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研究

时间:2022-05-11 10:15:43

云南省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研究

摘 要:对云南省国际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交通、邮电通信)比较薄弱;旅游购物消费低,娱乐消费效益差;旅游饭店供大于求,旅游饭店和餐饮结构不合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经济优势的能力低;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比较单一,国际旅游效益比较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国际旅游业产业发展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国际旅游业;产业发展;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82-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依凭民族风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吸引国际游客,国际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云南省入境旅游人次在全国6—9排位波动,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位置。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差等问题,使其整体功能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国际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所以,研究其国际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对民族旅游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

计算数据资料来源:云南省历年旅游统计年鉴。

二、云南省国际旅游发展状况

(一)入境旅游业发展状况

从l978—2012年的入境旅游人次变化看,接待入境人次呈现曲折上升趋势。曾出现了4个高峰期,即1988年、1997年、1999年、2002年;同时出现了4个低谷区,即1989年、1998年、2000年和2003年。1988年达第1个波峰,入境人数达11.883 1万人次;1989年,受政治因素影响,来华游客大减,出现第1个波谷,入境人数为7.232万人次。之后,国内外形势趋于稳定,入境游客持续增加,特别是1997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云南省接待入境游客达到第2个高峰年,入境人数达80.679 5万人次。1998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1],使国际游客急剧下跌,出现了第2个波谷,入境数为75.799 6万人次。之后,国际环境趋于和平发展,中国经济加速腾飞,1999年又赶上澳门回归祖国和世界博览会,旅游经济出现第3个高峰年,入境人数为103.536 1万人次。2000年,出现了第3个波谷,入境数为100.103 1万人次。2002年出现第4个高峰年,入境数为130.351 4万人次。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疫情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2],出现了第4个波谷,入境数为100.012 8万人次。由此看出,云南省国际客源市场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比较明显。可见,受到人文因素影响比较大,具有不稳定性。云南省的国际旅游收入呈现递增趋势。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1998—2003年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以后不断增加。

(二)国际客源市场状况

客源市场状况看,市场内部结构的差异比较大,按照多年占有的市场比例可分为,一级市场:香港、澳门和台湾,所占的比例一直最高,并且此市场高速增长;二级市场:日本、新加坡、泰国、美国,除美国外,波动性比较大;三级市场:德、法、意大利、英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变化比较平缓,总体呈现波浪式逐渐增长的趋势;四级市场:菲律宾、俄罗斯、新西兰,一直处于最低层,旅游人次相对比较少,总体趋于上升。

从1987—2012年的统计数据看:长期以来,云南省海外旅游市场中,外国游客居主要地位,大约占60%—70%,其中,日本占10%、泰国占6.3%、新加坡占5%、美国占4.9%、德国占2.1%、法国占2.03 %、英国占1.9%、澳大利亚占1.2%、加拿大占0.9%、意大利占0.9%,分别处于前十位;港澳台占30%—40%,其湾大约占15%。云南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以亚洲市场为主,多年占60%以上,欧洲占8%以上、北美市场占6%,分别处于第二、三位,大洋洲市场居第四位。

三、云南国际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交通、邮电通信)比较薄弱

云南省94%为山地,属地势较高、山峦起伏、地形复杂的地区,加之经济开发相对滞后,与发达省份相比,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机场仍不能满足需求,通往境外主要客源市场的国际航班偏少;铁路东有西缺,里程短、线路少、功能不全,往返国内主要客源地的车次少、运力低;省内连接主要景区景点的支线公路和景区内游览公路等级较低,一些重要的旅游环线尚未形成,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旅游业的全面发展[3]。交通和邮电通信比较滞后,结构效益差,处于劣势。

(二)旅游购物消费低,娱乐消费效益差

购物收入比重偏低,游客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如2005年,入境旅游购物消费仅占总消费的19.4%,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50%—70%的水平相距甚远。虽然入境旅游娱乐消费增长迅速,其所占入境旅游总收入的比重(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但是,结构效益低。许多旅游景区景点所提供的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大面积雷同,加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技术力量薄弱,装备和工艺水平低,制作粗糙,质量低下,设计、包装简陋,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难以吸引旅客。另外,流通机制不健全,旅游购物市场秩序较乱,商品宣传促销力度偏弱,鼓励旅游商品开发的优惠政策不配套,开发投资机制不完善[4]。娱乐消费产品多样性缺乏,质量差,效益差。

(三)旅游饭店供大于求,旅游饭店和餐饮结构不合理

云南省的旅游饭店业整体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如2005年,星级饭店的平均客房出租率仅为53.73%,低于全国的星级的60.96%。云南有饭店799家,其中,五星级9座,四星级45座,三星级150座,二星级482座,一星级113座。高中低档比例为1:12:1.8。可见,旅游饭店结构比例不合理,高、低档缺乏,空间布局上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昆明;云南旅游餐饮业中以民族餐饮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餐饮没有形成市场[5],故餐饮和住宿结构效益差,处于劣势。

(四)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经济优势的能力低

游览业与其他旅游产业部门相比所占比重比较小,并且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结构效益差,处于竞争劣势。云南省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旅游景点的状况不符,说明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推广宣传不足。

(五)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比较单一

云南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以亚洲市场为主,多年占60%以上,并且集中于东亚和东南亚,市场总体比较单一。

(六)国际旅游经济效益低

国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比较低,国际旅游收入占总旅游收入底于16%,与旅游资源不相匹配。说明经济效益低。

四、优化对策

(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开发

云南省虽然有着丰富的高档次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旅游产品基本上以传统型为主,且集中于观光旅游产品[3]。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主要是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而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徒步探险、健身康体等内涵丰富的旅游形式还未能引起重视,旅游产品老化趋势明显,新产品开发方面不足。所以,必须积极适宜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需要,必须注意产品的区域性和特色,加快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和经济优势。

(二)加强宣传促销,保持海外游客市场稳定发展,积极打开新市场

云南省国际旅游市场开发促销还不够,从总体来看,旅游业缺乏自我包装、自我推销和招揽客源力度,未能根据客源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确定营销方式、促销手段单一。旅游投资环境宣传不足,客商对的旅游投资环境了解比较少。目前,云南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应该在巩固现有的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开新市场。

(三)优化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环境

云南省空间辽阔,区域差异大,山地多,未开发和进一步开发的资源多,基础设施配套差,所以,应积极多渠道引进资金,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和私人资金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是一个综合环境,要求全社区均树立旅游质量第一信念,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旅游区的形象,降低旅游地的吸引力。旅游地各要素的吸引力实质上就构成了旅游地的吸引力系统,其运行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系统、旅游服务吸引力系统和旅游环境吸引力系统[5],因此要在这三个方面提升。而旅游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质量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个群体,必须全区全员共同参与建设,营造文明待客的氛围。对于云南省国际旅游来说,需要展示的是文明、进步、发展、和谐的云南,而不是野蛮、贫穷和落后的云南。所以,营造良好的环境很重要。云南省人民有很多的优良传统,如购物排队等。但是也有不好的现象,如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等问题。云南省的旅游开发,应该保护其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别注意展现其原滋原味和文化生态特色。

(四)加快旅游商品和娱乐产品的开发

加快旅游商品和娱乐产品的开发,高度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发挥云南省资源丰富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开发各种地方名特土产、民族服饰、民族风味食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切实抓好旅游商品的设计、加工、生产、包装和营销,强力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可在景区、景点设点,促销各具特色的地方名特土产和旅游商品,大幅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4]。其次,要改善购物环境,提高商家市场意识,提高信誉;提高商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提高其心理满意度等等。娱乐方面,继续完善产品体系,增加大众参与的娱乐项目和节庆活动,提高夜间文化生活和娱乐节目,做到区域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结合。

(五)积极优化饭店结构,发展特色餐饮

调整饭店结构比例和优化、合理布局,星级饭店应该向重点景区依托的城市转移。加强对餐饮产品的文化包装,在餐饮产品开发中,重点挖掘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使之对餐饮产品实施全方位包装,增加餐饮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挖掘地方名食,并对传统品牌提高其工艺水平,不断推出新品牌[6]。在体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同时,结合国内外实际加以深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 左冰.云南海外旅游市场周期性波动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2,(3):85-88.

[2] 李水凤,王建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入境旅游发展态势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3):70-72.

[3] 黄继元.优化云南旅游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J].昆明大学学报,2007,(3):60-64.

[4] 牛蓉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11):87-91.

[5] 陈岩英.旅游地的吸引力系统及其管理研究[J].旅游科学,2004,(3):16-21.

[6] 李辉,罗寿枚.广东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20-123.

上一篇:国外促进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政策与借鉴 下一篇: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