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思路及策略探讨

时间:2022-05-11 12:31:04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思路及策略探讨

摘要:地下空间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对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等多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在对它进行开发利用。如今,我国不少城市也即将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新时期。文章主要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思路,从而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模式的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靠向城市周边地区扩展,会受到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制约和现行体制限制;向高空发展,又会加重城市空间密度,使城市空间发展走向恶性循环。因此,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协调发展,走集约化城市建设的道路,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思路

城市空间发展,应当从过去主要向四周扩展和兴建大量高层建筑转到重点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轨道上来。有人说,21世纪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城市建设应当顺应城市空间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城市建设的新要求,突出抓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现在,此项工作更显得紧迫而重要。

(1)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有效地缓解城市空间发展的矛盾。随着城市人口无节制增多和生活需求无止境的增长,与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形成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只要反映在生存空间问题上。因此,最明智的选择是转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例如,对于广州市来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高度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这些都是人们期待解决却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通过开发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2)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有利于居住生活条件的提高。地下空间的有效开发和建设,有利于节省土地,节约能源,扩大城市容量,从而降低地面建筑密度,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如地下商场、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项目不仅提高城市人防战备功能和防护能力,同时改善城市地面环境,保证了地面有更多的绿地,可以建更多的广场,缓解市内交通拥挤状况,城市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3)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增强城市的防灾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修建各种地下设施和多功能的地下综合体,既可供民用,又可抗震减灾,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按照人防管理规定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新建十层以上或者基础埋深大于三米以上的民用建筑,按照首层面积修建防空地下室。修建九层以下,基础埋深小于三米的民用建筑,小区总建筑面积大于2.5万平方米的民用建筑,都应按照地面总建筑面积的4%修建防空地下室。

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的创新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由单一的开发利用模式转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上来。这是因为,传统单一的开发利用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为了加快这种模式的改变和创新,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城市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和以人为本理念。城市地下空间是重要的城市空间资源,又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应该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分期进行实施,一旦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地下空间资源的极大浪费。如地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大规模管线搬迁,规划建设道路下立交却缺乏预留空间等情况常有发生。因此,要牢固树立统一规划观念,反对把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局限于地面,并结合地面的功能性质发展适宜的地下设施,使地上与地下功能尽可能的结合,实现地下空间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地下空间使用的主体是人,因此在开发设计地下空间时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时不但要重视地下空间利用的功能,更要重视人居环境品质的改善。通过开发地下空间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绿化环境,创造舒适宜人、方便、安全的城市地下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将环境最为舒适的地面空间留给市民,将影响环境的交通、市政等设施放入地下,形成“人在地上,车在地”的立体交通模式。

(2)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多功能体系。首先要对现有地下设施进行改造,对于改造的单体工程,都应增加其功能与用途,如防空洞可改造成为平战受益的设施。而对于新建地下设施应建成多功能综合体。也就是说,这些地下设施尤其是重要公共设施,不仅具有综合防灾功能,而且还是城市功能的载体,为城市的行政、生活、消费、服务提供适宜的场所。

(3)建立和完善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及设施。由于受到主客观原因特别是地质条件的影响,就一个城市来源来说,要求所有地下设施都建成多功能综合体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每项地下设施只能突出其主要功能与用途,同时兼顾其他功能与用途。从总体上来说,这些地下设施有两种类型,一是以防灾减灾为主,如人防工程。二是以民用民生为主, 兼顾防灾减灾。如地下铁道、地下仓库等。因此,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地下设施,应当科学地进行规划建设,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目标和策略。

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策略

为了建立起与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当前应该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协调机制。近年来,地下空间由人防办、地铁办和市政部门等多个部门管理,致使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建设本质上实行的是“双轨制”,甚至是“多轨制”。各部门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缺乏沟通和协调,非常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的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因此,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必须与其城市规划管理相衔接,将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赋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控制管理权限,履行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同时加强与人防、地铁、交通、环保和市政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

(2)运用政策与法规管理。法规建设和政策制定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为规范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家尚未出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之前,可根据城市自身情况,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和地方性法规等,通过政策法规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使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法可依,使地下空间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合法的开发利用。

(3)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改变目前大型公共地下建筑基本都由政府投资的现状。

1)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模式:由于重点地区开发强度大,公共汽车站、出租车停靠站、地下停车场、地下步行系统、地下商业街等各种功能混合,各种矛盾突出,为了使地下空间开发系统化,地下形成网络化。我们建议重点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灵活选择,既可以根据规划公开出让、分布独立开发,也可以通过补偿开发模式,由开发商统一投资、统一经营及管理,以达到最优化效果。

2)广场绿地地下空间开发模式:为了合理利用中心城区的地下空间资源,城区内广场、绿地的建设,可以采用复合式开发模式,如:公共广场+地下商业或公共绿地+地下停车等方式,通过在地下规划商业、停车场、市政基础设施等,达到对地下空间的综合化利用。

3)地下基础设施开发模式:地下市政公共设施开发建议采用PPP(即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通过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协商鼓励和优惠政策,签署相关协议,完成项目的投资和建议。

(4)地下空间使用费问题。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费用一般要高于地面,而且随着开发深度的增加,所需费用就越高。因此,许多开发商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有所顾虑,致使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大量闲置,没有发挥出其相应的经济效益。因此,城市有关部门应制定一些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机制,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推向市场,这样使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得到的开发建设,使投资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总之,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与趋势,有些城市已经具备了适度开发地下空间的条件和实力,在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特点的基础上,将城市的部分商业、文化娱乐设施功能由单纯的地面开发,转为地面与地下公共开发的模式,以高层建筑、广场、绿地等设施的地下空间为突破点,建设地下综合体、地下商业街、地下文化娱乐等为内容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利用系统,合理规划,实现城市内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福生,陈林.论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与地下空间利用[J].地下空间,2002 (1).

[2] 李传斌,高军.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规划师,2007(10).

[3] 童林旭.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道路[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01).

[4] 张建峰,杨木壮.浅谈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9(01).

上一篇:钻芯法在建筑桩基检测中相关问题探讨 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及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