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5-13 05:25:38

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推进大学生就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具有长远意义。当前,虽然职业规划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师资不足、课程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问题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1.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其首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了解全面而立体的自我,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业过程中的误区。此外,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环境因素,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危机感,增强主动性,增强自我规划的意识。

2.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等,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就业信心。此外,有效的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有利于其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大学生个体特性,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依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虽然他们对学生工作和学生就业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储备与专业性技能不够。其次,由于这些老师平时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加之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等,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老师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个体咨询,对于老师的沟通、表达、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师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人发展的一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理应涵盖整个大学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课时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大大弱化,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往往很有想法,可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这种积极的影响也日趋减弱,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行动,更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讲求个性化的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以相同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现实,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够综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堂活动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为了活动而活动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老师过于偏重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忽略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鉴于当前建立完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仍有很大困难,应当从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当前师资队伍入手。只有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或考核奖励,鼓励任课教师加强自身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我技能。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或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座授课。

(二)建立职业规划辅导长效机制,课堂普及教育与课后个体咨询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划辅导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要涵盖大学四年,也包括内容范围上的广度与宽度,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咨询辅导,也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分层次、分步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统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当然,由于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同,相应的规划辅导内容也应有所差别,针对学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进而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问题,可尝试将课堂上的普及教育与课下个体咨询、专题活动相结合。由于课堂上面对的是所有同学,教学内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点,无法对个性化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而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来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

(三)注重实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进行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来引入知识的讲解。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比较新颖、典型,可以是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甚至是老师自身的经验教训,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可比性与借鉴性。第三,教学形式上尽可能辅以游戏、提问互动、讨论分享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测与完善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参与和实践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还应当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心理测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此外,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简历撰写指导、模拟求职等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初探.廖国声.理论研究,2012,3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亓小林.科教导刊,2010(中)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研究.倪慧玲,郭超龙,周宏兵.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8

[4]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王莎佳,汤振华.教育与职业,2011

上一篇:花用叶扶更显美 下一篇:论高校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