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园林专业发展与创新的探讨

时间:2022-05-12 11:56:09

关于园林专业发展与创新的探讨

【摘要】园林职业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就业率高、可持续良性发展的朝阳职业,也是一个需要吃苦耐劳的户外职业。园林专业是一个包含了景观设计、植物形态与生理、植物栽培养护、预决算等多类型专业课程的综合性专业。论文就园林专业的起源、演变、发展和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梳理,也对园林职业化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提出建议,以期对从事园林专业和将要从事该专业的学子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也为广大读者进行一次浅显的概括和阐述。

【关键词】园林专业;园林职业;就业方向;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显著,园林这个行业也得到空前重视。而对于一些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类的毕业生却不能满足当今社会所需要职业能力的需求。对于目前园林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职业能力的匮乏、沟通能力的薄弱、市场意识的淡薄、创新精神的缺失,园林公司要付出很高的培养成本。

一、园林专业的内容分工与相关学科现代园林专业的内容复杂,综合性强,涉及知识十分广泛。

1. 造园:已不是古代的造园内容。内容包括规划、设计、施工,涉及的知识包括造园史(发展过程,以往各地域、名流派造园的内容、形式、风格)、土木建筑工程、心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植物分类、农业技术、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等。与造园紧密相关的是园林植物的繁殖生产、引种、育种。除必须掌握上述植物科学和农业方面的知识外,还涉及遗传学、育种学、生物工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2. 城市绿化:包括城市园林绿化在生态、社会、经济各方面效益的发挥,绿化的功能分类、相关指标、定额、分布原则,植物结构等等。它们的实践有赖于造园理论、艺术和技术的应用。在相关知识方面,除必须掌握城市规划理论外,还需了解人类生态学(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卫生学、污染气象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声、光、热、空气动力)、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小气候学、社会学等。

3.大地景观规划:包括分析研究欲利用地域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包括对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生物多样性(物种、基因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稳定性进行评估,研究该地域的适宜和不适宜利用途径,对人为影响进行分析推断,据此做出利用规划,并提出防止破坏的有效措施。为此,要掌握景观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土壤地理、环境地理、资源地理、经济地理、聚落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除上述横向的分类外,具体实践中还要分纵向的实施阶段: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工程的实施、持续不断的保护、养护和管理。对如此庞大而内容复杂的专业,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得既专又精。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职业中)必须有许多分工。每一种分工要在全面了解整体内容的基础上深入钻研一部分理论、技术和艺术内容。

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

1. 风景园林行业中对理论和技术的掌握还很不全面,也不够深入,国外这方面发展很快,我国应多以引入西方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趋势,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机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理论和实践技术。

2.在技术人员中,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多,从事施工、养护、种苗生产的少。施工、养护的技术水平低,种苗事业落后,园林植物品种少,种质资源依赖国外进口。从事规划、设计的企业有些滥竽充数,质量低下。

三、关于择业的几点意见

1. 园林教育工作:要传授全面知识和分科知识,需要有足够的理论深度和丰富经验的园林工作者来担此重任。当然,年轻的园林毕业生也可以通过高校的招聘程序进入院校工作,在工作中努力成长。

2.规划设计:从总体设计到技术设计,发挥各种功能效益,精通植物形态和生态知识,合理利用丰富的植物材料,提高植物设计水平和美学水平。在英国,园林职业分规划系统和园艺系统两种。

3. 园林工程与种苗生产:园林工程包括了施工技术和管理、养护等技术。生产则包括引种、育种、苗圃等一线工作内容。

四、 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模式建设的具体内容

1.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原则

1. 1 针对性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园林教研室在课

程体系设置之前首先进行社会调研并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针对园林企业岗位职业的标准设置课程体系。

1. 2 多变性原则 在课程建设中还要考虑社会职业岗位

及其内在要求的多变性,进而适应学生未来转岗等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就社会职业岗位的多变性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

1. 3 实用性原则 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想达到 “实用性”,就需要按照园林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进行确定。

1. 4 开放性原则 所谓的课程体系 “开放性”,是指邀请专业所对应岗位的一线专家参与课程的设置。同时课程设置需要多样化、非重复化,并且提倡加强实用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做到 “产学研结合”。对学生来说教学课程应该与实践过程、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体的。

2. 1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目标的制定,以前宽泛的培养目标导致课程目标也很宽泛。通过园林行业调研和分析,目前园林企业对于园林专业学生的需求主要定位于中层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员等岗位。故鉴于此,我们对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定位应该和企业需求一致,并应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和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定位。所以,改革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培养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园林基本理论知识和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等职业能力,面向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工程招投标、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岗位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人才。

2.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所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吸收了模块课程的灵活性、项目课程一体化的特长,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能力的发展,即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就是关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园林社会工作岗位技术为导向,依托校内园林工程施工实训公司、学校园林设计综合实训中心 ( 室) 、校外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建立 “学做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或者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

2. 3 以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园林类专业创新模式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任务为基础,既要保持教学中体现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 即在完整、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 ,还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分析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2010 年培养方案中以工作任务作为基础的创新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和企业调研成果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及知识领域的分类整理,通过与行业加强合作,分析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借鉴企业的职业培训标准与培训体系,结合职业能力认知规律,形成 4 个专业学习领域,构成了园林专业教学框架结构。

五﹑结语

提升城市园林设计的前瞻性。城市园林施工单位,在进行园林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求业主全面落实施工技术交底工作,让园林建设业主向园林施工单位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方案的介绍,对于园林规划设计里面存着的不科学的问题,要做好及时的反映和汇报。与此同时,要按照园林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现场的认真查看,对于施工现场和园林设计之间的差异,在做好及时反映的同时,要求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以有效地避免因为园林设计给施工质量、施工进度造成的影响。为了有效保证园林设计方案的贯彻与实施,园林施工部门一定要按照设计方案制定的施工方案来进行施工,并提出完善园林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对于园林施工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的做好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存良,李良安,李全红,刘志亮,许秀云,申林芝.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河南林业科技,2009,

[2]贺炜,刘滨谊. 有关绿色基础设施几个问题的重思[J].中国园林,2011,(1).

[3]刘滨谊. 对于风景园林学 5 个二级学科的认识理解[J]. 风景园林,2011,(2).

[4]李雄.中国风景园林发展进入新时期[J]. 中国园林,2011,(6).

上一篇:论混凝土地下室底板施工裂缝控制 下一篇:浅析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