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西部城乡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因素调查

时间:2022-05-13 04:12:37

影响西部城乡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因素调查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分析表明:农村学校体育地位的不公平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城乡统筹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提出:转变观念,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地位公平;加强城乡学校体育师资流动,促进农村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均衡;加大投入,促进城乡学校体育物力资源公平;提高课程内容的区域适应性和推广性,统筹城乡学校体育特色等建议,以期能为学校体育城乡统筹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城乡统筹;学校体育;不平衡性

中图分类号:G 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2-0131一04文献标志码:A

统筹发展城乡基础教育,就是要对城乡教育进行通盘考虑,统一策划,使城乡基础教育达到公平、均衡发展。学校体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也应该包括学校体育均衡发展。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多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教学质量、教学理念等比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优越和先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在统筹中既要体现与重庆城乡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相一致的特点,也要反映出“一圈两翼”的城市经济布局的区域性特点。要尽量平衡城乡学校体育教育之间的差异,重点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提高学校体育地位,改善体育教育资源环境,努力提升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总体水平,逐渐缩短两者之间的差距,使统筹城乡学校体育教育真正达到和谐统一、高效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内45所学校(30所中学,15所小学),以及“1小时经济圈”内的壁山、涪陵,“渝东北翼”的万州、城口,“渝东南翼”的黔江、秀山等3个经济区县域农村学校共108所(60所中学,48所小学)学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重庆市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及资源现状调查问卷》,按照重庆市3个经济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县来划分选取调查城市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主城区45所学校主要由各校体育教研室主任负责,将问卷分发给本校负责分管体育教学的领导和在职体育教师及学生。6个县级以下学校以当地教委为核心向农村学校辐射,每个县要求至少要分发10所中学,8所小学。问卷对象分别以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为主。共对45所主城区和108所农村学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 816份,有效问卷181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另外,还发放了20份各区、县教委主管学校体育的管理人员的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100%。

1.2.2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查阅相关文件、文献和资料。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2.4专家访谈方法

围绕本研究涉及内容与学校体育专家、教育部门行政领导和体育教师进行座谈研讨,寻求解决方法。

2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2.1 学校体育地位的不公平性

学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传授学生体育运动基本技能、提高民族素质、实现全民“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也制定了,许多相关的体育法规来保障它的地位,其重要性在理论上早已被大家认同。在城市中,一个学校的教学情况和教学资源是否优秀,首先会从该校的体育硬件资源上反映出来;体育学科作为门面学科”,又在当前的中考中增加了对体育的考试(50分)。城市中小学校领导重视度高,学校体育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发展得到了公平对待,甚至是在体育教育资源上的投入更大;但是,农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在一些学校领导的眼里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以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认为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升学率,把重心全部放在升学率上,体育工作被摆在了最次要地位,甚至可有可无。对学校体育本身认识偏颇,认为只要学生走出教室,进入操场就是体育课,把体力活动和体育教育等同起来;觉得农村学生离学校远,走路多、家务劳动多,无须再搞体育活动:因此,导致农村学校体育课和体育场地被占用,体育器材空白。虽然近几年由于中考体育加试,一些农村学校领导增加了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但在经费紧张、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村学校体育的理论地位与现实地位仍相差甚远,学校体育地位的不公平深刻地影响着农村学生在体育教育机会和权利上的不公平。

2.3体育场地与器材配备不完善是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直接因素

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要得到较好地发展,场地器材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条件之一。看出,场地器材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城、乡体育教学基本上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城市中小学受城市地理面积影响,体育场地扩建受限,学生平均活动面积不足;被抽查的12种常备体育器材的配备率较高。相比而言,中学的篮球、篮球架、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和乒乓球台等器材的配备率高;小学的跳绳、羽毛球拍、乒

2.2农村师资力量建设成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

2.2.1 农村体育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的严重失衡

师资队伍是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编制与学生人数成正比,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之一。城市中小学中师资人数基本趋于饱和,而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对比完全失衡,农村中小学师资数量缺口相当大。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08所农村学校在校学生7万1073人。其中:农村中学学生平均867人,校均配备体育专职教师3.6人;农村小学校均学生283人,规模最小的小学仅有62人,被调查的48所小学大约有1/3的学校尚未配备专职体育教师。

2.2.2城乡学校体育教师个人及待遇情况对比分析

城市体育教师职称、年龄结构相对协调,学历和专项技能高且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福利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师基本一致,而农村体育教师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均有待合理。初级职称人数较多,而高级职称人数紧缺,教师整体过于年轻化,67.9%的老师都集中在30岁以下。学历达标率低,兼职比例大,质量较差,负担过重,待遇偏低。随着教育工作发展和学校体育工作加强,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现阶段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要求为:小学教师需中师毕业;初中教师需达到大专毕业水平;高中教师需达大学本科毕业文化程度。目前,全重庆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学历总体较低,77.9%的老师都还是专科及以下学历,体育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57.5%,整体素质较差,并且专职体育教师和学历合格教师基本集中在县镇一级中小学,乡以下中心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远远低于上述水平,这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乓球拍和乒乓球台的配备率高。但是,在农村虽然有场地,却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体育场地无法得到扩建,器材无法得到改善,中小学校受场地器材而影响体育教学的现象就更为突

出。调查结果显示:60所农村中学拥有300 m田径场有4所,占6.7%,250 m田径场有7所,占11.6%,200 m田径场19所,占31.7%,150m以下(包括未注明场地规格的学校)田径场有30所,占50%。48所农村小学中,拥有200 m田径场有1所,占2.1%,150 m田径场有6所,占12.5%。依据国家最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中的必配类、选配类器材设施的配备标准与要求,对农村中、小学12种常备体育器材的配备情况抽查统计结果。目前,场地器材匮乏,体育器材达标率不到一半,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2.4城乡学校体育教学的差异性比较及因素分析

2.4.1体育教学效果的差异情况

城市中小学学生在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技巧方面明显优于农村中小学,并且在农村中小学中离城市近的学校要优于离城市远的学校,越是偏远的学校在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技巧方面越是处于劣势,而在身体素质与达标上差异性都不大。这主要体现在:1)城市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和体育信息上占有优越的体育文化环境,例如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等多方面。2)城市学校教师都能根据《大纲》计划按照教案上课,教学思想先进,观念更新快。教师的教研活动形式多样,上课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新颖、手段多样化。反之农村学校相对要落后得多。3)城市学校

2.4.2体育课正常开课、实施教学大纲和按教案教学是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体育课程开设方面,城市中小学校全部都开设了体育课课程,而农村中小学校有72.2%的学校开设了体育课程,不完全开课和未开课占27.8%,特别是“渝东北翼”的城口和“渝东南翼”的秀山乡村小学有39.7%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程。根据座谈了解到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1)农村小学的场地器材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导致很多学校无法开设体育课;2)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受升学率的影响,高三停开体育课现象严重。在体育教学中,城市中小学基本都能完全执行全国现行统编的体育教学大纲,91.3%的教师能按教案教学。农村中小学只有38.8%的学校执行教学大纲,47.9%的教师能写教案上课,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随意性情况较严重。这说明重庆市农村体育教学规范化水平较低,与现行全国统编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5城乡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与训练对比及影响因素

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必须抓好的2个环节。调查显示:在重庆市,城市98.7%的中小学坚持每天做课间操(除体育资源配置基本上得到保证,而农村学校恰恰相反,情况不容乐观。身体素质达标上城乡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单项上,例如耐力项目的折返跑和上肢力量项目抛实心球,农村学生要优于城市学生。分析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地说是体育教学效果的反映,而是反映出在这一时期,城市学校体育在对增强体质,加强身体素质上的忽略。而农村学生艰苦的劳作环境、和交通闭塞现象导致他们在耐力和力量上好于城市学生。下雨天以外),农村学校的课间操开展率较高,完全开展、大多数开展的区县占调查学校总数的68.2%,完全不开展的区县为但也有少数学校未开展课间操,一般集中在村级小学,主要原因是没有专、兼职体育教师,老师不会做操。课间操开课率在城市与农村有显著的差异,同时,不同区县、不同类型的学校也有着很大差异。这一结果说明课间操在农村学校体育中的不稳定性,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另外,从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城市中小学96.3%的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能保证到1h,体育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率为98.7%,开展率较高,且活动类课程形式丰富多样。而农村体育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率较低,仅为45.2%,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每天参加1h体育活动的要求难以完全落实。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更具有带动乡镇文化建设,影响与改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现代文化意识,丰富生活内容的功能。在农村各地有少数学校开展课余训练,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县城中小学。城市中学校课余训练开展情况良好,特别是一些体育传统试点校的重点中学校,对课余训练抓得相当紧,投入经费大,场地器材配备充分,对参训教师和学生激励机制高,为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农村学校恰恰相反,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和场地器材的匮乏,以及有相应的配套经费和奖励机制,所以乡镇学校、村小一般没有开展课余训练。

3结论与建议

3.1认识和观念的偏差,使得农村学校体育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积极转变观念,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地位的公平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观念仍停留在升学上,跳出“农门”是农民送孩子上学的主导思想。受升学率的冲击,这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及学生自己,出现了对学校体育的片面认识,忽略了对体育学科的重视、对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加强,把重心全部放在,例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应试”学科上。应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加大对体育教师的重视。以当前学校中考升学体育的加试为契机,尝试以不同区域设置不同考试项同,并逐渐加大体育加试成绩的权重,杜绝占用体育课的情况出现。积极争取学校体育在学科之间的平等地位,对学校体育城乡统筹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和较大的影响。其次,广大体育工作者要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本职业的重要性,以爱岗敬业、艰苦勤奋的工作态度,塑造体育教师职业形象,消除社会大众体育的偏见和不正确认识,从而使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学校体育上作,提高农村学校体育的社会地位。

3.2扩大教师编制,加强城乡师资流动,促进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均衡发展

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关系着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程度与水平。首先,农村体育教师的紧缺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扩大农村体育教师编制,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地位和福利待遇,制定优惠政策减少体育教师的流失,是稳定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数量的必要办法。其次,农村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低,也是影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城乡学校体育教师交流,扩大互动纬度形成城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互补:1)组织城市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建立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制订城区优质教师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义务性政策;2)安排城市优秀体育院校对农村体育教师分层培训,组织农村体育教师进城观摩课堂教学等,加强农村体育教师新课程学习;3)帮助建立区域性农村体育中心教研组,共享优秀资源,进一步加快体育现代文明的传播过程;4)让各类高校的毕业研究生到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服务,特别是师范大学毕业生要想在重庆市城区工作或者评定职称,必须在重庆规定的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工作2~3年,否则不能转正定级,没有资格到重庆城区任教工作或评定职称等方式,以增强互动交流,不断地提高农村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同时也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3.3加大投入,促进城乡学校体育教学物力资源公平

随着“普九”教育不断深入,农村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同一时段上体育课的班级明显增多,体育课增加与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中、小学在体育硬件资源配置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城乡不同情况加大对体育硬件资源的经费投入,严格执行中小学办学标准,把人均体育场地、体育器材配备标准作为办学和招生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的监管力度,对一些达不到规定标准、学生严重超员的学校应限制其招生规模。

3.4提高课程内容的区域适应性和推广性,统筹城乡学校体育特色

重庆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长久以来,农村学校体育受到城市学校体育的强势冲击,使得农村学校体育偏离了自身特色和教育资源,一味跟从城市学校体育价值取向,追求其竞技性和技术性。结果造成了富有民族性、地区性、娱乐性特色的扭秧歌、摆手舞、踢毽子、踩高跷、竹竿舞等体育项目都被晾在了一边。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材区域适应性和推广性,是统筹城乡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挖掘当地传统体育、乡土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灵活性和统一性的结合,将民间乡土教材列入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城市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针对当地地型地貌开展一些,例如武术、攀岩、漂流、登山、游戏等这些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现代气息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使学生爱上体育,并积极探索和求知于体育。为农村学校体育营造出一片良好的发展氛围,使统筹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在相对不均衡发展中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参考文献:

[1]于勤,对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重庆行政,2007(4):18.

[2]戴维红,许红峰,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J].体育学刊,2008,15(8):77―79.

上一篇:无机时代世界乒乓球优秀男子选手技战术量化统... 下一篇:论“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西部农村中小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