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02:21:15

陶文化论文

陶文化论文篇1

中国美术家协会外联部的青年美术家刘中在“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上以10幅作品的规模在大会上举办了个人特展。他在《冠》、《祥》、《崛》等多幅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五环、祥云、鸟巢及其他体育元素,独特的创意和风格令人叫绝。这种大胆的创作促进了体育和艺术的近距离接触,促进了体育和艺术跨学科的交流,为体育文化和艺术的融合谱写了新篇。“新北京,新奥运—体育雕塑展”在北京展览58天,盛况空前。共有83件作品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作者们以充分的激情,用雕塑语言表达了祝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的心愿。雕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他通过一些人们熟知的运动项目,充分利用体育元素的潜在影响力,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拉近了人们和雕塑的距离。

国内体育元素和陶瓷艺术关联性的研究不多,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论文和著作更少,通过收集和梳理发现主要是从体育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关联性进行研究。“陶瓷从远古时期起就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作为一种载体,记录了人类的体育实践。他认为陶瓷独特的造型和内涵,为研究古代体育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这也是我们人类祖先最早把体育元素和陶瓷结合在一起的物证,这些珍贵的古陶瓷足以证明体育元素和陶瓷可以很好的结合的,他不仅是艺术的交流,还是文化的交流,更是生活的交流“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体育运动为陶瓷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陶瓷制品在了解探寻体育运动历史方面,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方面都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体育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他们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意无意的相互交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时代造就了两个文化相互融合的紧迫性,如果她们融会贯通将推动两个文化高速前进,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为体育文化的传承,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不管是研究还是实际的作品都展现了体育元素和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融合,特别是奥运会上的474件“景德镇奥运瓷”及七十三款陶瓷的奥运特许商品,他们以时尚的外形、丰富的内涵、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的说明了体育元素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的价值。

2.结语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体育元素从远古时期就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并在陶瓷艺术素材中有所体现。陶瓷艺术创作的素材选择体育元素开始或许只是偶然的记录下了当时的一些体育现象,但一当陶瓷艺术家发现了体育元素与陶瓷艺术之间良好的相互促进关系,他们就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创作。相互间从进行简单的应用过渡到两种文化的融合状态,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时至今日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容乐观,亟需改革、创新和突破。体育元素的成功应用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来讲有很大的启示,已经有艺术家和学者在对体育和陶瓷的融合进行研究,实际已经证明体育元素在陶瓷艺术的应用已经比较成功,特别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就更加能说明体育元素在景德镇陶瓷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陶文化论文篇2

一、在田野之中:求实的人类学意识

方李莉所著《中国陶瓷史》不同于过往的陶瓷史书写方式,是一部采用物质文化研究方法,渗透完全的艺术人类学意识的舂容大雅之作。这部《中国陶瓷史》以史的线性序列作为著述的结构,以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作为主导,用人类学的方法进入研究,用丰富的考古资料成就了这部不同凡响的中国瓷的著述。其《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兴民窑业田野考察》亦采取人类学方法进行田野考察,展示了从陶瓷技艺的变迁到窑业的变迁,从窑业的生产到窑工的日常生活。人类学是一门具有整体性眼光的学科,往往采取跨学科方式来观察与研究对象。方李莉研究中采取了人类学研究方法来研究陶瓷这门具有“历史性与地方性手工艺人们的社会群体活动” [6],并且采用一种复杂的动态的方式研究陶瓷“传统在现代化中的复活和重构。 ”[7]此外,因人类学是一门注重田野调查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她无论是对田野资料还是历史资料,均采取了历史比较、文化渊源考证以及文化对位方法论,进行整体研究。她提出,在研究一个器物过程中,不能拿标准来衡量某一个地方性知识。而是要在 “具体生活方式的充分描述上,旨在通过最细致的观察,提供有关某一生活方式的全面图景。 ”[8]

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从实求知”及“走向田野”的思想。方李莉承袭了师门的研究作风,进入田野实实在在地调查与分析。她对于知识与田野的关系有很好的论述,她主张人类知识不能止步于书本,而更重要的是关注其“真实的生活空间中” [9]。过去岁月历史中留下的理论以及今日当下社会的理论,均需要从实践中来进行重新认识,唯有如此才会有更接近事实的深切体会。另外,她认为新理论往往取之于生活的直接一手资料,而书本理论的间接资料是需要通过今日社会生活来考证。她主张中国学者要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则需要建构中国自己的完整的艺术人类学理论。而具有价值的理论需要从从实践中来,从田野中来。她深刻认识到理论“原本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10]。方李莉对于现实总是具有敏锐的

触角,她对学术具有一种现实责任感,她认识到人类世界目前正处于社会的激烈转型期,人类发展需要多样性的世界智

慧和经验,“而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在当今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11]因此,她用一个个的扎扎实实的中国个案研究,面对现实,提出问题,找寻问题的答案,提出闪亮的思想。

二、在器物之外:细腻的物质文化研究

器物背后隐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并携带着丰富的文化观念,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所说处于文化之中的人,“行为均决定于他手中的传统材料。 ”[12]历史研究方法在近生了革命性变迁,学者们渐渐地从圣者的言论与象牙塔中走出来,而是把人文的研究情怀转向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人群。因此,社会底层的人文也如同圣者的理论一样,进入研究文本,于是普通人的信仰、思维与文化结构进入文字中。人类的事象纷纷落入学者们的目光中,从时令、技术、人群到曾经琐碎的日常生活。学者们纷纷采用物质文化研究方法,展开了对于形形物质的细枝末节的研究。这种历史意识也渗透到方李莉的陶瓷研究之中,她把目光从器物拓宽到匠和艺。越过孤立的器物之外,结合时令、技术、人群方方面面的因素,分析器物技艺特点,并延伸到技术背后的非物质的因素。譬如瓷工的生活、窑业生产方式等。同时,她将研究对象从物衍生到人,通过对陶工的制瓷活动来揭示陶瓷史的另一种丰富的侧面。

法国年鉴学派影响了近代历史研究。近年来,柯律格、彼得 ・伯克(Peter Burke)、林・亨特( Lynn Hurt)、娜塔莉 ・泽蒙 ・戴维斯( Nataliz Zemon Davis)、罗伯特 ・达恩顿(Robert Darnton)等许多学者的著述渗透了人类学意识,以历史为田野,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入研究。方李莉的著述也深刻地携带着人类学学科的意识与方法,深入到器物背后的社会与文化语境,譬如在研究陶瓷纹样时,她重视分析文化内涵发生的内在文化动因。在《中国陶瓷史》中,她分析了唐代城市的新布局与手工艺的发展、科举制度与文人生活、茶文化的兴起、外来人口与文化交融对于器物的影响。中国文化学者往往容易滑入中国文化“道”与“器”分离研究,方李莉的艺术学与人类学严格的专业训练背景,使得她对人类的“造物”行为及其文化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方李莉指出器物日常器用其实就是“文化的载体和象征物” [13]。因此,她将器用研究置于器用的文化之中,不但研究器,还研究器用其道。通过将器用置于整体性研究之中,找寻器物背后存在的“整套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及中国社会的变迁史” [14]。因此,她的文本采取了一种典型的细腻的物质文化研究方法。

三、在历史的深处:浓厚的历史意识

器物不仅是人类的人工产品,也表达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时还携带着人类审美意识。器物能映射出中国的社会变迁轨迹,方李莉在其研究中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意识感。譬如她细腻地分析了中国历史各朝的器物美学,采用历史的线性因素分析中国瓷器的美学品位的变化。她分析了中国在唐代瓷器的日用化进程,体味到“动物纹装饰题材逐渐被植物纹所取代。 ”[15]她用器物的纹饰来印证中国雅文化到俗文化的转向,观察到从器物的型器变化来看,元代走向世俗化。从元代的陶瓷纹饰中,辨认出了中国陶瓷“由雅向俗转化的一个重要开端之一。 ”[16]她比较了明清时期瓷器的美学品位,总结出明代青花瓷 “色彩明丽” [17]而清中期景德镇陶瓷艺术则显现了“完全不同的世俗美。 ”[18]在此,她的浓厚的历史意识渗透到对器物的美学价值观,准确地体味了中国陶瓷器物审美世俗化的走向脉动。她将器物文化置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器物的器型及纹样的历史流变,显露出中国文化由神圣化走向世俗化的追索。在此,展现了中国器物的审美走向。早期器物,主要作为一种礼器。东汉时期之后实用器日渐增多,日用器之中的六朝青瓷的装饰依然具有宗教意味。而隋唐五代世俗转型,宋元得以发展,明清器物世俗化更趋明显。她的著述不仅是关于陶瓷艺术的历史描述,同时是关于中国文化艺术历程的理解,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认识” [19]。因此,方李莉的陶瓷文化研究,同样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变迁轨迹。这是她深厚的历史意识对于著述的渗透,使得文字注入了浓厚的历史意识。

同时,她通过口述史方法,对清末民初景德镇窑业的社团组织及行帮进行了访谈,鲜活地再现了“血缘”“地缘”与“业缘”的传统在新的窑业中的灵活重构。她叙述的那条名为“樊家井”古老街巷,还有那鲜活生动的陶工故事,阐释与叙述了这一类型的群体与器物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她的著述注重窑业传统的历史,在历史中分析窑业的行帮、窑户、坯户、红店。战国时期,中国丝绸销往罗马,在汉代销往欧洲。唐代,中国的海上陶瓷之路,将陶瓷扩展到亚洲各地区,同时到达北非与东非地区。明清之后销往欧洲和美洲直至全球地区。此外,中国的茶叶、家具、漆器也陆续输出。同时,文化也随着器物而渗透到不同的国家,异民族与异文化在中国整体文化演进中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历史过程就是民族迁移、融合、相互影响、人种特征的改进、文化变迁和发展的过程。 ”[20]她考察细致入微,即具有平实的叙述语言,更具有批判性思维。因此,在她的研究中植入了一种深刻历史意识。

四、在世界之上:思想与文化的交流

方李莉的恩师费孝通先生非常推崇实证研究,先生提出光辉的 “从实求知”思想。他指出 “从实求知,就是不断地、全面地深入田野工作求取人类学的知识。 ”[21]方李莉一直真诚地传承了师门的学术精神,注重面对现实人民生活的关怀。费孝通先生曾在《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兴民窑业田野考察》一书的序言中这样评论她,“你的研究不是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上去,而是到生活实践中去,亲眼看人做的事情,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这是很好的” [22]。

方李莉的著述十分关注中国对内及对外的交往。在对内文化交往方面,她将官窑与民窑、南方窑口与北方窑口、中原窑口与边缘地区窑口的技艺交往纳入研究。譬如少数民族辽、金、元统治时期陶瓷对于中原陶瓷文化的交往。在对外文化交往中,编入了丰富的外销瓷篇章。此外,对于外销瓷的研究,不仅对于外销瓷的贸易路线与港口做了详细的研究,同时对于外销瓷器形、纹饰做出了丰富的图像研究。采用图像证史方法论,详尽论述了外销国家的文化影响以及瓷业影响。在行文中,多关注因瓷器的流动,因瓷器的载体而生发的世界范围内的技艺与文化的流动与交往。难能可贵的是,花费大量人力与物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采撷图像,同时,在国内外的考古文献中发掘新的考古图像。这些书法体现了其深刻的历史书写意识。譬如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方李莉在美国的皮博蒂 ・艾塞克斯博物馆发现了清朝外销瓷的《广州全景图》与《广州黄埔码头图》,同时,还发现了《19世纪的澳门》以及《中国瓷器作坊》等接近 20幅稀罕的图像资料。她采用这些图像资料,充分论证清代外销瓷的繁荣的外销事实。在具体外销瓷研究中,不仅考察其外销路线和港口,分析其类别、器型、纹饰,更对对外传播的陶瓷技术以及当地陶瓷业的交流互动进行了深入剖析。

因此,方李莉的研究正是携带着这样一种历史感,去体味人民的生活,去描摹市井的气息,用闪亮的中国思想来照耀社会的尘埃。

注释:

[1]方李莉.飘逝的古镇――瓷城旧事[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1.

[2]方李莉.景德镇民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22]方李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代序9.

[4]方李莉.中国陶瓷史[M].济南:齐鲁书社,2013.

[5]方李莉.方李莉陶瓷艺术[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6][7][8]方李莉.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景德镇田野札记[J].装饰.2008(1).[9][10][11]王永健.方李莉.立足本土立场的艺术人类学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6):6;6;7.

[12]张金鹏,吉敦谕编.民族 ・历史 ・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260.[13][14][15][19][20]方李莉.中国陶瓷史(上) [M].济南:齐鲁书社,2013:11;11;10;16;10.[16][17][18]方李莉.中国陶瓷史(下) [M].济南:齐鲁书社,2013:557;572;926.

陶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环境陶艺,人性化,人性化设计

引言

设计是一种对物质形式和结构的改造和组织活动,论文从人的因素来考虑与人有关的一切活动,使这个物质世界成为人类生活需求的一部分。这说明,任何设计活动都是从人的生理、心理、喜爱、生活习惯等因素来考虑,体现人性化内涵。随着社会的文明发展,任何设计都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人情化因素,强调以人为本。环境陶艺是一门新兴起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被设计的物质形式介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种物质形态,还提供一种生活观念。

因而,环境陶艺设计必须通过一种有人性化、人情味的艺术形式来联结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才创造一种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生活世界。人性化设计是一种注重人性需求的设计,也使人和被设计的物质形态有良好的、合适的互动关系,能更好地符合人的各种需求,提高和完善人的人性和人格。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是一种设计形态(符合人类的审美需求,适合人类自己的文化的、情感的、审美的趣味和生活理念),有利于环境陶艺作为一种迎合大众的视觉形式进入公共环境空间,赋予人们生存世界更多维的生活艺术化、自然化。

1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概念界定

环境陶艺设计是艺术家或设计师借用陶瓷材料媒介为某特定环境空间进行设计创作的艺术形态。简言之,协调“人、环境、陶艺作品”三者关系,人指(设计者或创作者和公众),环境指公共环境和个人环境,陶艺作品主要指三维陶瓷雕塑和二维陶瓷壁画等。

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是指艺术家或设计师通过在其作品设计方面注入“人性”的因素,使环境陶艺构成视觉艺术形态,更富有人情味和情趣性,引起人们视知觉的亲近,符合人们心理审美的舒适、愉悦、自然,营造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和亲切感。而这种设计主要表现在其形式与内容设计上符合人们理想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使其陶艺作品与人、公共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体现人性的关怀。它是注重人性需求的设计,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人的审美需要,提升人格和性情,热爱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时,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不仅仅强调其造型、题材、结构、色泽等因素,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文化心理、历史文脉、自然生态环境,并与现代科技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而且使环境陶艺及其环境空间尺度宜人,满足环境陶艺使用者—公众的审美需求,创造人性化的空间景象,实现人性的关怀和心灵的体验。

2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的表达方式

环境陶艺构成空间景象之美与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文化心理相符,毕业论文才使环境陶艺作品、人和公共环境三者形成整体和谐关系,满足人类生活方式的理想诗意化。

2.1主体审美尺度的平衡性

主体审美尺度的平衡性是指设计者在设计环境陶艺时,个人审美观的传达与公众在欣赏其作品时反映出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等相符一致性,构成审美欣赏关系的亲和性和愉悦性、自然性。而这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限制和约束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方面,即设计者在其作品设计的表达方式须反映公众的审美需要。

一方面,环境陶艺的形式(造型、色彩、肌理、装饰手法等因素)设计,须考虑公共空间人群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等。首先,设计者在设计造型的形态方面,寻求与公众的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形成和谐,针对性选择装饰性的写实人物、动物、器物等造型,还是变形夸张的直观化造型,或者抽象几何体的象征性造型等,这样,才使其造型更生动、形象化贴近公众的审美标准。其次,其色彩饱和度、明度、纯度、冷暖的搭配与组合,符合公众视知觉的舒适感和心理的情趣感,以及风俗习惯等,即与公众的审美理想达成一致性。还有其肌理组织质地的细腻美和粗犷感,组织结构构成形体空间的秩序美与分割排列关系,装饰方面汲取传统纹样,地域文化符号(如景德镇的青花、粉彩等),以及采用绘制、刻划、雕刻、镶嵌等手法,才会形成公众的丰富审美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环境陶艺的内容(题材、主题、内涵)表现方面,须反映公众的审美生活、审美情趣等。

首先,题材是设计者设计环境陶艺的重要素材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映现,也是使作品贴近公众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主题也是环境陶艺表现的重要思想内涵和文化语言,如标志性、教育性、宣传性等环境陶艺,其主题思想不仅要反映地区性文化特征,还要体现公众的审美情趣。

主体审美尺度的平衡性,不仅是环境陶艺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前提和表达方式,英语论文还是贯穿于其作品的设置与审美的主要参照或空间景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评判。这种平衡性强调艺术家或设计师在进行环境陶艺设计时,除了将自己的主观审美理想、审美情趣、设计意图、统一构思之外,还须更重要地从公众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考虑,并把主观的审美意思纳入客观的审美对象之中,才可以建立起陶艺作品与公众审美相呼应的关系。

2.2公共空间环境的和谐性

公共空间环境是指陶艺作品设置在某特定环境内,依附着周边(城市文化、建筑特征、自然景观等)某种空间的“场”或“群”,以及与此环境中人群共同构成空间环境。它主要指自然环境、场所环境、城市环境、人文环境等。环境陶艺与公共空间环境的共存和谐才能构成空间景象的美,形成具有某种“场”或“群”的氛围,引发人们视知觉的亲和性和凝聚力,提供给人们的舒适、愉悦、自然、诗意化的生活空间,赋予人们审美的人性关怀和心灵润泽。

2.2.1自然性

自然性指“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作为置身与特定环境中的环境陶艺设计,在介入大众生活空间的同时,应从自然生态的地形、地貌、地物、人文等诸方面探索设计的取向。因为从功能出发,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最佳位置设置环境陶艺,其作品的尺度、体量、距离关系受周边自然环境形态的约束和限制,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态完整性(指人文景观、历史遗

产、植被绿化、交通畅通等),并使环境陶艺成为自然环境美的一部分,体现“情”与“景”的融合。同时,“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反映环境陶艺设计因素(造型、色彩、肌理、光影等)符合人与环境和谐的关系,在追求人类与自然的长期平衡发展中,又赋予自然景观美的意识形态,求得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空间场所。2.2.2文化性

环境陶艺设计受制于城市的特定人文环境和空间特质,才能展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氛围,硕士论文营造城市精神风貌和树立地域特色。环境陶艺的设计形态因素融入其文化语境,如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特定环境人群的文化心理和建筑空间文化氛围等。它可能表现在对原有文化结构的延续,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或者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在本土文化结构上嫁接新的设计思想、手法、思维方式,包括嫁接外来文化和其它类型文化等,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结构。这样,环境陶艺才作为视觉经验的对象,能强化场所传达的社会文化意义或生活方式,能引发环境观赏者的共鸣和联想,使其作品、公众与环境三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机与活力以及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同时,它反映该特定环境中人群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肯定了此空间景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2.3交流性

公共艺术的发展,其支配权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反映公众精神和公众审美,与人形成一种可交流性的视觉艺术空间。这种交流性决定环境陶艺设计须面向大众审美心理,促使设计者设计出符合公众的审美趣味、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等因素的作品。其环境陶艺的形式设计要体现人们审美心理的生动性与直观性,个性化与人情化,场所性与文化性等,才能引起人们的亲近心理,使其作品与人们实现可欣赏交流空间,如造型设计符合人们的理解、安全心理,色彩设计符合人们的情感心理以及风俗习惯。因此,环境陶艺设计的某些实施方案,应采取开放化、民主化的策略,由大众(指具有一定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人)的参与抉择,这样设计者才能准确地获得公众对审美对象物的反馈评判信息,更加合理地使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表现与公众的审美趣味、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等积极因素相符,真正地开启了一个展现人性审美需求的艺术空间。

2.3时代性

人类审美行为具有一种活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也会相应地流变。那么艺术家或设计师在环境陶艺的艺术形式设计上应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环境陶艺设计赋予人性的审美需求,其表现形式(造型、装饰、色泽等)与内容(题材、主题、内涵)都应该具有现代人认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即创造性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与内容,融入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气息和国际化艺术的多元思想,才促使环境陶艺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公共艺术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和扩展。

2.4通俗性与趣味性

这里所说的通俗性并不是指“世俗性”或“庸俗性”。环境陶艺不仅设置于公共空间之中,而是表征和蕴涵着广泛的社会群体所认同的文化精神,审美意象及道德理想等。由此,环境陶艺的公共性决定了其设计形式,显示大众化文化精神,大众化审美需求,即公众的通俗性。环境陶艺的艺术形式设计的通俗化,主要指其视觉形态语言的表现符合大众审美文化心理,赋予大众与其作品更形象化、情趣化的欣赏交流,让人易于理解它,亲近它。其通俗性体现在造型设计的生动性与直观性,色彩运用的丰富性与时代性,题材表现的人情性与趣味性,内容反映的生活化与平民化。通常,这种趣味性表现在其作品的物质形态赋予人性的情感、情趣、个性和生命,而这种趣味性包含了滑稽性、幽默性、好奇性、幻想性和亲和性等。环境陶艺设计者的趣味性与公众审美的趣味性之间相符,才能建立一种物质和情感的交流关系。然而,趣味性的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装点性的环境陶艺设计中,装点性的环境陶艺是为配合既成的环境(指开放自由化的场所环境)而进行的艺术设计。当然,像标志性、宣传性、象征性等类型的环境陶艺或者庄严、理性化氛围内的环境陶艺,其主题性表现因素会削弱其形式设计的趣味性。虽然环境陶艺设计的趣味性以注重其自身的价值为主要因素,但却脱离不了环境对它的制约和要求。

2.5生态可持续性

环境陶艺设计注重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时,工作总结决定着艺术家或设计师设计环境陶艺,不能仅仅停留在建构当前视觉景观的审美意识中,还须考虑未来此周边环境空间(指建筑、植被、绿化、交通、和人的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变化,对作品构成视觉美景的影响以及价值的评判。同时,生态可持续性也反映出环境陶艺设计要考虑其作品的易安装性和可拆卸性、维修性和持久性、抗压性和安全性等因素。这样,环境陶艺设计充分考虑人与城市环境以及公共空间构成的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多样性、全球性、人文性;从而体现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真正遵循以人为本,在物质和精神上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

3结语

任何艺术设计活动须关注人,关注人性,体现心灵,不仅是创造一种物质形式,更重要是要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环境陶艺是艺术设计实现人们审美需求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是艺术家或设计师通过对其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赋予“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提升和润泽人的心灵,才使环境陶艺作品起到审美、休闲和娱乐民众的目的,为大众创造出愉悦感、快乐感,以及增加城市公共生活的亲切感,激发人们的艺术审美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起人们的好奇、触摸,依偎、攀沿等活动行为,成为一种公众性的生活审美化、自然化的艺术空间,构成空间景象的愉悦之美。

参考文献

[1]赵中健.公共艺术的审美思考.艺术生活.2004-1

[2]李建盛.希望的变异—艺术设计与交流美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3]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4]施慧.公共艺术设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5]陈鸿俊.设计人性化.美术与设计.2002

[6]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陶文化论文篇4

景德镇,这个沿袭了古代帝王年号的城市,将他引以为傲的陶瓷制作产业一代一扬光大,享誉全球,那白如玉的艺术陶瓷成品伫立于世宛如倾国倾城而又遗世独立的绝代佳人被世人瞩目与赞叹,这是自古以来能工巧匠们世世代代心血的结晶,为他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无数珍品与这份得天独厚的技艺。

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我们是听着瓷都的美名长大的,可能就是由于我们生在这样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从小对景德镇的瓷器有着非常深的感情,所以在考上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选择了最深爱的陶艺专业,从此,开始了我们的艺术生涯。回想当年,为我们的选择感到庆幸,现在身处这个古韵悠扬的艺术殿堂,感觉自身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他的存在不仅仅是艺术史上辉煌的一笔,更加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最浓墨重彩的文化积淀之一,艺术陶瓷的历史意义甚至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外交史上都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说到景德镇制陶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年间,但那时的陶器制品只能称之为“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能自产自用,并不远销,所以那时陶瓷的影响非常有限,几乎并不为外人所知。然后经过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景德镇的陶瓷烧制技术渐渐凸显出来。

到了五代时期,景德镇成为了当时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并且凭其在白瓷高超烧制技术而奠定了自己在制瓷界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为以后景德镇陶瓷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时光荏苒辗转到了宋代,随着那时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陶瓷业的生产销售也出现一派蓬勃景象。那时,宋代全国有宫、哥、汝、定、钧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窑独创青白瓷的烧造,并以景德镇窑为中心,形成了并列于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龙泉窑等窑系的青白瓷窑系。当年青白瓷窑系影响面之大,在宋代六大窑系中居于首位。景德镇在宋代因创烧青白瓷器而独树一帜,而就是这时,得以用皇帝宋真宗的“景德”年号为镇名,从此“景德镇”称号享誉全球,也由此开始逐步走向全国的制瓷中心。

这时的景德镇制瓷也以近乎鼎盛时期,到了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间,元朝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对景德镇瓷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此时景德镇在制瓷原料上已从原有的瓷土配方加以改进,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形率,并为日后大型器物的烧制创造了条件。元代景德镇瓷业发展的突出成就表现在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以及红釉、蓝釉、孔雀绿釉等新品种的烧制成功。在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技术创新的重要时期,到了元代后期,全国很多瓷窑已经渐渐消失,而景德镇窑真正成为陶瓷制造业的代表。

历经元代至明代时期,景德镇已几乎成为中国陶瓷制造业的一支独秀。到明代中期以后,景德镇的瓷器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甚至外销瓷的数量也是巨大的,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尤其像印度尼西亚等地,经常有大批明代瓷器的发现,数量惊人,中东地区同样十分可观。

明代晚期,中国瓷器远销欧美各地,墨西哥在修筑地铁时还发现了明代五彩瓷的碎片。而高质量瓷器的代表便是宫廷所用的瓷制品,那时的宫廷御用瓷几乎全部由景德镇供应。真正代表了时代特征的正是景德镇瓷器。明代洪武年间设置了御器厂以后,为了满足宫廷用瓷需要,为追求最高水准的陶瓷制品,景德镇的制瓷业不断生产新品种,不惜代价提高产品质量,因而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而民窑在此基础上,同样精益求精,到嘉靖以后,宫廷所需的御器——钦限瓷器,实际上是由民窑中“官古器”户烧造的。那时民间的中、上阶层居民,几乎都使用景德镇民窑所产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

到了清代,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比明代更为突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景德镇不仅始终保持瓷都地位,而且瓷业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晚清六朝时期,陶瓷当数光绪御窑器最为精良。那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仿古风颇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清末到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仿古器沿袭旧制,继承中亦有创新。清末民初兴起的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文人派浅绛彩瓷,一改前朝华缛浓艳的面貌,追求一种简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从此开创了陶瓷彩绘文人画派的先河。至民国二十年(公元1930年)前后,文人派的新粉彩瓷便成为景德镇美术陶瓷的主流。

说到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就有必要举例一些代表陶瓷种类。景德镇的陶瓷至宋起发展壮大,其中宋朝以青白瓷为代表,这青白瓷晚清后又称之为“影青”、“隐青”等,其特点是釉色如玉,白中泛青。青白瓷的制作水平已超出当年其他南北名窑的制作水准。据现代测试,宋景德镇湖田、湘湖青白瓷标本瓷胎的白度达到76.5%,釉面透光度达到1.19%。为此专家评价:“宋代青白瓷不仅远远超过了越窑,使釉的质感达到了如玉的要求,而且也几乎具备了与玉器无别的质地”。

而提起精品陶瓷就不得不提青花瓷了,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笔触之间极富层次。青花瓷的发展至元代才趋于成熟,目前真正的元青花存世量极少,有着极其高的收藏价值。永乐和宣德时期是明代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永乐瓷以青花、鲜红釉和甜白釉最为著名,并新创了低温黄、绿釉彩瓷的新品种。宣德器更为成熟,品种大大增加,其发色浓艳深沉的青花瓷成为明代青花瓷之冠。这时新创的品种有斗彩、青花填黄、青花填红、洒蓝、天青釉等。成化瓷器是明代瓷器发展的又一高峰,其瓷质细润晶莹,薄如蛋壳,品种以青花和斗彩著称,此时青花呈色淡雅,别具一格,而斗彩在宣德基础上达到了明代的顶峰,其代表的器物有鸡缸杯、天字罐等。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珐琅彩瓷试烧成功。尔后又将画珐琅法逐渐运用到五彩中,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粉彩瓷。到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烧制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由珐琅彩发展而来的粉彩瓷,其技艺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装饰精巧秀逸,显得异常柔丽高雅;雍正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的明艳、青花的幽靓争妍斗艳,相得益彰,更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雍正时期研制成功的高温窑变釉,绚丽斑斓,流光溢彩。

之后历经民国直至现代,景德镇的制瓷业,仍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景德镇的陶瓷涉及领域越来越宽广,不仅是日用陶瓷、观赏收藏类陶瓷,甚至工业航空航天类陶瓷都有着景德镇瓷器的身影。

陶文化论文篇5

本文将解释这种理论方法、概念验证以及如何借助陶瓷散热器最终实现这些改良。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仿真过程支持热优化和产品工艺设计。 发光二极管(LED)因受到发热问题的制约而妨碍其成为一种理想光源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对散热器给予了很大关注,但却对LED和散热表面间的各层和屏障考虑不多。 观念和材料的改变除可简化系统实现外,还可以显著提高热管理能力和可靠性。采用陶瓷作为散热器、电路载体以及产品设计的一部分不仅需要新思路,还要有克服传统模式的意愿。 热是什么 众所周知,LED是高能效光源,而且因为体积小深受设计师的喜爱。但只有当不涉及热管理时,它们才可以被真正地称为“小”。虽然与白炽光源高达2500℃的工作温度相比,LED光源温度要低得多。因此,许多设计师最终意识到散热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尽管LED仍然会发热,但其温度相对低一些,因此这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不过,基于半导体器件LED其工作温度应低于100℃。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热(能)必须要被传送到附近区域。LED只能工作在25℃环境温度和最高100℃之间,温差范围仅为75℃。因此,需要一个较大的散热表面和非常有效的热管理。 两个优化块 如图1所示,Group 1是LED本身,大体上仍是不能触摸。中心位置是LED裸片以及一个将该裸片与LED底部连接起来的散热铜条。从热的角度讲,理想方案是将LED裸片直接与散热器绑定在一起。由于大规模生产的原因,这一概念在商业上行不通。我们把LED看作一个标准化的“目录”产品,不能做改动。它是个黑盒子。 图1:在定义优化块时,三个Group构建成一个热管理系统 Group 2包括散热器,散热器的功能是把热从发热源传递到散热源。通常,周围空气不是自由流动就是强制对流。散热器的材料越不雅观,就越需被隐藏。但是,它隐藏得越深,其制冷效率也就越低。当然,也可选用外观和性能都合适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直接裸露在空气中,成为产品设计的可见部分。 在Group 1和Group 2之间是Group 3,它提供了机械连接、电气隔离和热传导。这看起来似乎很矛盾,因为大多数导热性好的材料也可导电。反之,几乎每种电绝缘材料也都隔热。 最好的折衷办法是把LED焊接到粘在金属散热器上的印刷电路板(PCB)上。PCB作为电路板的原始功能可被保留。虽然PCB具有各种热传导率,但它们都对热传导起着阻隔作用。 有效的系统热阻比较 可从制造商那里获得LED(裸片到导热片)和散热器间的热阻。不过,很少有人关注Group 3及其对整体热性能的显著影响。把除LED(Group 1)本身外的所有热阻都加在一起,可以得到总热阻(RTT)(图2)。通过RTT可进行真正的热比较。 图2:RTT指明了从LED散热片到周围环境的总热阻 陶瓷:一种材料实现两种功能 仅优化散热器的作法很常见。目前已有上百种散热器设计,它们基本上都由铝构造。但为进一步改进性能,有必要提升甚至取消Group 3。电气隔离功能必须通过其它材料从散热器本身获得。我们认为这种材料应该是陶瓷。诸如Rubalit(氧化铝)或Alunit(氮化铝)等陶瓷材料将两个关键特性:电绝缘和热传导结合在一起。 Rubalit的导热性能比铝低,而A

陶文化论文篇6

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结合已成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要不断提高竞争力,就不能只发展一种模式,而要和产业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进而产生多方面的效应。

1.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产业融合既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又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

陶瓷创意产业产生的新产品,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使某些传统的产品逐渐被代替或者退出市场,并促使陶瓷产品结构与服务结构升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发展过程中,湖南陶瓷创意产业要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在充分发挥湖湘瓷都醴陵和长沙铜官窑的传统价值、人文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住陶瓷产业发展的机遇,提高创新能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3.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业融合打破了地区之间的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重组。产业融合增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进而增大了地区之间的扩散效应。2011年12月,陶瓷文化产业园落户望城铜官镇,这也意味着湖南文化产业的转型。近年来,我国陶瓷现代化工业迅速崛起,产生了几大具有地域特色的陶瓷产业集群。这些在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地区的创新绩效,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微缩的现代区域创新系统。

二、对比分析产业集群创新的地域性优势

1.景德镇的地理与人才优势

景德镇自古就有“瓷都”的美誉,而在高新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表现出局限性。景德镇早年以规模庞大的陶瓷产业集群闻名,其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一是政策和资金更容易支持自主创新的产业集群;二是产业集群能够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和人力资源;三是陶瓷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不断创新、共同合作,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从而提升创新效率;四是将技术信息快速转化为创新成果,在产业集群内部更容易传播。

2.湖湘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地理与创新优势

铜官镇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陶都”之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铜官陶瓷就在生产规模和制造技术上有了飞跃。铜官当地盛产一种黏土,可以进行陶瓷制作,而且铜官陶瓷釉料是一次性高温烧成,不含铅、镉等有害物质。另外,铜官陶瓷的陶土中含有一种有益健康的物质,因此铜官陶瓷具有环保、有益健康的功效,在市场上广受青睐。远近闻名的“瓷城”湖南醴陵在陶瓷方面有着巨大的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湖南醴陵陶瓷产业园位于醴陵城区西北部,属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前景广阔。

三、振兴湖湘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新路径

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只有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才能进一步实现创新。湖湘陶瓷企业应该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依靠产业和科学人才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系,在生产日用瓷、电瓷、特种瓷、纳米陶瓷及相关配套产品方面,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加强产业优势。铜官、醴陵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营造创新文化,突出产业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并逐渐将茶具、酒具、炻瓷餐具等日用陶瓷和雕塑、陈设、装饰等工艺美术陶瓷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逐渐推动了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

陶文化论文篇7

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盛开在早春时节,迎寒而开,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因其不与普通花儿一同绽放在气候宜人的晚春,更显出它的独特。白雪皑皑中的一抹红色,彰显了梅花不畏严寒,坚忍不拔的性格。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成熟时期,陶瓷装饰手法丰富,梅花装饰手法有刻花、剔花、印花等。龙泉窑青瓷刻花梅花纹饰线条流畅,釉色滋润含蓄,由凹凸刻划充分显现了青瓷装饰较高的艺术水平。元代制瓷业在宋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尤其青花装饰技法的成熟使得梅花纹饰进入了以绘画表现技法为主的时代。写意梅花纹以中国画用笔形式,画风简练,线条潇洒酣畅,挺劲的线条勾出花瓣的轮廓,然后分水,率意点染,其以青花为主导,以描绘为方法的形式,把元代梅花纹饰在青花中演绎到一个高峰。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推到了极致,康乾盛世创造的辉煌今日都难以逾越。陶瓷梅花纹也就以其精湛的釉上彩绘的形式为世人惊叹。这一时期综合了前期的多种工艺:不仅有青花、斗彩、釉里红、五彩、堆雕,而且又创造了粉彩、珐琅彩、素三彩等多种形式,应有尽有。

现代陶瓷装饰的集成与借鉴是很重要的,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其最终的目的依然是为了陶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现代陶瓷工艺的改进使得梅花纹在陶瓷艺术品上大放异彩,花色鲜艳明亮,富有韵味,艳而不俗,淡而有神。随着瓷器本身造型的曲线而流转,达到和谐的艺术效果。

兰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兰花,往往都被寄托了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张九龄的“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李白的“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据说苏轼曾画过兰花,花中夹杂着荆棘,以寓意君子能容小人。而在清朝,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先生的兰花最为有名。郑板桥画的兰花姿态百千,但尤为喜欢画山中野兰,更为其题词“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吴昌硕的《石兰图》、文征明的《墨兰卷》、赵孟頫的《兰蕙图》、郑思肖的《墨兰图》等等,众多名家的名作为现代陶瓷装饰中的兰花提供了巨大的财富。

兰的结构是花五瓣,当中的两瓣较短朝内侧抱芯,另三瓣伸向外侧。点花,一种是纯墨色的浓淡点法,另一种是草绿蘸淡胭脂的色瓣点法。蕙一茎多花,五至十朵之问,花从上而下开,尖瓣居多,在一串花之中藏、露、含、放、俯、仰侧颇具姿致。画兰花最重要的还是要求笔法的一气呵成,下笔要干脆利落,以求兰花自然生动。

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四季常青,有节,空心,寓意充满活力,生命力顽强,有气节,虚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性质淳朴,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正所谓“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到云霄更虚心”。

自元代起,画竹已成了一种文人们追逐的风气。据《中国画学全史》所载:“元代四君子画,尤以墨竹为最盛,能作此类之画家,其泯灭不可考者不可知。以其可考者而言,其数实占元代画家三分之

纵观历代画卷都有画竹的好作品出现,文同的《墨竹图》、高克恭的《雨竹图轴》、赵孟頫的《墨竹》、柯九思的《晚香高节图》等等。

近代陶瓷艺术作品中的竹子图中就有不少作品吸收文同、吴镇、柯九思、郑板桥等大家的笔墨形式和表现手法。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将中国画的文化和技艺融入到陶瓷艺术的创作之中,显得如鱼得水,挥洒自如,堪称精妙。

画竹追求以国画的笔调,表现竹的气韵与格调,意境深邃兼书卷文墨之气,装饰布局与陶瓷器型浑然一体的统一效果,吸收书法中的各种用笔。在表现手法上,把国画中的墨竹技法,与现代陶瓷工艺相结合的特色,相互渗透。既有写实的一面,又有夸张的手法,使创作的作品以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生动,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开在秋天,万物肃杀,唯有屹立风中,代表了一种傲霜斗雪,独立寒秋的清风亮节。屈原在《离骚》中就曾写道“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也可寄托哀思,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与慰藉。

宋代的纹刻、画均有,刻花以耀州窑为代表,画花以磁州窑系为代表。宋代的比较写实。元代的纹以青花瓷上为典型,特点是花瓣多不填满色,留白边。花蕊多,多画成网络状葵花形,或呈由内而外旋的螺旋纹。大多画成缠枝画花。而明代的纹多同有关人物画在一起,如陶渊明爱菊图之类;特点是:花瓣变得比较小,花蕊变大作旋涡状。康熙爱菊,固然清朝的陶瓷艺术品中,纹饰较为常见。在陶瓷资料里,不难发现纹和牡丹、梅花等图案相结合的艺术品,这种多样的形式是中华民族在持续不断的造物活动中,融合历代工匠的智慧和才华,融合了我国大好河山及民俗风情而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装饰艺术。

梅花点点散幽香,兰韵清纯醉雅堂。竹翠节高根蒂固,菊香弥漫慰重阳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时代在进步,艺术的创作也在不断前行着。对于梅兰竹菊的品鉴笔者要说的还有太多,但对于艺术创作,笔者想说艺术家们要借鉴四君子的气节,多思考,多品味,多感慨,并融入到创作的陶瓷艺术品当中,结合时代的特征与历史文化的底蕴,将中华文化传承、应用、创新、发扬,推动文化的延续和艺术的升华。

陶文化论文篇8

    论文摘要:中国的现代陶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本文试图从陶艺作品风格比较单一、陶艺缺乏创造性、陶艺未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以及陶艺理论建设没有跟上陶艺创作步伐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现代陶艺存在的问题,希望对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1引 言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艺创作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理论方面却发展缓慢,没有对陶艺的创作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论把研究重点仅仅放在了实物史料的搜集与专题研究上面。现代陶艺的理论与批评几乎没有,陶艺界甚至整个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含糊不清。现代陶瓷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文字,批评上有时能见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将陶瓷的学科批评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对陶艺理论建设的高见。有很多陶艺书籍只是介绍一些作品,没有涉及到理论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现代陶艺”的概念问题,因为有沉重而丰厚的陶瓷传统作为对应物,概念问题就已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辨析,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可是今天陶艺家在谈论它的时候,仍然说不明白;再如陶艺中的“设计”和“装饰”问题,又牵扯到实用和非实用性的争议等,这些瓶颈,成为制约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些陶艺理论大多只是介绍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绍一些好的作品,没有教人从心底激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理论应该指导人注重陶艺的品质,使大家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形成一种共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哗众取宠,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7结 束 语

上一篇: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与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