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时间:2022-05-11 12:54:12

抗病毒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与临床其他抗感染药物一样,抗病毒药物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降低疗效,病情反复,成为临床治疗及新药开发的重要问题。病毒需要侵入宿主细胞内方能发生病变,因此抗病毒感染,必须除掉适合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的因素,又不致损害机体细胞的生长代谢,故迄今为止抗病毒感染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疗是有限的,本文就各类临床应用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人类病毒的特性

病毒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种,在细胞内繁殖,其核心是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外壳是蛋白质,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寄生于宿主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代谢系统进行增殖复制。在病毒基因提供的遗传信息调控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然后在胞浆内装配为成熟的感染性病毒体,以各种方式自细胞释出而感染其他细胞。多数病毒缺乏酶系统,不能独立自营生活,必须依靠宿主的酶系统才能使其本身繁殖(复制),病毒核酸有时整合于细胞,不易消除,因此抗病毒药研究发展缓慢。病毒可分为两大类:核糖核酸(RNA)病毒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

对人类致病的RNA病毒有肠道病毒,除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艾柯病毒外,肠道原有栖居者病毒在胞浆内合成。鼻病毒栖住在呼吸道,生长的温度低,在胞浆内繁殖。其他还有呼吸病毒、黏液病毒,如流感病毒等。

对人类致病的NDA病毒,有痘菌病毒、天花病毒。它在细胞质病灶内繁殖。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其发育从核内开始,进入细胞浆时包上蛋白质膜而成熟,能形成核内包涵体。腺病毒在核内装配,本属中某些病毒能凝集不同血细胞。

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

由于病毒与宿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理想的抗病毒治疗剂,必须保证人体的安全,同时还须具备以下药理条件:①应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②除有抗病毒活性外,药物干扰正常细胞代谢过程的毒力小;③穿透细胞的能力强,使药物能达到感染组织;④溶解度大;⑤给药方法简便;⑥较长的半衰期;⑦较强的抗病毒活性。

目前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的有下列几种抗病毒药物。

干扰病毒穿入的药物

金刚烷盐酸盐:是一种能阻止病毒穿入细胞内脱衣壳,以妨碍病毒繁殖的药物,临床经验证明口服此药预防流感病A2的发病率能降低2倍,对感染后再治疗则无效;它能抑制组织培养中风疹病毒的繁殖,其抗病毒作用在病毒感染早期。口服后,此化合物不被代谢,从尿中排出,如超过用量时,可引起暂时性的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如兴奋。老年的耐受性比青年人差,尤以动脉硬化者慎用。

抑制病毒(DNA)合成的药物

去氧碘苷(疱疹净):能渗入病毒NDA中形成异常核酸,使DNA性质发生多方面的改变,使病毒外壳有缺陷,形成许多节片,抑制DNA病毒的繁殖,以致感染性病毒不能合成。内服时能嵌入人体细胞的DNA中,而造成遗传性损害。故目前以外用为主,对浅表的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效。角膜是无血管的,局部用药后药物能存留在局部,达到高浓度,使病毒DNA的合成更易授损。对全身疱疹感染疗效不定。其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白细胞及血小板受到抑制,并有致癌与致畸胎的可能性。

阿糖胞苷:可抑制正常细胞和DNA病毒感染细胞的DNA合成,临床用于局部管状疱疹、全身疱疹感染、疱疹性脑炎、白血病,其疗效优于碘苷。其不良反应为:抑制骨髓造血,免疫抑制,损害肝脏及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阿糖腺苷:在试管中已证明抑制DNA病毒,现已用于临床治疗疱疹病毒、痘菌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乙肝带毒者。尤以治疗皮肤黏膜的重症疱疹病毒性感染效果显著。其不良反应为: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亦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影响晚期病毒蛋白质的抗病毒药物

甲红硫脲:本药通过阻止晚期病毒蛋白质合成而妨碍病毒的成熟,即可以阻断晚期mRNA的译制。

在印度马德拉斯天花流行时,用甲红硫脲治疗接触性天花的2610例中,仅18例发病,对照组2710例,有113例发病,因而此药对防止天花有效,对接种痘苗后产生的损伤,如痘苗坏疽、痘苗湿疹,也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也有部分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抑制病毒RNA多聚酶聚合核苷酸作用的药物:病毒唑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可抑制RNA和DNA病毒,在感染细胞内抑制鸟苷酸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此药的生物活性可能是由于它的结构类似鸟苷和肌苷。病毒唑-5’-单磷酸抑制肌苷5’磷酸脱氢酶,因而阻断鸟苷酸的生物合成。

抑制病毒RNA多聚酶的功能:吗啉双胍(病毒灵)可阻止病毒的RNA多聚酶的出现,使病毒RNA不能合成;1%浓度对DNA病毒(腺病毒及疱疹病毒和RNA病毒),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良反应不明显,仅偶有食欲不振和出汗。

抑制病毒mRNA和细胞白相互作用:干扰素是动物宿主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其他诱导剂作用于动物细胞后诱生的一种低分子含糖蛋白质。它具有干扰宿主细胞内复制病毒的能力。它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后,作用于其他细胞膜受体,从而激发细胞内录机制,生成特异的mRNA指导合成特异的抗病毒蛋白质。抗病毒蛋白质能选择性抑制病毒mRNA与宿主细胞核糖体的结合,从而导致病毒的酶、核酸和结构蛋白质的合成障碍。但抗病毒蛋白质并不影响宿主细胞mRNA与糖体的结合,因此干扰素对人类的毒性很小。

干扰素诱导剂是一些能够诱导生物体细胞产生干扰素的物质,它们大多数是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其中双键RNA型诱导剂诱导作用最强。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有聚肌胞苷酸,根据动物试验及临床报道,它对疱疹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有一定效果,但毒性较大。

上一篇:老年人用药的药动学、药效学及不良反应 下一篇:RP-HPLC法测定三九胃泰颗粒中两种黄酮类成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