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时间:2022-05-12 11:06:19

专题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A 从作文说起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重在训练、检测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认识水平。而作文,是认识水平、材料积累及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考生对作文题目的认识程度,不仅影响了“发展等级”中“深刻”项的评分,更重要的是决定了作文立论和论证的过程,或者是立意和形象化的过程。考生对试题认识深刻,作文就容易写好;对试题理解肤浅或者有错误,作文即使不离题也难以产生严密的逻辑与合理的想象。

B 能力要求

《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歌鉴赏”中提出了“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鉴赏评价)。其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2003年《考试说明》新增加的内容,也就是说,高考除了考查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外,还要求评价作者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性或局限性。

C 备考指导

一、加强古诗鉴赏知识的储备。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的,真正了解了形式美的内涵,方能探知思想内容的要旨和观点态度的正误。因此,平时应注重积累,多阅读一些古诗词名作,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水平;还要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的含义(如意境、风格、韵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象征、虚实、衬托等),了解重要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艺术风格。

二、掌握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是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客观评价。首先,评价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离开诗歌主题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缺少有力证据的看法无限夸大;其次,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方法,并结合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古诗创作的社会时代背景、诗人的生平和思想、作品的创作目的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对古代作品的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前人。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比较广泛的社会、历史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D 样题点击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误区警示】忽视对题干中隐含信息的把握,造成答题偏差或要点不全。

第二小题题干中有一句“句句有‘怨情’”,可见,命题人要求考生逐句对原诗加以分析,如果很含混地作答,失分也就在所难免了。

【参考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1)古人写诗,经常运用对比手法。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对比的?

(2)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误区警示】忽视对诗歌题目的研读,造成理解有误。

这首诗题为“裴给事宅白牡丹”,但四句诗中都没有直接出现“白牡丹”一语,只是在第二句写道“争赏街西紫牡丹”,那么就要好好想一想,第三句中的“玉盘”是否就是“白牡丹”的喻体。回答是肯定的。但有些学生不注意细读标题,误把“玉盘”理解为月亮,按这样的思路作答,就很难得分了。

【参考答案】(1)前两句极写豪贵们争赏紫牡丹的热闹场面,与后两句写白牡丹空对明月、承着冷露而无人观看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2)诗题别点出“裴给事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 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②俭③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②时世:当代。③俭:通“险”,怪异。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请结合全诗及注释,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手法。(不少于80个字)

【误区警示】忽视对题目下面注释的把握,影响了答题的准确性。

如果不看注释,《贫女》一诗的立意似乎是多解的。比如,可以理解为通过一个“贫女”的遭遇,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地位低下。事实上,有不少学生就是这样回答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忽视了注释的作用―――注释①对于秦韬玉身世和经历的介绍,无疑包含着重要的信息。

【参考答案】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了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慨。本诗主要运用了比拟的写作手法(答“双关”也可)。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无人举荐的苦闷哀怨;自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这或许就是诗人的一种自叹。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北京卷)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2)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解析】第(1)小题是选择题,答题时可通读八个选项,借助这些选项进一步读懂原作,然后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第(2)小题属多首诗的比较鉴赏,设题角度新颖。要注意“决非桃李诗”“决非红莲诗”的含义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决非“桃李”“红莲”)。林诗为人称道的原因在于这两句诗传神地描绘了梅花清幽、高洁的气质;皮诗所描绘的白莲的素洁、清雅,也令人赞赏不已;而石曼卿的《红梅》诗,只是从比较外形的角度描写了红梅的无绿叶、有青枝。这里共有两问,也可合二为一。

【参考答案】(1)①C;②A。题①C项,“尚余”句并没有“透露出一丝无奈”;题②A项,诗人使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自己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而是要自成一片春光,保持高洁、孤傲的梅格,坚守自己的节操。其实这两处错误很容易看出,因为这与整首诗的内容不和谐,也与苏轼一贯的操守相悖。

(2)第一问有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它们各自的神韵、精神品格和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没有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有三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广东卷)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解析】《江汉》一诗用凝练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交融,妙合无痕,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参考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了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E 专题测练

一、古诗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明代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前人的看法吗?为什么?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主要生活在宋、元换代之时。咸淳十年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

这首词以“听雨”为题,写了一生中三个不同阶段听雨的情味。请任选一个阶段,结合作品这部分的内容,说说作者此时听雨的感受;并结合整首作品,说说这一部分内容对表现全词意境所起的作用。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 画①

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据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载:李唐,擅长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妇女常用作化妆品。

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只是借题发挥,实有弦外之音。请结合原诗,谈谈你的理解,100字左右。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所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无限凄凉之吟唱。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二、作文训练。

1、从下面所提供的诗句中任选一句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霜叶红于二月花②春江水暖鸭先知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词名句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读名句,可以知古鉴今,可以畅想未来,可以体味情趣哲理,可以修养道德品行;名句,或许能开启你的心扉,或许能激活你的灵感……

请你以“读诗词名句随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引发“随想”的名句,可以是古诗词中的,也可以采自中外现当代诗作。

【参考答案】

1、B。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与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对于B项,原文的表述是“保护动物抵抗毒株攻击的病毒多肽”,即保护对毒株攻击动物有抵抗作用的病毒多肽。

2、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C项原文的意思是白(N)第11-25位氨基酸区段合成肽可促进T细胞增生,而不是产生;而在“在神经通路上起免疫保护作用”的是细胞介导免疫(CMI),不是白(N)第11-25位氨基酸区段合成肽。

专题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本专题由洪方煜供稿)

结构是文章的内部构造和组织材料的方式,指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把剪裁好的材料分轻重主次,合理均匀地加以组织与排列,使其既符合生活规律,又适应一定体裁的要求。所以,阅读时,只要把握了文章结构,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基本上读懂了一篇文章。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其对“分析综合”的要求第二点为: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的结构就如人的骨架,它是文章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把握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不同的文体,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其结构层次也是千差万别的。

记叙文、散文的一般结构: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移步换景法)组织材料;

③按材料性质归类组织材料;

④按场面转换组织材料;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组织材料。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①总分式结构;

②并列式结构;

③对照式结构;

④递进式结构;

⑤破立式结构。

小说的一般结构:

①线性结构,也叫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②辐射结构,又叫心理结构,也叫意识流结构。按人物的意识流动展开情节。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它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中,文体不同,思路也不同。因此要把握思路必须从结构入手,要把握结构必须从归纳各段的段意入手。

上一篇:青春组歌 第26期 下一篇:一千个伤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