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品零售业的销售核算处理

时间:2022-05-12 01:52:40

浅析商品零售业的销售核算处理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商业零售业的现况和售价金额核算方法特点,并针对传统的账务处理在当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提出了较为合理可行的商品零售业销售核算处理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零售业 商品销售 售价金额核算 账务处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外大量知名商业企业纷纷涌入我国,与百姓生活最贴近的商品流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发展迅猛,但是与之相配套的会计处理方法仍然是传统方式,没有什么质的改变。一些企业虽作了相关改进,但只是更多地走回或偏向到工业企业做账的模式,渐渐失去原本姓“商”的特征。商业零售企业账务处理的重点是购进、销售、储存三个环节,尤其是销售环节的核算,即销售环节的账务处理将成为整个环节的焦点和核心,而销售环节的账务处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已销商品收入的确认和对已销商品成本的结转。在整个销售核算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是否选用售价作为其记账的依据上,即售价是否包含增值税(以下简称含税售价和不含税售价)。

一、商品零售企业的现况及其售价金额核算方法的特点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举行的“全国大型零售企业2002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及主要商品销售情况信息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零售企业百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为2894.8亿元,同比增长29.2%;零售总额为2413.3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前十名分别是华联集团、大连商场、北京国美电器、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上海农工商超市、华润万佳(外资)、苏宁电器、苏果超市(外资)等。另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连锁企业前30强的销售额达到1780.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3.43%。排名前5位的连锁企业销售额均超过了100亿元。上海华联集团有限公司(零售连锁部分)以214.73亿元销售额、1451家店铺的业绩列全国首位。综合看来,我国当前零售业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企业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有了大幅提高。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亿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与2001年的零售百强相比,分别提高了5.53亿元和5.1亿元。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销售增加,企业在账务处理上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商品流通企业与工业制造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最突出的差异就在于对存货核算方法的不同,而商业企业最重要的存货就是库存商品,差异主要体现在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上。我国现行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的库存商品可以采用进价或售价进行核算。纵观商业企业发展的历程,商业企业对于库存商品的核算主要有四种具体方法:进价金额核算方法、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方法、售价金额核算方法、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方法。我国的商业企业习惯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批发商业企业,另一类则是零售商业企业。对于这两大类企业,我们又习惯在批发企业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方法,而零售企业选用售价金额核算方法。

根据调查和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零售企业在实际选用存货核算方法时,仍然选择“售价金额核算方法”。售价金额核算方法的特点有:1.实行实物负责制。这是一种管理库存商品的方法;2.建立会计二级核算体系。依据实物负责小组设置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明细分类账,并依据商品的售价来登记库存商品的总账和明细账,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记入到商品进销差价;3.严格商品的盘点制度。该方法没有对库存商品的数量进行核算和反映,对库存商品每月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此方法不仅可以让企业完善自身的财产清查,而且可以帮助企业在期末对自己的已销商品成本的结转和调整;4.健全各业务环节的手续制度。

二、售价金额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零售企业采用的“售价金额核算法”,在落实商品管理责任、简化商品成本核算方法、减轻营业人员工作量等诸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且也基本符合人工操作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随之提高,售价金额核算方法也就暴露出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售价不稳定;2.商品进销差价核算的任务重且复杂;3.与零售企业自身发展和管理不协调;4.购销过程中增值税的计算不准确;5.销售成本结转中“水分”足或“时间滞后”,容易让人钻“空子”;6.财务信息反馈迟缓,信息质量较差。

售价金额核算方法究其实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原有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原来所采用的售价金额核算方法必然会暴露出不足,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地运用这种售价金额核算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会计人员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

1.账簿设置

需要按照实物负责小组设置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二级账。

2.核算流程

(1)商品购进

借:材料采购(不含税进价)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2)商品入库

借:库存商品(含税售价)

贷:物质采购(不含税进价)

商品进销差价―XX柜组(含税差价)

(3)商品销售

借:主营业务收入――XX柜组(含税售价)

贷:银行存款(含税售价)

同时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根据当月的主营业务收入/1.17×0.17)

借:商品进销差价――XX柜组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XX柜组(含税售价)

贷:库存商品――XX柜组(含税售价)

借:商品进销差价――XX柜组

贷:主营业务成本――XX柜组

从上述程序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账务处理充分体现了零售企业采用售价金额的核算方法,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很多缺陷和漏洞,而这些缺陷和漏洞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给商业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销售核算程序复杂,容易让人在售价上做手脚。库存商品在零售企业购进后就采用含税售价登记总账和明细账,销售后,企业确认收入时,也以含税售价来进行计量。

2.期末增值税销项税额是依靠其他项目计算出来的,影响增值税,计算不准确。除增值税进项税是直接根据购进行为计算的,销项税是放在期末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的总额计算而得的,这可能导致最终所计算的应纳的税额不准确,影响国家正常的税收。

3.成本的结转采用综合差异率方法,时间滞后。成本的结转要通过剔除增值税销项额和采用综合差价率方法共同计算出来,时间滞后,这一点也容易让人钻“空子”,导致企业的财务信息迟缓及质量较差,最终影响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

三、商品零售业销售核算处理的建议

目前,一些企业在原有的账务处理程序上结合自身企业经营的特点作了一些变动,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账簿设置

二级核算单位按照实物负责小组(以下简称柜组)设立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明细账,再新增设一个“商品进销差价―增值税”明细账簿,专门用来反映商品销售过程中增值税的具体核算情况。

2.核算流程

(1)商品入库

借:库存商品(含税售价)

贷:材料采购(含税进价)

商品进销差价―XX柜组差价(售价―进价)

―增值税(售价―进价)×17%

(2)付款时“剥离”增值税进项税额

借: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税额)(进价的进项税)

贷:商品进销差价―增值税(进价的进项税)

说明:因为材料采购在记账时是采用含税进价,所以有必要从材料采购中去“剥离”增值税,作为增值税的进项税额的计算,同时也是本账务处理中的第一次“剥离”。

(3)商品销售

①确认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XX柜组(含税售价)

贷:银行存款(含税售价)

②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XX柜组(含税售价)

贷:库存商品(含税售价)

③剥离增值税的销项税

借:商品进销差价―增值税(售价中的销项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红字冲销:

借:主营业务成本(售价中的销项税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售价中的销项税额)

说明:在第二步骤这是从商品进销差价里“剥离”增值税,完成本企业当期的销项税额的计算。也是本账务处理的第二次“剥离”。

④按柜组结转进销差价

借:商品进销差价―XX柜组差价(已销商品的差价)

贷:主营业务成本――XX柜组

上述账务处理方法不仅能克服原来账务处理所存在的缺陷,而且能适应当前变化的市场环境。没有采用现在的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方法是因为要继续沿用这个仍有使用价值的方法。上述账务处理方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是仍以含税售价作为库存商品的记账依据。二是增加对商品进销差价这个总账账户的明细核算,让其能单独反应增值税和进销差价,具体措施是在商品进销差价总账的基础上增设一个增值税的明细科目,并建立账簿。在增值税的明细科目下还可根据需要设置进价的进项税额和售价的销项税额两个专栏。在企业确认收入时,能同时把原先放在商品进销差价里需要核算的两大板块:应交的增值税和售价与进价的差异额单独反映出来。三是因商品进销差销的两大主要内容现在是分明细核算的,所以在采用期末结转时不会出现时间滞后,比之前的账务处理要快得多。

参考文献:

[1]李海波.新编商业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上一篇:高考中的高等数学背景分析 下一篇:结合海尔用人理念浅议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