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明智”

时间:2022-05-11 08:08:00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明智”

摘 要: 学生学习新知、解决问题、锻炼能力的过程,需要其他学生的帮助和培养,成为一个群体性的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对学生学习新知、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还能对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思想观念的养成起到渲染作用。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标教学目标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合作能力 培养方法

学生作为学习新知内容、解答数学问题的客观存在体,其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其他学生个体的帮助和支持,在一个群体性的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进步成长。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活动是“各自为政”,忽视学习活动的群体性特征,致使学生个体缺乏互助合作的意识,制约了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而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则将合作能力作为学生所应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提倡“抱团作战”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协作意识,凸显学习活动的集体性特征。作为新课标内容的直接实施者,高中数学教师应遵循新课标要求,放大互助合作学习功效,重视学生合作能力培养,为学生搭建互助合作学习平台,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合作能力的养成。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简要论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一、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内在合作学习情感。

高中生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步积累和形成了合作学习的方法,但由于受到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和制约,他们往往习惯于“独立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意识较为薄弱。而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能够起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观念的形成。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找准高中生不愿合作学习的“症结”,放大数学教材的情感激发功效,利用数学教学资源的生活性、丰富性、历史性、趣味性,设置具有情感激励作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能动合作的内在潜能。

如在“三角函数性质的运用”教学活动中,由于三角函数性质内容较多,学生掌握和运用具有一定难度,内心产生“不愿学习”、“不愿合作”的消极思想。我在研析三角函数性质内容基础上,深入发掘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性,进行了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听到小提琴演奏《梁祝》时优美动听的旋律,琵琶演奏《十面埋伏》的铮铮琵琶声,以及钢琴所演奏的贝多芬交响曲令人激奋的声音,你是否想到这些声音与三角函数的性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通过利用数学知识的生活性设置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融洽的情感氛围,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

二、搭建合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有效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掌握和运用问题解答方法和经验作为保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领悟问题观察、分析、解答的方法和要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效合作探究中形成解题方法和技能,促进合作学习活动深入开展。

问题:设函数f(x)=a·b,其中向量a=(2cosx,1),b=(cosx,■sin2x),x∈R。(1)若f(x)=1-■且x∈[-■,■],求x;(2)若函数y=2sin2x的图像按向量c=(m,n)(|m|

上述问题案例是我在“平面向量”章节复习课教学中所设置的一道综合性的数学问题。设置该问题的初衷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组成“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小组,开展小组问题探究活动。学生在小组探究讨论问题条件及要求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解答时,需要运用到面向量的概念和计算,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及其图像变换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着,我又提问:“解答该问题的关键点及解题的策略途径是什么?”这时,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活动,认识到解答该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正确掌握和运用三角函数,以及平面向量的性质,可以通过三角函数的解析式解答第一小题,运用图像平移法解答第二小题。(解题过程略)这样,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合作互助的小组学习探究活动形式,对问题条件及解题思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分析和讨论,得出了该问题解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积累了高效合作解答问题的方法经验,提高了合作学习能力。

三、实施互动辨析活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素养。

由于高中生在学习活动中,思维能力、解题水平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导致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常常出现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评价的促进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评”与“思”的过程中,认清自身解题不足,树立良好解题意识,实现学生合作学习素养的有效提升。

如在讲解“已知集合A={x|x■-3x+2=0},B={x|x■-ax+(a-1)=0},C={x|x■-mx+2=0},且A∪B=A,A∩C=C,试求出a的值与m的取值范围”问题时,我向学生出示了如下解题过程:“解:A={1,2},B={x|(x-1)(x-1+a)=0},由A∪B=A可得1-a=1或1-a=2;由A∩C=C,可知C={1}或?覫.因此,a=2,m=(-2■,2■).”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对问题解题过程进行探析。学生通过评价、辨析认为,该过程存在漏解的问题,正确答案为“a=2或3,m=3或(-2■,2■)”。最后,我向学生指出,解答该类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条件,进行分类讨论活动,得出符合问题条件的所有答案。这样,学生在合作辨析评价中,学习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集体观念得到了显著增强。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要发挥学习活动群体性作用,提供学生合作解题的契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解析问题中,获得合作能力的提升和集体观念的增强。

上一篇:“陈酒换新瓶” 下一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感悟生活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