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及预防

时间:2022-05-13 03:51:25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及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防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即早发现,早休息,控制传染和传播,早治疗和就近治疗的待遇。早期抗病毒治疗,晚期病理生理应用治疗是对症治疗。治疗时要注意预防和治疗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控制;预防

[中图分类号]R3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146-02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典型病例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以及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抓住“三早一就”(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地治疗),把握“三个关键”(出血、休克、尿毒症),恰当综合治疗。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防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中心监测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4~57岁,平均38岁。农民24例,工人4例,野外流动工作人员2例。

1.2治疗

1.2.1发热期控制发热,减轻中毒症状和血浆外渗,防止休克发生。绝对卧床,给高热量,富含维生素B、C、K易消化的食物。一般不用退热药。高热时,物理降温或增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10mg。补液量为前日出量加1000~1500ml,以平衡盐液为主,必要时增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和)20%甘露醇。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可选用环磷酰胺、皮质激素、干扰素、转移因子、阿糖胞苷、病毒唑等。呕吐可予灭吐灵10mg肌注或维生素B650mg静滴。出血可给止血敏、维生素K1。

1.2.2低血压休克期扩充血容量,晶体以平衡盐液为主,胶体以低分子右旋糖酐为主,必要时增用血浆或白蛋白。根据血压,按晶三胶一为比例输入,但应注意胶不过千(每天的胶体不超过1000ml)。休克纠正后,补液不能超量。纠正酸中毒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的结果,决定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的用量。血管活性药物在大量扩容补液之后,血压仍不回升时,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通常缩血管剂与扩血管剂联合应用。

1.2.3少尿期判断少尿性质,恰当进行利尿、稳定细胞内环境,延缓氮质血症。用20%甘露醇100~150ml静推,以判定少尿属肾性或肾前性。若为后者,可继续补充常规剂量平衡盐液。

1.2.4多尿期补足足量的液体,以口服补液为主,补液量在多尿早期可按排出量的75%计。注意补钾及其他电解质的调整。可逐渐恢复正常恢复,但对蛋白质的摄入应限制性增加,成人每日开始以60g为宜,以防多尿性氮质血症。做好口腔、皮肤等清洁卫生,防止继发感染。

1.2.5恢复期无须药物治疗,逐渐增加营养,补足维生素,以促进机体机能恢复。仍应注意休息,逐步增加活动。根据病情轻重在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避免重体力运动。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病情得到控制。

3 讨论

鼠类为其主要传染源,在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及大林姬鼠。个别人接触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早期带有汉坦病毒的血液或尿液而感染发病亦见报道。汉坦病毒现血清学分8型,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期降性感染率达3.5%-4.5%。Ⅰ型病毒感染者特异性IgG抗体维持1~30年,Ⅱ型病毒感染者IgG抗体多数在2年内消失,感染Ⅰ型病毒后对Ⅱ型病毒有交叉免疫力;感染Ⅱ型病毒后对Ⅰ型病毒免疫力不强,再次感染Ⅰ型病毒的病例亦曾报告。本病以男性者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发病率呈一定周期性波动,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家鼠为传染源的疫区,周期性尚不明显。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高峰季节,以姬鼠传播者11~1月份为高峰,5~7月份为小高峰,而以家鼠传播者则3~5月份为高峰,公认的主要传播途径有:鼠类携带含有病毒的各种排泄物随尘埃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粘膜侵入而引起人体感染;带毒的恙螨叮咬或被带毒的鼠咬伤和破损伤口接触带毒鼠的排泄物或病毒株均可形成接触传播;进食被带毒鼠类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以及鼠类与人类均可经胎盘垂直传播等等。

不论野鼠型、家鼠型或实验室感染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表现虽轻重不一,但临床经过则基本相同。家鼠型一般比野鼠型病程短,病情轻,病死率低,潜伏期4-60天,一般7~21天,以2周多见,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轻重不一,表现悬殊,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和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等五期经过。依临床表现可分轻、中、重及危重四型。轻型患者五期经过可不明显,症状轻微,不治可愈;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多有前两期或前三期重叠,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非典型患者中轻型多、重型少。

在发病季节或(和)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逗留史;与鼠类或其排泄物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发病在流行性出血热最长的潜伏期内。主要临床表现具备发热、出血和肾脏受损的三大主症和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的五期经过属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临床上往往见到三大主症缺损。五期经过不全或几期合并的不典型病例。但下列情况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热退病重;热退后出现肾功能损害;血压呈现先低后高;尿量先少后多;血、尿常规有明显异常。

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或丹参注射液40-60g/日静滴,以降低血液黏滞性。对于高热、中毒症状重和渗出征严重者,应定期检测凝血时间。出现高凝状态可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但HFRS的高凝期多为暂短呈一过性,凝血反应与纤溶过程同时进行,当出现DIC实验室阳性指标、临床出血现象明显时,大多数病例已进入消耗性低凝血期和(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因此,对HFRS患者应用肝素应慎之又慎,以免加重出血,高凝期患者宜小剂量应用肝素,每次0.5~1mg/kg,加入生理盐水100ml内,于1小时左右静脉滴注完毕,用药期间必须监测凝血时间,通常用试管法测定凝血时间,间隔4~6小时测一次。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倍。若凝血时间>30min,则应停用肝素,出现大出血者可用鱼精蛋白对抗,其用量与最后一次肝素用量相同。

上一篇:浅谈妊娠子宫急性扭转患者的诊疗对策 下一篇: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