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点突破切入赏析

时间:2022-05-12 07:22:21

【摘要】《考试大纲》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提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品味语言”也成了考查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精妙的重要形式。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及中考复习指导中,语言的品味赏析是学习训练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梳理与解析。

【关键词】中考品味语言文本

目前,“语文味”的回归已然成了语文界的热点,而在这一热潮下,对文本言语形式的关注正使语文课成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正是基于课标的要求,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必然会把学生言语形式赏析能力的考查作为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的重头戏。2013年《广东省初中语文学科考试大纲》“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提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显然,品味语言也成了考查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精妙的重要形式。

一、直击中考,样题归纳

何为“品味语言”,指的是“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2】;品味语言到底要品出什么?无外乎是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品味出作者在语言文字中要表达的内容,品味出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中情感;在历年的中考试题中,这一类题目又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呢?以下列举历年中考样题:

【广东·2006年《词典的故事》】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

(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广东·2007年《鼓神》】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4分)

(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 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广东·2009年《寻石记》】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4分)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广东·2010年《偷父》】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广东·2012年《淡淡的深情》】 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广东·2013年《天使儿》】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

(2)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

在近几年的广东省中考题中,品味语言俨然成了重头戏,总览以上中考样题,我们会发现命题者所选取的词句都是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谓“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也就是运用某种表达技巧对揭示文章主旨、突出人物性格、显示行文思路有重要作用的词句。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是体现语言特色、表现事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有助于揭示主旨的句子。掌握了这一类题的规律,指导学生在答题时,选准角度、准确切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整体感知,宏观把握

品味语言一定是建立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绝对不能游离于文本。学生要建立一定的文本意识,也就是要求阅读过程中,必须宏观把握,全面兼顾。很多时候学生只是盯住语言品味的这个句子,这样往往会一叶障目。因为缺乏上下文观念,不能兼顾全局,往往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表达上流于肤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余映潮老师也曾经说过“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和挖掘课文中的内容,含英咀华,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思考和智慧地碰撞,激发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个性,拓宽课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习得语感” 【3】。可见将品味语言落到实处,唯一的途径就是贴近文本,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内核,还原文字丰富的形象,挖掘文字背后深藏的意蕴。我们只有立足文本,回归语言,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充分体验与挖掘语言内在的情感和韵味,才能让学生获得求知和审美的愉悦。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会告诉学生任何的文学作品都要读懂三个“W”,第一个“W”即“what”,也就是“什么”,文章写了什么,其实就是文章的内容;第二个“W”即“why”,也就是“为什么”,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文章的主题;第三个“W”即“how”,也就是“怎样”,文章是怎样写的,其实就是文章的写作手法。读懂了这三个“W”,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全局,这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在大量阅读积淀的语文综合素养下,才能具备一定的赏析能力。

三.选准角度,准确切入

在学生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发现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往往脑子一片空白,无从下手,答题常常是表述凌乱,毫无章法,甚至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他们是没有掌握品味赏析的方法。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是教会学生选准角度,准确切入。

如词语的品味,就从字义、词性、感彩,修辞,词语的深层含义等方面来切入。用以下句子示例 :

1.《范进中举》中的句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 ……”如果能判断这几个词语的词性为动词,学生就能揣摩出动作之下的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

2. 《藤野先生》中这一句“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中的“标致”一词显然是褒词贬用,如果从这一角度切入,学生就能理解文中的讽刺意味。

3. 《春》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加点词显然是用拟人手法来写出小草的活力。

4. 《行道树》中“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的加点词就要结合文章背景,体会含义从而领悟词语的深层意义。

将以上词语的赏析提炼出如下指导方法:

解题思路一:明白字义、词性、及所描写的对象,揣摩词句的情味。

【方法提炼】:运用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等)或“这一词语”,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解题思路二:把握作者感情,体味词语感彩。

【方法提炼】: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表现……”“批判……”“讽刺……”“赞扬……”等等之类。

上一篇: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 下一篇:如何培育新时代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