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时间:2022-05-12 11:55:20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系统回顾了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结果发现,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收入情况等;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支持、社会比较、子女因素等;心理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控制感等。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望在以下三个方面拓展:重视对老年特殊群体的研究,多关注农村老年群体和非居家养老群体;研究方法多元化,综合使用问卷法、访谈法等;丰富研究内容,多角度探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因素,尤其是进一步了解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老年人 主观幸福感 人口学因素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对自身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要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有学者将生活满意度作为衡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点之一,研究认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根据联合国调查报告显示,在未来几年内世界老龄人口年平均增速为2.5%,在此期间,我国老龄人口年平均增速己超过世界老龄人口年平均增速的0.8%。根据我国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调查状况结果显示,我国老龄工作仍面临相当严峻的问题。“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年群体自杀率高于其他群体仍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截止到2017年2月23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分别以老人与主观幸福感作为关键词,按照篇名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文献44259条和4352条,而以老人主观幸福感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则只有62条。大多数都把社会因素作为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涉及到心理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少。基于此,我们尝试对已有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明确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这对于帮助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质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1人口学因素

人口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收入情况等个体基本特征与情况的分析。在进行人口学因素的调查时,国内外学者多认为对老年人幸福感存在较大影响。但也有个别研究得到不同的结果。

性别对于老年人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曹坚等学者在对年龄进行多重差异检验实验中,把年龄分为60~65,66~75,>75低中高三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总体幸福感上未见显著性差异。而曹新美等人通过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发现老年初期(50~60岁)与其他三个年龄阶段无显著差异,而老年后期(71~80岁)和晚期(81~99岁)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群体不同,或年龄划分标准不一而引起的。

而除性别外,老年群体的年龄与其主观幸福感呈u型关系,即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会出现年龄“拐点”,但也有部分研究调查发现,年龄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

王红等人认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程度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身体相对较好,且在社会活动中活跃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要比身体相对较差和社会生活参与度低的更幸福。这是因为老年人在参与体育锻炼或感兴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维持较好的社交关系,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身体健康情况好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

婚姻作为人类的生活重大事件之一,它是人类心理上亟待满足的一种需求,婚姻可以给人带来满足感与归属感,不同的婚姻状况会给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造成不同影响。学者张伟锋则认为婚姻相对幸福的老年人比起婚姻一般或者离异丧偶的老年人来说更加幸福。

此外,在现实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群体往往能够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多的经济收入,王服兴等人在进行人口学变量影响分析中发现,老年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而孤独感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

生活来源及其保障是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对健康的担心程度少,对生活满足,所以其总体幸福感高。这类人群对于自身的生活状况都较为满意,其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果较高。有相关研究表明,物质上富足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经济拮据的老年人。也有研究发现收入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有限的。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即老年群体可利用到的外部资源――社会支持和社会比较,如政府资助、朋友关系等。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的老年人可以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更多的支持,对于老年人悦纳自我,以及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当老人生活中出现应激事件时,良好的社会支持可起到阻止和缓解作用。养老金作为社会支持中重要形式的一种,边际效应估计结果表明,拥有养老金的老年人自身的“非常幸福”的概率可以提高6.60%,国内学者鲁元平等人发现医疗保险、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积极影响。社会的支持程度以及其他各因子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正向预测力,这与国外研究得出的结果一致。

徐佳明等人研究表明,不同的养老模式会使老年人拥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幸福感。多代同堂的居家养老模式可以有效缓解老年人的抑郁倾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程度增加,从而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也随之增加。

一些文献资料涉及到了Festinger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对于各领域中的满意感判断都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从纵向比较的角度看,在农村老年群体当中,生活条件相对于五年前变得更好者的主观幸福感在1%的水平上较其他农村老年人要高,在对未来五年生活有着更好预期的农村老年人身上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说,将自己的生活水平与亲朋好友对比之后,生活状况较差的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在1%的水平上显著低于其他老年人。同时,农村中的熟人社会特征会让在这生活的老年人衡量幸福感的方式单一化,即主要通过与周围人群的对比来衡量。这样也会对其主观幸福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子女因素也会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无子女、子女比例、数量、是否孝顺都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种现状在农村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显著。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子女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要远高于无子女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子女数量在两个以上的老年人总体幸福感显著比另两组要高;有一个或者两个子女的老年人在焦虑方面有较高的得分情况。子女对老年人的尊敬、爱护程度也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当子女孝顺,并且能够经常对老人表示关怀和支持的时候,老人的幸福感就会上升。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与老年个体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有关的一系列因素。有关研究发现人口学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特征来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人人格特质的相关程度较高,人格特质会影响到个体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及生活满意感,因而影响到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研究显示,外向性与幸福感、正性情感、生活质量以及自觉健康存在着积极的作用,而神经质则相反,会对幸福程度产生消极的影响。

唐丹等人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于主观幸福感能够起到直接影响的作用,而一些其他变量,如社会支持和健康状况则要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地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主要影响。一般认为高自尊的老年人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低自尊的老年人拥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王大华等人经过研究发现对于物理环境的控制感也会影响到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绪,对于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绪有着预测的效果。

沈烈蓉等人进一步发现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两个关键点在于自我控制感和控制欲水平的差值,人际控制欲越高意味着个体存在的负面情绪越多,人际控制感越高意味着则认为其正面情绪越多。自我较和谐、内部冲突较少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较高。

4小结与展望

本文基于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老年人的人口学因素、社会因素、子女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发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非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处影响的。那么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究竟如何?该怎样利用影响因素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借鉴和社会层面来说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意义。未来我们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槲夜实现高品质晚年生活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研究对象方面,现有的学者进行研究的群体在地区和范围上有局限性,他们往往忽略各群体问的联系和差异,且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和非居家养老群体的关注较少。

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外对于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基本特征、子女因素、社会支持等方面,而在心理因素上的研究较少,这是此领域研究中的一大不足。随着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我们可以将研究中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因素的层面,利用有效的心理手段减少老年人孤独感、焦虑情绪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往研究多局限于问卷法,很少涉及到观察法,实验法等。接下来我们应该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更全面地分析老年人各影响因素与主观幸福感问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更多地注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本土研究与跨文化研究。

上一篇:高职冶金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下一篇:手术室改进护理模式对胸外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