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手风琴研究评述

时间:2022-05-11 03:53:4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手风琴研究评述

摘 要:本文以手风琴的研究成果作为研究对象,广泛、全面、系统地整理了以往研究成果,对以往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评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对手风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手风琴;研究综述;研究评价;思考;建议

作为一种从西洋传入的年轻乐器,手风琴因其易于携带、和声丰富、音色多样、音量宏大、节奏鲜明,既可以独奏,又可以合奏,并且还能伴奏。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最为普及乐器中的一员。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手风琴在中国得以更大的发展,广泛活跃在乐坛及大众文化生活中。然而,在中国手风琴演奏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我们遗憾地发现有关手风琴理论方面的研究却是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这无疑对手风琴事业进一步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手风琴理论研究这一课题进行更深、更广、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显得极为迫切,对中国手风琴界来说,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回顾、梳理、总结以往的研究,反思其不足,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期对手风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贡献。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手风琴研究综述

手风琴艺术理论研究对于手风琴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自新中国成立至“”结束的近三十年中,除了李滨荪的《键盘式手风琴的左手键钮怎样演奏》(《人民音乐》1956年5、6月)等极为少数的几篇关于手风琴演奏的论文之外。手风琴艺术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演奏队伍不断壮大,全国形成了专业与业余并存的手风琴演奏队伍,演奏水平显著提高,达到历史最高峰,演奏内容与形式得到极大丰富。随着手风琴事业的蓬勃开展,手风琴艺术的理论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和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全国手风琴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手风琴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关于演奏技巧与教学的理论研究

演奏技术与教学,是手风琴艺术得以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手风琴理论研究中,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王树生先生的专著《手风琴教学与演奏》(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杨文涛先生的专著《手风琴技巧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李未明先生的专著《手风琴演奏技巧》(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及《手风琴练习曲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杨克琴的专著《手风琴实用练习曲50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姜杰的专著《手风琴有声教材》(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1985年),郝丕喜的专著《手风琴手指练习》(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陈一鸣的专著《手风琴学习新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及《手风琴入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张静泰《手风琴考级作品演奏辅导》(华乐出版社1997年),王峰的专著《现代手风琴演奏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颜丽莉翻译的《马格南特手风琴演奏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李未明等主编的《全国高师手风琴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中师手风琴教程》等。其别要提到的是杨文涛的《手风琴技巧训练》、李未明的《手风琴演奏技巧》以及王树生的《手风琴教学与演奏》是为数极少的几部全面、系统的手风琴理论专著,均由浅入深,从演奏与教学两方面对中国手风琴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是为数不多的几部有借鉴与参考价值的手风琴理论著作。这一方面主要的论文主要的有:王树生《手风琴风箱的使用》(《音乐学习与研究》1996年第3期),殷琪《手风琴教学专业化训练问题的几点讨论》(《音乐探索》1999年第4期),果旭东《手风琴演奏方法谈》(《音乐学习与研究》1997年第1期),康长河《现代手风琴作品的滑音奏法》(《乐器》1997年第一期),廖一《关于手风琴键盘半音阶技术及在作品中的应用》(《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王朝刚《手风琴触键技巧教学要点》(《小小演奏家》1999年第2期),凌志权《手风琴学习中钢琴演奏意识的借鉴与迁徙》(《艺术探索》1998年第1期),李未明《手风琴教学与演奏》(《小小演奏家》1999年第1期),黄立凡的《高等师范手风琴伴奏课教学改革的构思与实践》(《人民音乐》1998年第5期),王峰《巴扬式与自由低音手风琴》(《乐器》2000年第3期),陈剑一《手风琴的库普兰情节》(《音乐研究》2010年第1期)等,主要集中于关于手风琴风箱的运用、触键技巧等各种演奏方法,以及对于教材的选用,训练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这些论文对有关手风琴演奏与教学方面的探讨,是我国新时期手风琴研究成果的一次展示和检验,也是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演奏水平的一个良好途径。

1.2 有关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与作品分析方面的研究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手风琴事业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并且主要功能是为歌曲伴奏,所以80年代以前相关手风琴的理论研究主要表现在手风琴演奏技法训练,以及歌曲伴奏编配两大方面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手风琴事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相关手风琴音乐创作与作品分析方面的研究也取得长足进步,改编、创作的中、外大型作品及练习曲不断涌现,曲目范围扩展到从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作品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法国组曲》、斯卡拉蒂《奏鸣曲》到近现代作曲家创作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型作品。创作形式上,也由后来的独奏曲,伴奏形式发展为室内乐与乐队合作等多种形式,手风琴音乐得到极大地丰富,有力地推动了手风琴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张国平选编的《手风琴世界名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任世荣《手风琴演奏教学曲集》,余继清《手风琴重奏曲集》,吴群《中国手风琴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的《外国手风琴曲集》(1~5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1987),尹志超《手风琴曲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波)维・库尔波维奇编《车尔尼手风琴练习曲》(一、二、三、四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李未明编《阿里山土风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李未明《世界手风琴名曲集》(第一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刘明亮《手风琴轻音乐曲选》(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吴守智《手风琴复调作品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陈剑一《手风琴复调乐曲选》(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李遇秋《手风琴轻音乐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李遇秋《李遇秋手风琴作品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曾键《手风琴作品集》(海南出版社1995年)李建林《手风琴独奏曲15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冯德刚《中国民歌名曲手风琴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王瑞林、张新化《狩猎――手风琴与乐队》(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等,以上改编、创作的手风琴作品来看,思想内涵更加深刻,创作题材更加广阔,以《手风琴协奏曲――献给母亲们》为例,这是作曲家李遇秋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大型作品,体现出作曲家对战争罪行的抨击以及对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广陵传奇》是一首用手风琴表现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表现了二千多年前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音乐创作手法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一时期不仅有数量很多的独奏曲作品,还有手风琴与钢琴或乐队的协奏曲,如手风琴与钢琴《红叶抒怀》,手风琴与乐队《阴山岩画――狩猎》,组曲《冰雪幻想曲》等大型作品。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尤其要提及的是李遇秋先生,他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发展影响最大的专业作曲家,在我国手风琴音作创作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他的贡献是最突出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创作了多首优秀手风琴作品。他的大多数作品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技巧,开拓了一条手风琴民族化的道路。正是由于这位专业作曲家的介入,使中国手风琴创作开始走上专业化道路,标志着中国手风琴创作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李遇秋先生作品体裁丰富,优秀曲目先后收入其专著《李遇秋手风琴曲集》(1990年出版)和《李遇秋手风琴新作品集》(1997年出版)

这一时期相关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还有:李遇秋《历史的召唤――关于中国手风琴学派的构想》(《手风琴园地》1994年8月),申波《中国手风琴作品的创作探源与审美》(《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3月),刘勤《手风琴曲演奏的技术处理与艺术表现》(《黄钟》1998年第2期),张琴《论手风琴艺术的民族化》(《人民音乐》1998年第2期),曾锦藩《手风琴音乐民族化初探》(《中国音乐》1994年,第4期)等,从创作的角度对手风琴艺术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对新时期手风琴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1.3 相关手风琴事业未来发展与建设方面的研究

对中国手风琴事业的发展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研究有:王域平《差距与希望并存――由国际手风琴大赛想到》(《音乐学习与研究》1998年第3期),对我国手风琴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刻剖析,并且对乐器的更新与改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自由低音手风琴的优点及发展趋势。还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未来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吴守智《中国手风琴探索与思考》(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年)总结了新时期中国手风琴艺术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陈一鸣《我国手风琴事业的发展与分析》(《中国音乐》1991年第1期),李曦微《关于振兴我国手风琴事业的断想》(《手风琴园地》1985年第1期),殷琪《中国手风琴学派的历史与展望》(黄钟1997年第4期),李聪主编《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上海之春・手风琴国际论坛文荟》(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11月),王域平《一个年轻而快速发展的专业》(《天籁》2008年4月),王茗、张欢《传统手风琴遭遇的尴尬》(《中国音乐》2007年3月),黄立凡《我国手风琴发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陈剑一《中国高校手风琴教学回顾与思考》(《中国音乐》2010年3月)都从多种角度对我国手风琴事业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并且提出了奋斗目标及努力方向。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手风琴理论研究评价

上文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手风琴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在老、中、青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手风琴艺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推动手风琴事业的进步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对成绩我们理当肯定,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研究成果总量太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手风琴艺术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整体来看仍然还是比较薄弱,尤其是与钢琴、小提琴等外来乐器相比,手风琴研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从对目前在我国影响较大的《人民音乐》、《音乐研究》、《中国音乐》、《音乐艺术》、《中国音乐学》五种音乐专业期刊做的统计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三十年间,这五种期刊发表的相关手风琴研究的论文只有15篇,五种期刊、30年的时间、15篇论文,多么不协调的数字,手风琴研究的薄弱由此可见一斑。

再从目前正式出版的手风琴研究书籍做的统计来看,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版的手风琴书籍共有173部。总量看似不少,但在进一步详细统计,手风琴曲集类书目有76部。占到总量的43.9%,这些书目中除李遇秋《李遇秋手风琴作品集》及改编《手风琴独奏外国通俗名曲30首》,李云鹤《李云鹤手风琴曲集》、余继清改编的《手风琴重奏曲集》陈剑一改编的《手风琴复调乐曲选》、曾键《曾键手风琴作品集》、李建林《手风琴独奏曲15首》、冯德刚《中国民歌名曲手风琴曲集》、李未明《手风琴重奏合奏曲集》、巴雅尔《手风琴专业教程――重奏合奏曲部分》等不到10部书目属于作者创作或改编的作品集,属于上乘的、具有开创性研究性著作,只占到曲集类书目的13%,其余87%的曲集类书目都为手风琴曲的不同编排,重复率极高。同一个曲目出现在好多不同的书中重复使用,这类书目实际价值不高,严格意义上说,这类书算不上研究成果。除了曲集类的书目外,其余的书目大都是演奏技术与教学方面的内容,占总书目的56.1%,同样,重复率很高,同一个技术训练内容,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的书目中重复使用,除了李未明、李曦微《手风琴技术训练与伴奏编配》、余人悦译的《现代手风琴技巧》、杨文涛《手风琴技术训练》、颜丽莉译的《马格南特手风琴演奏法》、王域平、朱京白《儿童初级手风琴教程》、全国高师手风琴学会编《手风琴教程》、李佐廷《少儿手风琴学习实用问答100例》、陈一鸣《手风琴学习新法》、陈一鸣、史汝霞《全国手风琴教学论文集》、陈剑一译《伴典哉手风琴教程》、王树生《手风琴教学与演奏》、蔡福华《手风琴教学问答与即兴伴奏编配》、单宜春《手风琴演奏技术》、吴守智《中国手风琴探索》等大约15著作属于创新性的、价值较高的上乘之作。由此看来,173部手风琴相关书目书中,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只有不到30部,占总数的17.3%,以20世纪80年代至今30年时间算,平均每年不到一部专著。从以上统计的数字来看,手风琴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是很小的,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2 演奏技巧及教学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与全面

从上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手风琴研究成果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演奏技巧及教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绩,手风琴教材教法在原来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充实和丰富。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急需研究,比如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手风琴教学的系统而完整的教材,像钢琴教材从599―849―299―740使学生系统学习。目前手风琴练习曲大部分是根据钢琴练习曲改编而来,而且零散而不够系统。钢琴与手风琴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毕竟它们是两件不同乐器,在技术和感觉上有很大区别,尤其要知道,单靠右手键盘的基础就想演奏好手风琴是远远不够的。恰恰相反,手风琴左手的演奏及对风箱的控制是演奏手风琴的重要技术,有人称风箱是手风琴的灵魂。由此可知,手风琴练习曲单靠改编车尼尔等钢琴练习曲是远远不够的,编写专为手风琴创作的、系统完整手风琴练习教材是目前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另外,随着手风琴事业不断发展,在原有传统键盘手风琴的基础上,巴扬手风琴与自由低音手风琴在我国逐渐推广开来。而相关教材及练习曲以及技术方面的研究明显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风琴的发展,这都是我们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

2.3 手风琴创作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很多问题

相关手风琴创作方面的研究,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离广大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与国外手风琴的创作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手风琴作品方面,根据歌曲或乐曲改编的作品居多,而专为手风琴创作的手风琴作品较少,以李未明编著的《中国手风琴曲100首(上中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收录的手风琴作品为例来看,总曲目100首,改编作品59首,专为手风琴创作的作品只有41首,改编作品超过一半,而根据歌曲或乐曲改编的手风琴作品由于受到原有作品旋律的限制,必然要影响到手风琴特色的发挥,如此想要创作出手风琴精品曲目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目前虽然手风琴作品不少,但是既有丰富的作曲技巧,又能表现手风琴特性的经典作品较少,有些甚至是歌曲旋律加左手和弦伴奏的幼稚作品,这对手风琴的发展极为不利。其次,有不少作品内容的发展受制于技术的模式,手风琴演奏技巧的运用与作品的内容的结合还不够完美,有些硬搬的外国技巧也是难以表达中国风格。造成当前创作缺少深刻反映民族精神面貌的史诗般大型作品,而停留在描写性与小品性的作品。另外,在民族风格的追求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层次上,如对民族和声的使用方面,只使用“琵琶式和弦”或其他五声性和弦,以此来表现民族风格远远不够。在调式的使用方面,单纯地使用五声性调式,或者单一的转调,作品又如何能表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创作理论研究也显得极其薄弱。这些问题均阻碍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希望我们手风琴工作者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既要掌握手风琴的特性,还要熟悉各种作曲技巧,更殷切期待更多专业作曲家的参与与关心,在织体、节奏、音色,手风琴的表现性能等各方面进行更深更广的挖掘,在创作理论发面进行深入研究,让我们的手风琴创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创作出更多具有生命力的手风琴经典作品来。

2.4 手风琴研究的视角较为狭窄

纵观以往的手风琴相关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的视野不够广阔,显得较为单一。如以民族音乐学的方法,把手风琴这一事项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中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种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目前尚属空白。对手风琴演奏家以及作曲家的专题研究,从现有成果来看也属于空白,而手风琴演奏家以及作曲家的成长经历、演奏风格的形成、创作风格的形成以及经验教训,对广大手风琴学习者无疑有着可贵的提示,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对手风琴专业来说也是极有意义的课题。对手风琴乐器构造及性能、制造及改进方面的研究对手风琴事业的发展也是重要的方面,目前这方面研究较少,从现有成果来看,仅有陈剑一《手风琴发展与键钮排列的演变》一篇论文。另外对手风琴的社会价值、社会作用、文化内涵、手风琴与文化的社会关系及演奏美学、评论发面的研究还停留在一个起步阶段。只有从广阔的视野进行纵深的研究,手风琴艺术理论才能上升到新的高度,手风琴事业未来发展的道路才能更明确,前景才能更加乐观。

3 结语――思考及建议

衡量现代意义上器乐文化是否成熟的两项指标:一是具有丰富的曲目,二是理论体现的健全。曲目的累积是与演奏技术的成熟成正比的,反过来,理论研究的深邃思考又能整合在实践中,为实践指明发展方向。纵观以往的手风琴研究成果,可清楚地知道在这些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与中国社会的经济、音乐文化的发展、手风琴艺术的发展要相比较,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奋起直追,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在此,笔者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与手风琴界同仁共勉。

3.1 加强科研意识,提升科研水平

理论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实践的升华,同时又是实践活动的指针,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局限于经验的实践,甚至是盲目的实践。

纵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手风琴研究,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学术论文与专著发表,但仍然存在不小的缺失。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手风琴理论研究起步较迟(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真正起步的),投入较少,同时大多手风琴业内人士对理论研究关注不够、意识不强。造成科研论文与专著数量少,质量不高,更无法达到国际水平。我们必须加大科研力度、增强科研意识、强化理论研究,在演奏、教学之余,更要善于进行理论总结与研究。从手风琴的理论著作、科研论文、作品创作、演奏技术的发展创新等方面深入探讨,全方位提升手风琴理论研究水平。

3.2 加大手风琴艺术的宣传普及力度

要使手风琴理论研究具有开创性、前瞻性、创新性。全方位提升手风琴理论研究水平,仅纯靠手风琴业内人士“单打独斗”这样的局面,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显而易见,手风琴研究要真正有更大的突破,必须和音乐爱好者和社会公众建立更广泛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的十余年来在手风琴教学、创作、比赛、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活动,由于媒体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这些活动的效应仅仅局限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从而没有对手风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我们需要频繁举办手风琴研讨会及手风琴比赛,多进行对外交流,并且借助媒体对这些活动进行广泛宣传。与此同时,我们的手风琴教育工作者也都要身体力行,在重点发展专业音乐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社会业余教育,多渠道、多元化地形成社会音乐教育网络和广泛的业余手风琴队伍,扩大手风琴的影响,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喜欢手风琴、关注手风琴、参与手风琴的研究。我们的手风琴研究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3.3 加强乐器改革,紧跟时展

在传统手风琴的基础上,现代的键钮式自由低音手风琴对音位排列,琴体结构及制作工艺进行全面的改革与提高,增强了手风琴的表现力。但是,当前的乐器形制、琴体结构、音位排列、音色音质、使用寿命、工艺技术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改良。然而热心从事乐器改革的有志之士越来越少,手风琴制造方面的研究,应引起手风琴界及有关部门的思考与关注,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在高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设计研制出多种形制、新型材料、适合不同需要的更轻便、更美观、表现力更强的新型手风琴。

3.4 扩大手风琴研究视野

面对以往手风琴理论研究视野狭小、内容单一的状况,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必须努力提高眼界和扩大视野,不仅仅只谈论与手风琴自身相关的狭隘技术和艺术问题,而且还通过手风琴这一事象触及更深广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从而促成手风琴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十一世纪,随着扩大开放,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深入,手风琴事业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全方位审视我们的手风琴艺术。在提高演奏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提升手风琴理论研究水平,使演奏能力与理论研究水平比翼齐飞。唯有如此,中国手风琴才能在开放性的世界大环境中撞击和交融,才能产生新的发展和超越,才能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中国音乐学.1985-2010.

[2] 中国音乐.1985-2010.

[3] 音乐研究.1985-2010.

[4] 音乐艺术.1985-2010.

[5] 人民音乐.1985-2010.

[6] 陈一鸣.手风琴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常宇杰(1972―),男,山西新绛人,现为山西省运城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手风琴演奏。

上一篇:追求超快超强事业的激光研究团队 下一篇:细胞工程技术类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