管,将一侧寸带在贴门齿处绕气管导管两圈后,与另一侧寸带系紧,再用另一侧寸带同时绕牙垫和气管导管两周,打死节。最后,一侧寸带绕过病人的颈下与对侧的寸带在耳下系牢。

1.2.4充气插管后立即用注射器注入8-10 ml空气进入气管导管气囊。

2结果

106例急诊气管插管中,100例为一次插管成功,成功率为93.3%;6例为二次插管后成功。插管时间10 s-7 min,平均时间67 s,中位时间55 s。插管后均立即行面罩给予高流量氧气,25例术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吸痰通畅呼吸道85例。1例苯酚中毒、3例一氧化碳中毒和1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予以气管插管,成功建立人工通气后,经进一步抢救存活,3例由于中毒时间长失去抢救时机死亡。8例电击伤病人插管后进行心脏电除颤抢救成功6例;7例严重胸部外伤及27例脑出血的病人行气管插管后,32例安全转运至专科病房治疗,2例死于脑疝;38例心肺复苏患者中,急诊气管插管后8例未能恢复有效循环死亡。

3 护理体会

回顾以往危重病人抢救失败的原因,其中不能在短时间内开放气道是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医护人员对急诊气管插管的认识不足,遇需要插管的危重病人抢救时,依赖麻醉科大夫,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3.1严格掌握适应证是插管的前提

护士要协助医师查体,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伤情,对颈椎骨折脱位等病人切不可盲目插管,以免对病人生命造成更大的危险。

3.2 充分的物品准备是插管的基础

抢救室内的麻醉盘应随时保持常状态,各种器械及时检查、维修、保养,使用后随时补充,以备随时抢救应用。

3.3 娴熟的插管技术,是赢得抢救时间的关键

急诊科护士往往是心肺复苏的第一施术者,快速、准确地施行气管插管术对病人的预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急诊科护士应加强培训,通过学习和演练熟练掌握气管插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抢救水平。

3.4加强导管护理是避免插管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经常测量气管导管在门齿外的长度,防止导管过浅脱出或过深致一侧肺不张;有效地固定导管,防止病人烦躁拔管;彻底吸痰,防止痰液阻塞呼吸道发生窒息或结痂于导管内,影响通气;适当地向气囊内充气,使囊内压力小于30 mmHg,防止压迫损伤气道黏膜。

4 讨论

气管插管适用于:①呼吸突然停止,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行通气治疗者。②严重的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者。③不能自主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胃内容物反流和出血随时有误吸者。④存在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等影响患者通气者。气管插管作为快速开通气道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临床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为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紧急气管插管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是抢救的关键。

在急诊复苏过程中,气管插管为病人提供了有效的通气途径。同时高浓度供氧,迅速提高动脉氧饱和度,解除或缓解了组织缺氧,提高了复苏后的生存质量。

心脏停搏后,常因静脉塌陷,静脉穿刺难以成功。在插管成功后,静脉通道尚未建立,立即由导管内滴入药物,缩短了用药时间。有实验证明,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气管内给药三种途径给药效果相似[1]。

[参考文献]

[1]黄贵权,杨华金.心脏骤停复苏抢救的若干进展[J].临床荟萃,1994,9(5):673-675.

(收稿日期:2007-03-0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引流方法改进及护理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6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