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不开的结,睡不着的夜

时间:2022-05-12 11:30:08

中国大约有1.73亿成年人患有某种精神疾病,而其中的91%(约1.58亿)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无论是抑郁症、焦虑症还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中国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病治病,这是排解“心病”的科学态度,然而知易行难

“凌晨两点睡,现在又醒了……”

2015年12月9日清晨六点二十,上海白领朱晓琴在朋友圈上发出了这声叹息,配图是一张套着绳索的长颈鹿,文字曰:想死都死不了。下面一溜儿评论:“我也醒了”、“装睡到现在”、“睡好这件事情简直要位列本宫人生吃喝玩乐排行榜之首了”……

这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夜晚,“失眠星人”们的睡不着感言,越来越多地爬上朋友圈,悄无声息地寻找共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按照一些“好眠小妙招”所说,睡前洗个热水澡、喝热牛奶、听轻音乐,但最终却发现,睡不着就是睡不着。

这盖因大部分的失眠,是源于心病。哈佛医学院的博士格雷格・D・贾克布先生在其《失眠晚安》的著作中谈到,睡眠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心理问题,消除失眠的根本性问题在于消除心理问题。

或者说,这是一个信号。研究表明,80%的心理疾病患者,会伴有慢性失眠的发生。但其中很多人却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等,吃上一堆药,却治不了本。

心病未解,谈何好睡。是时候剥开心茧,直击病灶了。

1.73亿“心病”患者

你有心病吗?别急着说没有,中国的心理问题人群,比想象的多得多。

2009年,医学杂志《柳叶刀》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人精神健康的大型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17.5%的成年人至少患过一个月的一种或多种精神疾病;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所患的精神疾病“中等程度”或“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据调查估计,中国大约有1.73亿成年人患有某种精神疾病,而其中的91%(约1.58亿)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

这一数字还在“看涨”。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艳最早在国内开展心理疾病的团体治疗。在她的治疗人群中,有大学老师因竞争压力焦虑躁狂,有在美国长大的ABC男孩因父母的冷落而抑郁低沉……有人这样描述内心的感觉:“心像匹野马一样狂奔,却就是得不到安宁。”

在李艳的记忆中,2005年时,科里每年的门诊量只有7000人次,而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了5万,“无论是抑郁症、焦虑症还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中国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心理服务机构的活跃崛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中国人心理问题的普遍程度。这不仅包括像李艳这样的传统医疗机构,互联网上专注心理服务的平台的用户数量也在迅速飙升。

“圈儿内”颇具知名度的心理咨询网站“壹心理”的创始人黄伟强,就曾惊讶于快速增长的用户数量――过去4年间,该网站的注册用户从0暴涨至931万,旗下的心理电台,一年播放量高达3.2亿次。“到底有多少人活在痛苦之中?”他深感需要心理咨询和救助人群的面积可能远高于他的预估。同时,用户群不再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主,来自湖北、湖南、河南、四川等地的用户群正在猛增。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的说法,精神疾病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世界上前10种致人残废或使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疾病中有五种是精神疾病。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也证实,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

各种现象表明,中国人的“心病”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中。又或者说,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通达,让更多的患者和潜在患者浮出了水面。

很多心理疾病并非简单的心理问题,它往往伴随着大脑或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当大脑中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减弱或改变,人体就会出现失眠、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脑疾病。

精神疾病与负面情绪

好吧,也许看到这儿,你又急着想“对号入座”,承认自己是个“病号”。且慢,“心病”的划分并非那么简单,并且若归类不当,很可能直接影响自我判断和病症走向。

在很长一段时期,精神疾病的诊断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象和医生的临床经验做出诊断,可变性和随意性都很大,因而诊断的不一致在精神科医生之间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几个医生聚在一块儿说抑郁症,很可能大家说的都不是一回事。

上世纪50年代,《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DSM)问世,当时还只是本列有60种不同精神疾病的苗条小册子。随着医学的发展,条目逐渐得到扩充,目前已厚达947页,包含200多种精神疾病。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区别好负面情绪、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最简单的区分,就是时间上和程度上的不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所谓心理问题大都还停留在负面情绪或者心理障碍的程度,尚不能动辄上纲上线为“疾病”。

比如说位列全世界十大疾病中第五位、精神疾病中首位的抑郁症,它的初期临床症状为抑郁情绪,这其实是一种普遍性的负面情绪,也是人类正常情绪中的一种。20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多是在抑郁情绪出现时,才对生活辗转思索。在有些时候,抑郁像爱、恐惧、痛苦一样,能够减弱人类做毫无希望之事的冲动。因此,专家们也说:“轻度的抑郁,会成为激励人们超越自身的向上动力。”

只有当抑郁情绪绵延数周甚至数月、数年,比如像林黛玉那样,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甚至到后期“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才有可能是影响到健康的精神疾病――抑郁症。

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疏导和处理,发展为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比如由于社会上普遍对抑郁症的不了解,常常会对有抑郁情绪的人轻易说出下面的话:“多大点事儿啊,你就不能开心点吗?”“ 你就是太闲/太玻璃心/想太多了,有啥想不开的啊!”这或许会让听者迫于压力,有意忽略该情绪不去及时处理,从而错过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

然而,另一种趋势也不可忽视,就是对真正的精神疾病进行随意解构、戏谑、滥用。在现代语境下,心理问题在某些人眼中成了一种“时尚病”、“富贵病”,是社会精英的伴生性问题。于是,一些仅仅是稍有负面情绪的人会随意地说“哈哈,你看我得了抑郁症”,这会让真正需要治疗的患者通过比较更犹豫而不去医治,从而产生严重影响。正如一位从事临床心理17年的心理医生所说,“要达到抑郁症的程度,我觉得好多人还得‘加油’才行,因此不要动不动就扣帽子。你是谁、你咋了、咋能好,这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

其实,很多心理疾病并非简单的心理问题,它往往伴随着大脑或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人的大脑有三种神经递质: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当这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减弱或改变,人体就会出现失眠、双相情感障碍、狂躁、焦虑、精神分裂以及其他大脑疾病。目前,利用先进的影像医学技术研究发现,大脑前额叶和边缘系统等脑区的特征性异常和神经通路受损,可能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关。

微笑背后的假象

有病治病,这是排解“心病”的科学态度,然而知易行难。

中国人对心理问题有着根深蒂固的歧视和轻视,使精神疾病知识和心理学的普及举步维艰。“在严酷的现实竞争中,一点儿心理问题都没有是不可能的。在发达国家,人们对心理学的认知比较成熟,更敢于直面解决。中国的面子文化抑制了很多人,使他们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一名长期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说。

正因此,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微笑型”精神疾病(潜在)患者出现的比例非常高。因为在亚洲地区,从小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并不鼓励人们正当地去表达自己的情绪,隐忍微笑被强化为美德。而表达情绪唯一的合理方式就是通过躯体症状――只有身体不舒服,才能被允许表达自己不开心。所以在这些地区躯体化障碍症的发病率也更高――即情绪无法倾泻,转换成了身体上的症状。如果你总是浑身说不出的不舒服,却查不出病理性原因,也许就是身体在替情绪表达。

“微笑型”精神疾病(潜在)患者的共同点是不愿意倾诉、不愿意放弃“尊严”,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他们表面若无其事,面带微笑,甚至给人以开朗、热情的假象,内心深处却常感压抑、焦虑、烦躁。

专家认为,这比普通的心理问题危害更大。把压力潜伏起来,忽略情绪的发泄,当承受的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承受时,反应也是巨大的,甚至直接恶化成严重的精神疾病。斯坦福教授Robert Sapolsky 关于压力机制问题的研究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他指出,当人感觉到压力时,大脑丘脑下部区域一个小小的回路会释放压力荷尔蒙,将身体置于高度警觉状态,在短时间内调动生命潜能,准备迎战各种危机,等危机过去 ,应激会自动关闭,从而休养生息。但如果危机是持续性的,应激反应系统长期开启,不能关闭,危机就会演变成慢性压力,长时期身体机能受到损害,情绪也趋于出现问题。所以,压力并不直接引发任何单一疾病,慢性压力无法释放才更可怕。

就在2015年底,国内首支精神病院概念股正式登陆香港主板上市。为国人治疗“心病”,已被视为商机。而想要真正让心病患者和医疗机构之间构建起畅通的渠道,可能要从卸下“微笑面具”、直面内心真实感受、懂得释放压力开始。

某种意义上来看,能认真、坦诚地说一句“我有心病”,已经是这个焦灼疾行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巨大进步。

上一篇:返乡创业遭遇“水土不服” 下一篇: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 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