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法制节目的“深度报道”

时间:2022-05-11 06:46:57

思考法制节目的“深度报道”

所谓的法制电视深度报道,除了具有法制电视新闻所要求的一切特性之外,它跟正常意义上的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提供更多的新闻资讯和背景信息,也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新闻+背景”或“新闻+新闻”。随着电视法制栏目的纷纷涌现和法制类节目的走势红火,法制电视各种节目形态中“深度报道”在省级卫视和地方台颇受青睐。然而,深度报道这类法制电视节目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颇值得大家深思。

一、问题

首先,选题缺乏斟酌,新闻价值有待提高。一些电视法制深度报道的选题并没有完全尊重新闻价值原则,即按照显著性、新鲜性、接近性、纪实性、趣味性的标准来确定选题和制播节目,导致深度报道节目存在内容陈旧、信息量不足。例如,常规事务性的报道过多,信息值高的事件性、案件性报道过少;“结论型”、“定性型”报道过多,有“冲突”和“故事”的“过程”型报道过少。新闻价值法则的缺失,自然难以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如何将充分发挥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同尊重新闻价值法则很好地结合起来,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传播艺术。

其次,缺乏深度。深度报道有较充足的时间来解析事件,其成功的要素在于提供充分、全面的信息,包括全面的事实信息、复杂的关系信息以及多元的意义信息。许多此类报道恰恰未能提供足够的事实信息,或者让事实信息在同一个层面简单重复,对于关系的把握则过于简单化,总是停留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框架内;意义不能呈现多面性,而是流于简单甚至片面。对涉及案事件的人物关系和法律纠纷,只是在较浅的层面进行简单地呈现,而没有深入地去进行分析和挖掘,因此报道常常不能出人意料,就像呆板地叙述一个老套的故事,让人看来味同嚼蜡,缺乏新鲜感,不为其所动,更缺乏感染力。

再次,节目缺少个性特色。现在各电视台的法制节目,类型丰富,数量也不少,但能被观众记住的并不是很多。节目普遍缺乏创意,雷同的多,有个性的少,有鲜明特色与风格的更是寥寥无几;从节目内容到包装,再到主持方式,相互模仿,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当今频道增多、节目丰富的情况下,电视台宜取求异思维,注入创新机制,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这才是媒体竞争的有效策略。

二、思考

我认为,法制电视深度报道的核心要求,是满足读者对新闻事实本身的进一步期待,所以我们讲“事实就是深度”。这种事实首先是观众有强烈的收视欲望,其本身具有可看、不易挖掘、鲜为人知等特性。同时,深度报道的“深度”,体现在对某一案件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全方位、多层次的透视分析,而不是记者或者编者的简易评述,毕竟用事实说话才具有说服力、震撼力和吸引力。

法制电视的深度报道要坚持几大原则:一是个案原则,即题材选择以一个可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个案事件为主,而不是在一个主题之下的多个只有逻辑上相关的所谓新闻素材的拼凑――那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社会调查。我们现在强调的是,事实本身的真实,而且通过这种真实来达到深度的效果。二是地域原则,也就是说,法制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最好以其服务的地域为限,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全面开花”。三是民生原则:它的题材要以关心民生、关注民情、关乎民意为根本指向。一般情况下,深度报道不以所谓的“针对时弊”为题材方向,并不是说深度报道的内容不具备“正义”性,而是说深度报道的逻辑起点是“善意”和“建设性”的,不是“恶意”和“破坏性”的,即使是所谓的“揭露”,也是一种善意的警示,这一点必须明确。

首先,法制电视的深度报道也要讲究新闻由头和新闻时效性。尽管深度报道的新闻时效性跟时政新闻、突发事件相比没那么严格,但仍然需要尽早、尽快报道。深度报道的“时效性”更多地是指观众的收视心理时效,也就是对新闻进一步了解的心理期待――这种期待是一种对已经发生并且已经报道了的新闻的延续欲知――于是深度报道同样需要把握新闻时机。

其次,法制电视的深度报道在“个案原则”之外,不完全排斥主题性调查,但这种主题性调查一般只限于“话题性”调查,也就是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性求证。它必须满足几个要件:一是话题必须是大众谈论的焦点,但由于缺乏具有个案性质的新闻事件阐释而没有得到充分的报道,比如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问题,政策虽然允许但其社会影响如何受众不得而知,同时由于抓不到具有新闻性的事件而使得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苍白无力。这个时候就是话题性质的深度报道出击的最好时机。二是调查必须是真人真事,而不能用想象中的任何事来取代――尽管这些“想象中”的人和事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是“本质真实”的,但我们不能这么做,这样我们就会失去报道的力量。三是调查必须是全面的,既有随机性质的“点”,也要有带有普遍性的“面”。

再次,法制电视深度报道跟其他新闻相比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求更高。这是由它的法制题材以及所涉及的人和事的性质决定的。尽管我们把深度报道的题材规定为“善意”的、“民生”的和“法理”的,但从结果看,它仍然具有“揭示”的性质,它的社会影响可能比其他新闻更加深刻。这就要求我们报道的内容本身首先真实,然后才是“度”的把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深度报道的生命。同时,深度报道更加讲究“客观”,尤其不能以偏赅全,不能听一面之词,不能带着记者的感彩。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让法律说话”这一重要的原则。所以,作为深度报道的记者和编导,一定要树立高度敬业的职业习惯,一定要想方设法进入事实核心,挖掘最真实生动、最鲜为人知的新闻素材。

另外,法制电视深度报道的主要矛盾是选题来源。从一般意义上讲,新闻选题具有可预知性(比如时政新闻)和偶然性(比如社会新闻),但对深度报道的选题而言,两者都不足以支撑。深度报道的选题更多的是“发现”。这种“发现”,有的是通过外界的提供,有的是对已知新闻的下落追踪,有的是记者自己的分析和独自发现,但基本都不是“预知”――这一点跟时政新闻具有明显的不同。“感动新闻”也是深度报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题材选择。具有人情味的选题,能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的新闻和故事,说得更加极端一点,一些“正面报道”同样也可以成为深度报道的一条出路。所以,对深度报道而言,目前急需解决的就是拓宽选题思路,拓宽选题来源,这是维系深度报道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我国的数字付费电视 下一篇:论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