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11 05:43:51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实验是现在教学中,来探究物理过程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物理实验在初级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能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使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能力。下面就我在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的作用做一浅析。

一、注重引导,培养兴趣

对于初中生,对新异刺激的出现非常敏感。教学中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物理实验的新颖有趣是吸引学生注意的重要手段之一。初中物理实验中的现象,有声有色,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教材把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放到前面去。

同时,初中学生天生好动,对实验感到新奇,有操作的欲望。教学中的实验可以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需要。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操作者,实验的成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物理、探索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加强演示实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做实验;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实验的新颖性,尽可能通过实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提供感性材料,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得出物理的规律。

在教学中,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重要手段。例如: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等规律的建立过程,都是依赖于实验的。人的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之上的,因而形成概念,掌握规律需要借助大量的感性材料,必要的感性材料和数据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实验更有优势。所以物理实验有典型性、可控性、可重复性、趣味性、全面性。鉴于实验有以上优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于感性认识之上。

三、注重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物理实验对学生能力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同时使学生获得接受物理知识的能力――实验方法和技能,即实验能力。初三物理教材中有一节是要求学生用一个电流表或一个电压表和一已知电阻测未知电阻,这一节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注意实验探究方法的培养

物理实验不仅能深化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让学生从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可分为如下几类:

1、实验归纳法

实验在前,结论在后,实验是为了探索规律而做的,现在的教材中的许多演示实验都属于此范围。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都是采用了实验归纳法得出的。

2、实验验证法

验证性实验是先有推理假说,后有实验验证。当一个假设提出或推导出一个新的结论,就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其真理性,从而判断结论正确与否。如教材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等实验均属于此类。

3、理想实验法

理想实验是人们在头脑中塑造的一种理想过程。理想实验的条件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它可以在有限的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例如惯性定律等。运用理想实验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还应在实验教学中领会到实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

总之,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切实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形成良好的品质。

上一篇:浅谈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下一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知化学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