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渔业生产??以苏州、松江、常州地区为例

时间:2022-05-11 01:20:57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渔业生产??以苏州、松江、常州地区为例

[摘要]本文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渔业生产概况以及苏州、松江、常州地区的渔业地理分布做了较为细致的阐述。从渔船种类、大型船舶的形制、生产形态,河泊所的设置分布,渔业课税的征缴变化到渔户人口的数量变迁等各个方面进行论述,初步揭示了各个地域渔业生产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河泊所;鱼课;渔户;渔业;太湖

关于我国历史时期的渔业,以往学者已有涉及,出版有几部渔业通史著作。但就内容比例来看,李士豪、屈若骞先生所著《中国渔业史》[1] 和丛子明、李挺先生主编的《中国渔业史》[2] ,篇幅为近现代者多,论及明清以前历史时期的较少。日本中村治兵卫先生的《中国渔业史研究》[3] 堪称力作,但其论述时期始于唐而终于明。中国台北吴智和先生的《明代渔户与养殖事业》是一资料翔实,论证慎密的长篇论文[4] 。近年来又有海洋渔业经济专题著作面世[5] ,但关注淡水渔业者较少,专门论及某一区域的渔业生产者相对更少。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水域面积广泛,淡水渔业较为兴盛。笔者此前已有几篇文章讨论了明清时期两湖地区、鄱阳湖地区及安庆地区等的渔业状况[6] ,本文拟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苏松常地区渔业的地理分布进行探讨。

一 太湖渔业生产概况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境内湖泊众多,面积广阔。明"直隶苏州府知府况钟言苏松嘉湖四府之地,其湖有六,曰太湖、傍山、杨城、昆承、沙湖、尚湖,广袤凡三千余里……"[7] 。太湖地区的渔业生产规模颇为可观,渔业经济在区域经济结构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明人沈周有诗云:"吴江本泽国,渔户小成村。枫叶红秋屋,芦花白夜门。都无三姓住,漫可十家存。熟酒呼儿女,分鱼喧弟昆。不忧风雨横,惟惮水衡烦。鸥?撑舟尾,蟹行穿屋根。怡然乐生聚,业外复何言。"[8] 诗文描写了太湖边上湖州府吴江县境美丽、恬淡的水乡渔村风光。

太湖上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各类渔船,渔民"大概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衣粗食恶,以水面作生涯,与陆地居民了无争竞"[9] 。滨湖船户"以舟楫为艺,出入江湖动必以舟,故老稚皆善操舟,又能泅水"[10] 。该区域有众多专门从事渔业生产或相关行业的渔民船户人口,如太湖中有余山,一名徐侯山,岛上有"居民二百余家,无田,以舟辑为业,熟行湖湘";有漫山,"在长沙山西北三十里,居民百余家,以造篷为业"[11] 。

渔民以船为家,渔船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的生活工具,四时放棹于五湖风浪、浩渺烟波之中。渔船有各种各样的形制和规模,有诗人多所吟咏的一叶扁舟或瓜皮小艇,也有形制巨大的六桅?船。有的适宜于风平浪静时寒江垂钓,有的能在风浪大作时牵网作业。有的专放鱼鸭捕捉,有的专用声光诱捕。以下略举?船、舴艋、哇船等几例说明。

?船为内陆湖泊中形制最大的渔船,又名六桅船。《太湖备考》卷16《杂记》对其形制、制造、作业时间及地点等都有详细记载。其形制不知从何时始,太湖中的?船形身长八丈四五尺,面梁阔一丈五六尺,落舱深丈许;中间立三幅大桅,一幅高五丈、另二幅高四丈五尺,船头一幅桅,高约三丈,船梢二幅桅,各高二丈许。同上书卷11《集诗二》有《?船竹枝词》云:"村外村连滩外滩,舟居翻比陆居安。平江渔艇瓜皮小,谁信?船万斛宽。"如欲制造?船,必先择定时辰八字以祈吉利平安。太湖地区制造?船的地点有胥口之下场湾、西山之东村、五龙桥之蠡墅、光福之铜坑四处,编织?篷、打造颤缆的地点则在冲山。?船既不能傍岸,也不能入港,篙橹无法撑摇,专门候湖上暴风之时行船。又有《?船竹枝词》云:"具区万顷汇三州,点点青螺水上浮。到得石尤风四面,?船打鼓击中流。""当夫白浪涛天、奔涛如驶之时,商民船只不敢行而?船则乘风牵网纵浪自如;若风恬浪静、行舟利涉,?船则帖伏不能动"。太湖?船常在西北水深之处作业,东南水域因水深太浅则不至。其住泊没有一定的处所,风浪止时则下锚于湖中,三幅大桅常竖而不眠。太湖?船分属于苏州、常州二府各县,清同治年间辖属于苏州府者有四十八只,属常州府者有五十二只。?船有前、中、后舱,后舱可种菜,前舱则可延师教读;船尾系有三板小船,出入鱼市鬻鱼可乘以往返,与普通渔船迥然相别[12] 。

除形制巨大的?船以外,还有各种各样大小不等、用途各异的渔船。同治《湖州府志》卷33《舆地略·物产下》转引《南浔志》云,有"渔舟曰舴艋,船尾系木,著水能当一人。船任棹不横,俗呼为神仙浆"。同上书转引《双林志》云,"畜鸬鹚以取鱼者曰水鸭船"。水鸭船一般"长一丈四五尺,狭小灵便"[13] 。水鸭船又名哇船,"得鱼后不能吞咽,待其上船以手哇之;但所得之鱼恶臭,鱼味为最下"[14] 。还有利用鱼类的趋光性诱捕的专用船,名跳白船,或称白划船。其法将小船"粉垩其板,月中行湖中以诱鱼"[15] ;或者"照夜火以引鱼自跃"[16] 。除捕鱼船以外,还有捕捉其它水产之专用船,如"捉螺蚬者曰扒螺蛳船"[17] 。

一般来说,太湖流域大规模的渔业生产采取集资合股的集体捕捞生产方式。?船形制已如前述,可知非有雄厚资产的大户渔人不能制办,一般贫穷渔家肯定不敢奢望。有《?船竹枝词》云,"??郎野饭饱青菰,自唱吴?Q入太湖。但得?船为赘婿,千金不羡陆家姑"[18] ;意谓如能入赘于?船渔家做女婿,也不羡慕有千金赔嫁之陆家女儿;可见太湖?船渔家大户家底之丰裕。即便如此,?船在捕鱼作业时仍要联接四船为一带,两船在前牵大绳驱石引导,两船在后面牵网相随[19] 。由此可见,就其生产形态而言,也是采取集体合作捕捞的形式,生产规模十分浩大。

本文所指的苏松常地区包括明代的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地域。清代又将原为苏州府所管辖的太仓州分出,与其属同一级政区,辖有宝山、嘉定、崇明三县。本文的论述框架以明制为准,以下分府论述:

二 苏州府

明初设有二个河泊所[20] ,分别辖属于长洲县及崇明县。长洲县河泊所在石家汇南,洪武十年(1377)罢革后,移常熟沙头河泊所又置,建于葑门外华家桥西,辖属于本府,仍名沙头河泊所。崇明县河泊所在县东瀛洲巷[21] 。隆庆《长洲县志》卷5载沙头河泊所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裁革,但万历《大明会典》卷36《渔课》载该二所均于嘉靖四十年裁革。

明代苏州府的渔业经济具有一定规模,弘治年间常熟一县每年征收翎毛便达10万根,折纳课钞达400锭[22] 。万历年间苏州全府岁收黄麻15626斤、白麻11559斤、鱼线胶618斤、桐油190斤、翎毛213588根,以上各项共折征银769两,有闰月年份并不加征[23] 。

明代苏州府境专门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人口众多,如嘉靖年间吴江县有"鱼甲(俗呼鱼头目)三十三人,辖鱼、船户二千四百六十二"[24] 。一县之境,鱼户、船户即多达2500来户,以每户平均五口人计,共约有12500名渔民人口。由此可以大体推知,全苏州府地区渔民人口数量之多。

吴俗向来善渔,因为这里的民人生长江湖,故十分熟悉水族之性,捕鱼之具尤为多种多样。唐代陆龟蒙、皮日休咏有渔具诗,诗中详细描述了各类渔具渔法,有网捕、钓取等各种方式。时至明代,渔具渔法更为丰富多彩。按照鱼类在水中生活所居的不同水域层面,太湖渔人在湖中打鱼有三种网。安放在最下层水域的网名为"铁脚鱼",用以捕捞活动在水体底层的鱼类;中层水域为大丝网,上层水域则为浮网。在这三种渔网的围捕下,可谓"截鱼无遗"。渔人甚至不惜采用药鱼等有害渔具渔法,方春之至,待"鱼游食则药之,令尽浮"。在溪浦、港渎、芦苇之间等不同水体中,渔具渔法各异,"其在溪浦者为箪,港渎为罾,芦苇之间者为义"。有时候,将数舟串连起来,"发其匿而得之";又有"薪而招之者为芜",即在水中积柴薪为荫以引诱鱼类集于其下;各种方法"皆穷极巧妙,以与鱼遇"。渔舟在水中行进的方式,或方行、或反行、或前后船相尾接。用以贮藏渔获物的器具也多种多样,有笱、筒、筌之类。鱼市上渔人卖鱼,必击鼓为号以招揽顾客,"其卖者旧以鱼斗数鱼,以二斤半为一斗",至明正德间"不复击鼓用斗"。[25]

苏州府所产鱼类品种丰富,既有淡水鱼类,如鲈鱼、银鱼等;又有海洋鱼类,如大黄鱼。有些鱼类既有淡水品种,又有海水品种,如鲚鱼,有出太湖者,"一名刀鱼,俗呼为刀鲚,又名湖鲚,别于江产也";而"出常熟海道者尤大"。鲜鱼之外,鱼类加工产品也十分丰富。如四、五月间取海中所产鲚鱼之子晒干,名"螳螂子";小鲚鱼及银鱼"?之可致远",意即可以远销他郡;海上八月间又产一种石首鱼,谓之"回石首",其腹中鱼鳔可作胶,谓之"大胶",唐人张彦远云"吴中鳔胶,采章之用"[26] 。

太仓州宝山地区地滨江海,鱼类较他处为饶富,品种繁多,介壳类等海产也相当丰富。但境内渔户大多十分贫苦,缺乏大型渔船及设施完备的渔具。渔民大都依恃一叶扁舟,操作生息于其中,可谓简陋之极。渔船有滚钩船、刺网船、挑船、白划船、水鸦船等,网法有囊网、插网、牵网、撒网、拖网、淌网、手操网、鱼罩、虾笼、蟹簖等多种。渔获物如不采取保鲜措施或进行加工则很容易腐败,因此要进行加工贮藏。鱼类贮藏之法通常用冰藏、盐藏、干制、罐诘四种。[27]

除天然捕捞业之外,淡水养殖业也颇盛行,"鱼秧,细如针缕,蓄之池,三年可食,在乡以此贩鬻"[28] 。其地有专门贩运鱼苗的"鱼秧船",鱼苗主要出产于江西九江,称作"鱼秧"。每年春天以舟船"由苏常出长江往返,谓之鱼秧船"。由于鱼苗在运输途中易缺氧而窒息死亡,故鱼秧船行驶的速度很快,关隘都不能阻止延滞其运输时间,此事由"苏抚示饬在案",可见其时官方对淡水养殖业的重视程度。[29]

三 松江府

明初设有黄渡河泊所一所辖属于本府,洪武初年创建,其办公官署在苏州府嘉定县二十都,管辖嘉定、昆山、华亭、上海等县地的渔户[30] 。万历《大明会典》卷36《鱼课》载该河泊所于嘉靖初年裁革,但正德《松江府志》与《明实录》均记载为弘治三年(1450)在知府的奏请下裁革,其岁征鱼课均于秋粮项下带征,系苏州辖境者并入沙头河泊所管征[31] 。

早在元代,该地区就有河泊渔课之征,但课额较少,相对于商税、酒醋等课来说微不足道。元至元年间岁办课钞共5443锭23两,其中酒醋课4357锭29两、税课1024锭48两、河泊课60锭45两[32] 。时至明代,鱼课征收额明显增加,鱼课占总课税的比重也大为上升。永乐年间松江府共征鱼课钞19053锭,占课钞总额85432锭的20%以上。其后,鱼课课额基本未变,但鱼课百分比则持续下降,这是因为松江府沿海地区商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税课额激增之故。各项课额及前后变迁详见表1。

表1 明代松江府税课征收额 单位:锭

商税钞及其它

鱼课钞

合计

鱼课百分比

永乐15年

66379

19053

85432

22.3

天顺至成化8年

99852

18059

117911

15.3

弘治元年至18年

57082

6713

63795

10.5

资料来源:正德《松江府志》卷8《田赋下》、崇祯《松江府志》卷15《税课》。

说明:1、鱼课钞包括黄渡河泊所所征额及华亭县税课局带办额。

2、弘治元年至18年的税课中除征收课钞外尚有铜钱之征,故课钞总额明显大大低于前两个阶段。征收铜钱总额为637950文,其中鱼课为67130文,亦占总额的10.5%;其中课钞5526定、铜钱55265文为已裁革黄渡河泊所之旧额。

除户部项下的课钞之征外,尚有工部项下的麻胶翎毛等课。万历年间松江府岁征黄麻900斤、白麻475斤、鱼线胶27斤、桐油191斤、翎毛8608根,以上各项共折银46两,闰年并不加征[33] 。时至明代后期,原征钞的户部项下之课也折征银两。明末崇祯年间岁征鱼课该银557两,都由华亭、上海、青浦三县所辖河港得利人户缴纳,由塘长催征办解。其中前此银57两抵北京工部项下麻铁折价银及脚解银,其余银500两抵充织造。后因停办织造,其银贮库中听候解送[34] 。清代以后,其鱼课课额仍保持原数。三县中以华亭县所征最高,达324.33两,青浦、上海二县都只征100多两。但后来松江府之附郭县分为华亭、娄县二县,其鱼课也分由二县征收。各县所征之数详见表2。

表2 清代松江府各县岁征鱼课 单位:两

华亭

娄县

上海

青浦

合计

解部银

14.89

18.34

10.41

13.47

57.11

存留银

130.48

160.62

91.25

118.04

500.39

合计

145.37

178.96

101.66

131.51

557.50

百分比(%)

26.08

32.10

18.23

23.59

100.00

资料来源:嘉庆《松江府志》卷28《田赋志·杂税》。

至清末光绪年间,其课额仍保持原数,渔课、门摊、课钞、匠班等各款"俱载在全书,常年并无增减"[35] 。县志所载课额也基本于上述府志所载相同。

松江鲈鱼是四大名贵淡水鱼类之一,宋人杨万里有诗赞云:"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上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36]

川沙境内的渔业"向分内河及外海两种"。内河渔业,除畜养鸬鹚(俗名摸鱼翁)捕鱼外,渔具均用坐罾及丝网,而且有以船为家,常年以此为业者。渔民所获之鱼,种类不一,多由鲜鱼商贩运到上海销售,"数十年来习以为常"。外海渔业则大不一样,设网地点之远近,年年有不同;渔汛期一般以阴历正月起,至五月为止。清时期,境内的东海捕鱼帆船(又名舢舨)共三十六艘,每艘年纳课银二十圆,缴于厅署解省。捕渔时间在立春后,称为小熟,以河豚为大宗;清明后,以黄鱼、海鳗鲡(俗称海龙)等为大宗。海禁大开以后,渔业日下,捕鱼帆船陆续减少。其原因是汽船络绎不绝,川沙境内领海为往来吴淞的必由航路;因此捕鱼区域不得不渐向远洋转移。况且自开电政交通以后,沿海的原渔船舢舨都负有保护水线的责任,由有关公司按时间发给定量的赏银。由此可见,原渔户的职业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已随之转化。[37]

四 常州府

常州地区有西?韬??置?匙雍???鞴闳??謇铩⒛媳惫惆倮铮?直鹣绞粲谖浣?⒁诵硕?兀?谝诵讼匚鞅彼氖?铮?髅嫱ㄤ嘌簟⒔鹛扯?兀??嬖蛴苫仆梁酉路炙?罩?骶?香?肴??源镂?稹C骱槲浣ㄔ??暗募壮侥辏?/SPAN>1364)就已创设了设西?枭匙雍?硬此??ナ粲诒靖??涔?鹪诟?嵌?拍?/SPAN>[38] 。洪武初年该河泊所鱼课钞尚只占课钞总额的极少数,但永乐年间至成化年间鱼课居总课税的比重大为上升,约为15%(详见表3)。

表3 常州府洪武至成化年间岁收课程及鱼课百分比

洪武十年(1377)

永乐十年(1412)

成化十八年(1482)

货币种类

钞(文)

钞(锭)

钞(锭)

铜钱(文)

商税鱼课酒醋钞总额

76470171

82792

54468

544687

西?枭匙雍??憧纬?/SPAN>

2295974

12233

6996

69964

鱼课百分比(%)

3

15

13

13

资料来源:成化《重修毗陵志》卷7《食货·课程》。

成化年间岁收鱼课钞中出办存留腌造子鲚鱼10000斤,故春夏二季除去课钞1200锭、铜钱12000文。除户部项下的课钞之征外,工部项下每年还征收翎毛10万根,其中武进县3万根、无锡县3万根、宜兴县4万根[39] 。这基本上代表了常州府武进、无锡、宜兴三县的渔业分布,三县均有一定数量专门从事渔业的渔户。因为武进县境辖有面积较为宽广的?韬???尬?⒁诵硕?叵接胁糠痔???颍?虼巳?氐挠嬉倒婺O嗖畈欢唷?/SPAN>

常州府仅西?枭匙雍?硬此?凰????沼憧味钇奈?晒郏?煤硬此?镣蚶?衅谌源妗M蚶?昙涑V莞?晒げ肯钕滤暾饔憧斡谢坡?/SPAN>16406斤、白麻773斤、鱼线胶286斤、翎毛91424根,以上各项共折银418两,闰年并不加征[40] 。如与上述三县岁征翎毛比例相一致的话,则武进、无锡二县各约征课银125两有余,宜兴县约征课银167有余。

时至清代,常州府仍有鱼课之征,但课额较明代后期已大为减少,网户(渔户)大量逃亡,多数渔课成为无征之额。如清康熙年间有"包补逃亡网户解京银239两",由其它课税抵给此项[41] 。清乾隆年间武进县岁征渔课银23两,闰年加征银1.7两,均系渔户所完纳的渔舟、渔罾税粮银[42] ,较明末约减少100两,所征仅为原数之零头,只及其五分之一。

五 横向比较

明代初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共设有36个河泊所,其中以杭州、嘉兴、湖州、扬州四府为最多,分别为6-7所;其次为应天、苏州二府,分别为3-4所;再次为镇江、松江、常州三府,各只设一所。苏松常三府共只5所,占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泊所总数的比例很小,但杭州、嘉兴、湖州三府所设之河泊所均较早裁革。其它各府之河泊所则多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裁革,至万历十五年(1587)剩下4所,其中即有常州府的西?枭匙雍???敝量滴醵???辏?/SPAN>1683)年才最后裁革。详见表4。

表4 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府州所辖河泊所裁革过程

|明初总数|年代不明|1450-1499|1500-1549|1550-1559|1560-1569|1570-1579|1588-1683|裁革总计

应天府|4||||||-2|-2|-4

镇江府|1||||||-1||

扬州府|6|-1||-3|-1|||-1|-6

苏州府|3|-1*|||-1|-1|||-3

松江府|1||-1||||||-1

常州府|1|||||||-1|-1

杭州府|7|-5||-1||-1|||-7

嘉兴府|6|-5||-1|||||

湖州府|7|-6|-1||||||-7

总 计|36|-18|-2|-5|-2|-2|-3|-4|-36

说明:"-"即表示裁革,年代不明一列包括万历《大明会典》卷36所载"久革"者及见于各方志记载但未知其确切裁革年代者(均裁革较早)。*:苏州府之一所于设置后不久的洪武十年即已裁革。

从明万历年间南直隶应天、镇江、扬州、苏州、松江、常州六府岁缴工部项下鱼课课额来看,苏州府仅次于扬州府,约770两,占六府总数的近23%。常州府又次之,约占15%不到。苏松常三府合计36%,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有余(详见表5)。

表5 明万历年间南直隶应天等六府岁缴工部项下鱼课 折银单位:两

|黄麻无闰|闰加|白麻无闰|闰加|鱼线胶无闰|闰加|翎毛无闰|闰加|折银总计|百分比

应天府|10759|301|8319|247|439|12|124006|3934|581|17.1

镇江府|3229|632|||83|12|20887|933|172|5.1

扬州府|26587|1903|20038|1600|835|50|256521|16009|1404|41.4

苏州府|15626||11559||618||213588||769|22.7

松江府|900||475||27||8608||46|1.4

常州府|16406||773||286||91424||418|12.3

合计|73507|2836|41164|1847|2288|74|715034|20876|3390|100.0

资料来源:万历《大明会典》卷200《河泊麻铁等课》。

说明:1。折银总计数均为无闰年所征各项,应天府闰年加征15.7两,镇江府闰年加征13.8两,扬州府闰年加征103.5两,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并无加征之数。

2.扬州府有桐油88斤,苏州府有桐油190斤,松江府有桐油191斤,遇闰均不加征。

3.扬州府又有熟铁1266斤,闰年不加征。

(黄麻、白麻、鱼线胶以斤为单位,翎毛以根为单位)

松江府之所以课额最少,比例最小,可能因为前述鱼课银大部分抵充织造而仅极少数上缴工部的缘故,并不说明其渔业规模极小。

注释

[1] 李士豪、屈若骞著:《中国渔业史》,商务印书馆,1937。

[2] 丛子明、李挺主编:《中国渔业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 〔日〕中村治兵卫:《中国渔业史研究》,日本,刀水书房,1995。

[4] 吴智和:《明代渔户与养殖事业》,《明史研究专刊》,1979,2期。

[5] 欧阳宗书:《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6] 尹玲玲:《明代洞庭湖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农史》,2000,1期;《明代江西鄱阳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2期;《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渔业经济》,《安徽史学》2001,4期;《明代杭嘉湖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农史》,2002,2期。

[7] 《明宣宗实录》卷95,第2151页。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下同。

[8] (明)沈周:《石田诗选》卷2《渔村》。载《四库全书》1249册572页。

[9] (清)金玉相:《太湖备考》卷16《杂记》。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下同。

[10] 《太湖备考》卷6《风俗》。

[11] 《太湖备考》卷5《湖中山》。

[12] 同治《湖州府志》卷33《舆地略·物产下》。

[13] 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6《实业志·渔业》。

[14] 嘉庆焦循:《扬州北湖小志》卷1《叙渔第五》。

[15] 嘉庆焦循:《扬州北湖小志》卷1《叙渔第五》。

[16] 同治《湖州府志》卷33《舆地略·物产下》。

[17] 同治《湖州府志》卷33《舆地略·物产下》。

[18] 《太湖备考》卷11《集诗二·?船竹枝词》。

[19] 《太湖备考》卷16《杂记》。

[20] 河泊所是明代所设的一种渔业管理及渔税征收机构,详见尹玲玲:《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1期。

[21] 正德《姑苏志》卷21《官署上》、隆庆《长洲县志》卷5、万历《大明会典》卷36《鱼课》。

[22] 弘治《常熟县志》卷3。

[23] 万历《大明会典》卷200《河泊麻铁等课》。

[24] 嘉靖《吴江县志》卷10《杂役》。

[25] 正德《姑苏志》卷13《风俗》。

[26] 同治《苏州府志》卷20《物产》。

[27] 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6《实业志·渔业》。

[28] 同治《苏州府志》卷20《物产》。

[29] 民国《吴县志》卷51《物产二》。

[30] 正德《松江府志》卷11《官署上》。

[31] 正德《松江府志》卷11《官署上》、《明孝宗实录》卷68,第1298页。

[32] 崇祯《松江府志》卷15《税课》。

[33] 万历《大明会典》卷200,《河泊麻铁等课》。

[34] 崇祯《松江府志》卷9《赋额中·渔课》。

[35] 光绪《清浦县志》卷8《田赋下·杂税》。

[36] 同治《苏州府志》卷20《物产》。

[37] 民国《川沙县志》卷5《实业志·渔业及林业》。

[38] 成化《重修毗陵志》卷6《官寺》。

[39] 成化《重修毗陵志》卷7《食货·课程》。

[40] 万历《大明会典》卷200《河泊麻铁等课》。

[41] 康熙《常州府志》卷8《户口》。

[42] 乾隆《武进县志》卷3《田赋·渔课》。

上一篇:浅谈锚杆静压桩加固地基实践应用 下一篇:渔业权是渔民的固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