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演唱之修养

时间:2022-05-12 04:36:07

论声乐演唱之修养

摘要:优秀的歌唱家不仅是声音的制造者,更是音乐表现和文艺修养的实践者。歌唱不只是简单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二度创作”体现的是歌唱家把音乐表演、音乐修养完美结合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声乐演唱;感受与想象;声情并茂;韵味

声乐是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绝非只是简单地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虽然一首好的经典的声乐作品必须经过歌唱者把它变成音响,方可使听众和观众得以充分感受,然而,仅仅如此的简单“二度创作”显然无法体现艺术再创造的重要价值,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品,其艺术感染力的真正体现,一定是通过良好的音乐感觉和音乐表现及文学修养,为歌唱者的声音插上飞翔的翅膀,在歌者全面优良的修养根基支持下,把单纯的听觉感受上升到全方位使听众产生通感效应的高层面上,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展示歌唱的艺术魅力,最终把艺术作品完美地呈现于舞台,并深烙于受众群体的心灵深处。

一、解读内涵――文学修养的展示

“愈进化,愈高级的艺术形式,所凭借的物质材料愈少,对内涵的要求随之愈高,最高级创造,最精神化创造是艺术真正的理想化,是人类情感最应需要的意识存在。”声乐演唱的真正内涵是在文学修养基础上的思想意识、情感意义的表达,理解作品内涵是声乐演唱的基本要求。

拿到一首歌曲,不能急于唱谱,而应该反复朗诵几遍歌词,并从中了解创作背景、特定环境及作者思想感情。任何一首声乐作品无论长短,无论水平高低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情感,作曲家把想要抒发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贯穿于旋律的始终,歌唱者惟有认真发掘并领会方能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感受,在演唱时的表达也才能更纯真、更完美。因此,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个别歌唱者往往只是单纯接受所谓声乐技巧训练,平时知识面较窄,不读小说不看报,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动笔动手的时候非常少,视野不开阔,知识不全面,要唱出真情实感就无从谈起。

假如是在演唱几十年、几百年前的经典曲目,还可以在模仿中完成,但缺少对内涵的解读,同样不会有自身的感受渗透入表演当中,缺少新的理解和新的含义,当然就永远无法有所突破,这样的歌唱献给听众,倒不如直接让听众去买老唱片岂不更能得到原汁原味?老作品尚且如此,新作品的要求就更难达到,没有相对深厚的文学修养,缺少对作品的全面有深度的体会和感悟,恐很难把握其思想内涵,驾驭它的能力自然无法让人信服,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舒展想象的翅膀――学会感受

《乐记》中说:“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在绵绵不断的音乐进行中,我们听觉中出现的只能是声音而非思想,是想象的翅膀把意境连接了起来,让我们在想象中感受音乐创造的意境之美,声音的真正审美意义才能在想象中释放出来,这种神奇的想象让听众在声音的氛围和环境中如同欣赏意境描绘出的缤纷“万花筒”,正如[奥]汉斯立克所说:它给“音乐带来了变化无穷的优美形式和色彩”,有了这种幻想般的想象空间,歌唱的心灵主体,方能进入作曲家苦心营造的意境世界,然后,通过声音把这种意境世界塑造出来,呈献给听众。因此,意境与感受、意境与想象是一种串联过程当中的相互滋养,作为歌唱者就是要尽量去启发自己音乐的想象,在头脑当中根据歌曲内容创造音乐形象,把意境化为一幅幅活动画面,把自己化为作家、诗人、及作品主人公,如同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般。只有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想象到具体,想象到完美,才能在表达过程中进一步展示高深的修养,音乐也就更加真实和生动。意境的想象因为歌唱者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帮助我们确立起了正确的音乐形象,随着歌曲形象的完整统一,歌曲的中心主题随之越发明确。这样的演唱是在充分显示和表达自我感受的一种修养,当然也就能达到情真意切。而这种修养的深度绝非一日之功,它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这种积累越丰富,歌唱者的灵感便越活跃,因此,作为歌者,应随时用眼睛、耳朵、心灵,去搜集、去倾听、去感受,以便增强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能力,更深刻、更准确地解释作品的真正内涵。

三、“技”与“艺”的完美结合――声情并茂

“技巧”与“艺术”,简言之,即歌唱方法与音乐表现,亦即声与情。歌唱状态的建立当然是因人而异,从狭义上讲没有绝对相同的一种发声方法,因为歌者的声带构造、身体条件、音乐感觉等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从理论概念上讲,任何一种好的技能方法,都有较大程度上的统一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广义上的统一,才使得各种不同的歌唱方法,同样培养出了优秀的歌唱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技能技巧的展示,需要在声音上体现出歌唱功力的真谛,让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音色,来注释技术层面上的修养。并非所有歌唱者“张嘴既有”,而是要在长期磨练中针对自身条件选择一种歌唱概念,只有选择了适合自身条件的正确概念,才能建立科学的歌唱状态,并最终把最合适的音色运用到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中,借此体现个人声音的修养。

同时还要注意,演唱一首作品时,必须要让符合作品情感的声音音色贯穿于歌唱始终。作为歌者有了美妙的声音以后,能驾驭各种音色变化的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如面对一首进行曲,要选用相对粗犷、坚定、有力的声音;面对一首抒情歌曲,则应该运用流畅、连贯、明亮、华丽的音色;面对一首摇篮曲时则需要轻柔、和美、甜蜜的音色。这里对声音的基本状态也要有一个建立和巩固的统一要求,只有建立了稳定的歌唱状态,才能在演唱当中自如的控制,随心所用。“技”与“艺”,“声”与“情”从来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而歌唱的人声要以人身体的整体作为乐器,其中经常提到的喉咙、气息、共鸣只是表面上的基本要求,歌唱时需全身心的投入,包括我们的灵魂。“艺术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它启发人性最深处的情感,刺激技能到不可思议之程度,引导普通理性到所不能概括之境界”。

四、把握音乐风格 ――体现行腔韵味

声乐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有了对“技巧”、“艺术”的统一要求以后,同时还要针对作品的音乐风格,进行合理的情感和技巧的处理,进一步体验行腔韵味,力求根据作品需要而使用多样性手法处理,达到更深层次的投入和表现。

在实际歌唱当中作品风格把握的准确与否,演唱效果大相径庭。例如:《铁蹄下的歌女》这样一首歌,作曲家早已把第一、二句“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做了很妥帖的处理和安排,他有意把两次出现的“我们”放在弱拍上,那就是说作曲家要强调的不是“我们”而是“到处”,而有些歌唱者偏偏是把“我们”唱在强拍上,成了“我们卖唱”“我们献舞”,违背了作者要求的“到处卖唱”“到处献舞”的主旨。

我们常常听一些歌唱者的声音相当漂亮,发声技巧也比较到位,但从中国民歌唱到欧洲的古典艺术歌曲,听起来音色、韵味、吐字、咬字总是一种感觉,让人听了“过耳即忘”,缺少心灵的共鸣和艺术的回味。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缺乏,使个别演唱者把歌曲风格混淆在一起,背离了作品所要求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区域风格,不能很好地运用理想的行腔和韵味来诠释不同风格的作品。因此,歌唱者要准确的表现作品的内涵必须体验行腔韵味中的音乐修养。与其他姊妹艺术相比,音乐风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他不同于绘画、雕塑、建筑等有形的空间艺术,不能让人“一目了然”。把握风格的能力是一个歌唱者综合修养的进一步体现。一名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听众“一闻了然”。

集各种修养于一身,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细致、生动地把作曲家的创作意愿揭示出来。只有具备了这种综合的修养,具备了真实的情感,我们声音的色彩,语言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人物形象的举手投足,才会非常贴切、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声情并茂”,这样才能“绕梁三日而不绝”,这样的歌唱才能感动自己,感染别人,这也是体现歌唱者是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重要标志。

以上观点,是笔者在长期的声乐学习、教学及演唱实践当中的一点体会,由于知识水平所限,只能泛泛而谈。关于声乐演唱当中的修养问题,除了上述所做的基本阐述外,还受着众多审美观点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对于歌唱者修养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希望以上粗浅的观点和看法,能对歌唱者提高综合修养有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吉诺贝吉《声乐演唱艺术》

2.弗莱明《内心的声音》

3.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7月

4.李晋伟、李晋媛《沈湘声乐艺术》

5.冯季清《关于美声教学的谈话笔录》1988年7月,上海音乐学院报 《音乐艺术》附刊

6.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7月

7.李凌《歌唱艺术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

8.李艳芳《嗓音训练与歌唱技巧》,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

9.李凌《音乐美学漫笔》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

上一篇:超燃脂 6大春天爱玩踏青运动 下一篇:情是舞蹈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