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概说.陶器和陶文的起源

时间:2022-05-12 01:55:23

陶文分刻画文字、玺印压抑文字(印迹)和陶器上的朱书、墨书文字三种,但后者较少。要说陶文,还得从它的老祖宗说起。

我国先民们发明陶器的历史比较悠久。

早在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万年县东部大源镇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就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陶器和陶片,距今12500年左右,显然,它们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陶器之一。1977年,在江苏省溧水县白马回峰山的神仙洞中,曾发现距今为10000年左右的泥质红褐色陶片。这些现象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至迟在10000年前便已使用了陶器。之后,考古学家就开始不断地在我国发现年代在距今万年左右的早期陶器遗存。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广西桂林甑皮岩、桂林庙岩堆积、广西南宁顶狮山遗址、桂林大岩遗址堆积、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以及河北阳原县虎头粱遗址群中的于家沟、北京怀柔转年遗址等等。

现在所见到根汉字起源有关的最早实物资料,是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四件龟甲和众多石器上面分别契刻着的不同符号。在一块腹甲上刻划着一个“目”字形符号(图1),与安阳殷墟卜辞中的目字(图2)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腹甲上刻一“日”符号(图3),另一背甲上刻一“火”符号等等。这些距今八千年前的我国原始先民们使用的已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作为汉字起源的指标,表现了我国的文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其陶器的制作己趋成热。河姆渡的原始先民就已经会制作日用生活陶器(如炊煮器具、饮食器皿、盛储用器、生产工具等)和有艺术造型的陶器数十种,最为难得的艺术品是猪纹陶钵,口径长21.7、高11.7厘米。外腹壁两侧刻画有猪的图像,猪纹宽17.5厘米。猪作竖耳长嘴、大眼、腹稍下垂,背上鬃毛后倾,四肢强健有力,把猪的形象表现得维妙维肖(图4)。

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制陶业已很繁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彩陶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长安五楼等地发现先民们在陶器上(主要是陶钵口沿处)发现了50多种刻划符号(图5)。一类是数字刻契符号,如“五”作X,“七”作十……;另一类是象形符号,如“玉”作事、卅,“矛”作、,“草”作。还有作实体描绘的人形、人着长衫形、鱼形……与商代早期的族徽文字有些类似。有的符号单独出现,有的反复出现数次。但是它们只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还不能视为成熟的文字。

现在考古学界把“早期陶文”的上限断为大汶口文化陶文,距今有4500年左右。其中“戊”(图6)、“斤”、“炅”(图7)三字比较形象。距今45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陵阳河遗址中出土的二十多个描绘实物的图象文字,或为某种工具(“斤”字,是锄或锛的象形字)(图8),或武器(“斧”的象形字,就是“戊”和“戊”字)(图6),或由几个象形文字组成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兼有象形与会意的特点,有些象形文字可以用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来对照,如多次出现的“炅”字,字音jiong(义为日光或作热字解),构字形态颇为有趣(图7),上是日,中是火,下是山,象太阳照耀下,山上起了火,寓意炎热。陈伟湛《古文字趣谈》认为太阳从彩云中升起或从山中升起,是日出的景象,就是“旦”字。释读不同,但都反映了原始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及绘形状物的想象、意会和表现能力。在山东、安徽、南京都有发现,有学者认为是族徽。

商代陶文都为考古发掘所得,出于河北藁城、河南郑州、安阳、江西吴城等地,以一字刻划最为常见,数字者不多。如河北藁城出土的“刀”(《陶汇》1.1,图9)、“矢”、“戈”、“盾”、“止”(《陶汇》1.5,图10)、“大”、“目”(《陶汇》1.12,图11)、“鱼”等等,河南郑州的“五”(《陶汇》1.15,图12)、“七“(《陶汇》1.16,图13)、“十”(《陶汇》1.17,图14)、“廿”、“卅”等等;江西吴城的“矢”、“(耒昔)”(《陶汇》1.48,图15)“戈”、“网”、“目”、“三”、“X(齿)”等等;河南安阳的“绑”(《陶汇》1.47,图16)、“车”(《陶汇》1.49,图17)、“木”、“田”、“井”、“戈”、“鱼龟”(《陶汇》1.105,图18)、“(亚)”、“戊(钺)”、“皿”、“中”、“卅”、“力豕”(《陶汇》1.100,图19)、“祀”白陶墨书文字(《中国书法全集・第4卷》14页,图20)等等。以象形字为主,兼或有契刻数字,象形意味特别浓厚,少数为符号或不识之字。生产工具、动植物形象、人体器官、自然景观这些有实物可遵循的象形字,简捷概括,一看就明白。有些会意字也很容易理解,如“绑”,杨宽《古史新探》说:“‘绑’和‘(l/食)’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人相对坐,共食一簋的情况。其本义是绑(乡)人共食。“绑邑的称‘l’……实是取义于共食。”“是用来指自己那些共同饮食的氏族聚落的。”“金文中的‘l’和‘卿’相同,本是一字。”(耒昔)(读藉),古代天子亲耕之田。象人持耒耜操作种田之形。江西清江吴城和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刻划陶文都具有图象化、保持原始文字的特征,与殷墟文字之间的联续关系十分明显,是殷墟文字发展的前行阶段。

我国汉字经过了图画一象形一形声之路,发展成为以形符和声符相结合的造字体系,经历了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历程,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汉字是在劳动中创造的,而承载她的母体就是陶器;陶文因为有陶器这样的载体而得天独厚地发展,兴盛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

上一篇:李路平:苏富比你为何选择沉默 下一篇:杨凝式与《韭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