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对策

时间:2022-05-12 10:18:19

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效果。方法 我们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2月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6例,将其按奇、偶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给予行常规护理)与观察组6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

股骨头坏死是指股骨头损伤、血运受阻而引起的股骨头骨质缺血性疾病[1]。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有: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僵硬、跛行等。髋关节置换术目的在于重建髋关节的活动功能,解除患者疼痛程度,但由于创伤性操作及术后制动等影响,致使患者术后下肢血流减慢,增加了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机率,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危急患者生命[2]。本文选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预防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2月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6例,其中:男72例,女54例;年龄在38~81岁,平均年龄为(53.6±10.4)岁。患者发病部位分为:单侧87例;双侧39例。将126患者按奇、偶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其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行常规护理: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向其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患者症状表现以及危害等,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②指导患者多饮水;忌食高胆固醇类食物;嘱其多进食新鲜水果与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③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下肢血供情况,尽量减少静脉穿刺及下肢血管穿刺,对于需要长时间输液患者,使用留置针。④术后将患肢抬高,并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及使用弹力绷带,以促进下肢静脉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机率。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预防性护理干预:①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包括有:高龄、糖尿病史、吸烟、女性、小腿水肿、静脉曲张、肥胖、心功能不全、严重外伤史、有过深静脉血栓形成史等。给予其进行预防性护理:?对于合并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医嘱按时给予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对于高血脂、高血压患者,指导其进食低脂、高纤维、清淡易于消化食物,让其多饮水,以改善血液浓度及粘稠状态;对于吸烟患者指导其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而引起血管收缩[3]。?按医嘱给予患者口服小剂量潘生丁、阿司匹林等药物,以降低血小板聚集。?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性格特点等,给予其进行个性化健康宣教讲解,让每位患者均能够清楚意识到术后功能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②给予患者行足底静脉泵治疗:术后第1d,使用充气袋包裹住患者双脚,与空气脉冲器连接,气袋便会快速充气与放气,2次/d,每次坚持30min,利用机械预防性护理,加快静脉血流速度,减轻血液滞留程度[4]。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确定使用时间。③下肢肿胀与疼痛的判断:由于炎症、手术创伤均会造成患者下肢淋巴、血液回流障碍而引起患者患肢水肿及疼痛表现,此时,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主诉,当患肢疼痛呈持续状态或逐渐加重,并且小腿部肌肉饱满并压痛明显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及时汇报医生,切不可将血栓形成时的疼痛及肿胀误认为创伤与炎症引起,以免延误病情。④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术前3h,护理人员给予患侧小腿部自下而上行环形按摩。术后4h,指导患者行脚趾屈曲达3min。术后6h给予患侧大腿部行环形按摩达3min。术后第2d,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及脚趾背伸训练。术后第3d,将床抬高30°,指导患者做踝关节背屈、背伸、旋转训练。术后第4d,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术后第5d,将床头抬高45°,指导患者行坐位训练。术后第6d,病情允许情况下,协助患者下床活动,鼓励患者拄双拐或采用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

1.3评价指标 深静脉血栓形成判定标准[5]:患侧肢体肿胀、胀痛;小腿处或股三角区有明显的压痛感;患肢皮肤温度升高,并呈暗红色;患侧肢体有广泛性的浅静脉怒张;Homans呈阳性。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行数据处理,百分率为计数资料表示方法,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凝结于深静脉内,对静脉管腔产生阻塞,致使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若患者术后一旦形成深静脉血栓,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还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时,不应只是单纯、被动执行医嘱,更应熟悉深静脉血栓发生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发病时间等,加强术前的风险评估,给予患者实施有预见性的护理干预,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率。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8%,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与谢惠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6],这一结果提示出,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内给予其全程行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减轻患者经济与精神负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君.足底泵联合系统护理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124-125.

[2]高合凤.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现状[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2):84-86.

[3]邹凤萍.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18-119.

[4]张翠兰.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方法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19(11):216.

[5]黄红云.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医药前沿,2013,24(02):102-103.

[6]谢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08(03):67.

上一篇:社区44例消化道溃疡患者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 下一篇:一次性根管治疗后即刻桩核根帽修复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