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求异”

时间:2022-05-12 04:14:37

台湾一位作家在写给我的信中说,陈香梅女士的化妆,实在不敢恭维,坐在她的对面,真令人作呕。而陈香梅女士寄给我的一篇文章则说(大意),华人在美国的地位本来就不高,她之所以这样打扮,纯粹是为了吸引美国人的注意。

对同一种现象,由于观念差异,自然就会作出不同的评价,这是生活中常有的事。陈香梅女士之所以勇于冲破传统,刻意“求异”,也许是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也许是出于对西方文化的膜拜。因为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自我封闭”,而是很“开放”、很“自我欣赏”、很“标新立异”、很“哗众取宠”的。

如果到美国,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老美一大堆与当今世界“不接轨”的事例:世界各地都用公斤作计量单位,它却采用“磅”;别人用“公里”,它却采用“英里”;别人用“摄氏”,它却用“华氏”;别人测血糖用新标准,它却偏偏用旧标准;世界各地都疯狂地玩足球,它却陶醉于橄榄球,等等,不一而足。对此,儿子颇有感慨地说:“美国人追求的就是有个性的东西。”哦,原来如此……

“求异”,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也许是一条规律。美国科学技术之所以能突飞猛进,个中原因,毋庸置疑是与美国人的求异精神相关联的。

美国人的“求异”品质究竟是怎样造就出来的呢?最近,我看了黄全愈博士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受到很大的启发。书中举一个例子,美国教师达琳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看出中国孩子们的画技非常高,于是就以“快乐的节日”为题让他们画,结果,发现他们都在画圣诞树,而且所画的圣诞树都一模一样。这使达琳很不理解。后来发现原来墙上贴有一幅圣诞树。当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自己创作时,孩子们便抓耳挠腮,无从下笔了。反观美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在课堂上,老师只给一个题目,就让学生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也不管。画完了老师就说:“好哇,好哇!”由此可见,美国的教育从童年时代起便注意到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发展儿童的“求异”思维,经过教育的不断催化,学生“异想天开”的个性就自然发展起来了。

由此可见,只念同一本经,充其量只能当个和尚。要谋求发展,就必须放下念珠,脱下袈裟,走出形形禁锢创造力的思想“围城”。

上一篇:眺望晨空 第7期 下一篇:《大长今》:电视文艺的美味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