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背景下拓展中 欧合作的对策

时间:2022-05-11 01:11:23

欧债危机背景下拓展中 欧合作的对策

欧债危机持续恶化造成的冲击,给中欧经贸合作带来复杂影响,坚挺的欧元符合中国利益,如果欧元垮了,那么美元的垄断性地位就会更强,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从外贸看,欧盟目前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已连续7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洲如果出现全面经济危机,将影响到中国出口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据统计,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567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而2012年1月份,中国对欧盟进出口总值426.8亿美元,下降7.1%,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15.7%。受欧债危机影响,2011年中国对欧洲出口3560.2亿美元,增长14.4%,较同期中国出口总体增速低5.9个百分点,其中9-12月份,中国对欧出口月度增速连续4个月仅为个位数增长。进入2012年以来,中欧贸易出现了下降势头,2012年1月份,中国对欧出口282.3亿美元,下降3.2%,较同期中国出口总体增速低2.7个百分点。2012年1-5月,中欧贸易总量增速由2011年同期的22.9%降至1.3%,中国对欧洲出口更是出现0.8%的负增长

欧债危机对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影响,其中以下动向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更加激进。欧洲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降低赤字,大力推行紧缩政策,主要做法一是增税,二是削减政府支出,对经济的负面效果开始逐渐显现。德国经济开始减速,英、法增长很慢,意大利、西班牙几无增长,葡萄牙和希腊经济仍在收缩,北欧国家经济也开始出现下滑,欧债危机开始更全面、深入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而且,在当前欧元区总体经济已出现衰退迹象的情况下,欧洲国家财政仍在继续大幅紧缩。这无疑将进一步抑制欧洲未来的消费需求。欧洲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欧元区消费市场的疲弱将继续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利于中国对欧洲出口。

随着债务危机的深化,中国对欧洲出口还将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即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债务危机使欧盟内部保护主义倾向抬头。欧盟以“开放贸易”、“公平贸易”为名,实施新的贸易战略,一是扩大出口,二是限制进口,力图使经济尽快摆脱债务危机、实现复苏,继续保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成为其新贸易战略首当其冲的目标之一。基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经济的重要性,欧盟一方面将中国视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全力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以实现欧洲企业在中国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中国商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限制,希望迫使中国解决其对华贸易中的关切问题,包括要求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等。

在紧缩政策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指望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已不现实,更多欧洲国家重拾重商主义政策,近来,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动作不断,欧盟对中国高档铜版纸征收8%~35.1%的反倾销税及4%~12%的反补贴税,欧盟还宣布向中国制造的瓷砖课征惩罚性关税,欧债危机虽然增加了欧盟对中国的需求,但实际上双方贸易纷争也在增多。

值得关注的是,中欧目前均加强了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双方贸易纠纷的尝试,显示双边经贸关系更加成熟。不久前世贸组织上诉机构裁决报告,裁定中方欧盟对华碳钢紧固件反倾销措施案取得胜利,特别是认定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第9(5)条关于单独税率的法律规定违反世贸规则,对欧盟成员国滥用反倾销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次,欧盟自贸区战略对中国构成潜在影响。为应对债务危机挑战,欧盟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力图在未来5年内使其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覆盖其50%的域外贸易额。为此,欧盟积极推进与中国周边经济体的自贸区建设,先后启动与印度、东盟、新加坡等的自贸协定谈判,最近又同此前一直回避的日本开展相关磋商。由于短期内中欧建成自贸区的可能性不大,而中国在出口产品方面与上述经济体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如不妥善应对,将有可能形成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对欧洲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再次,中国对欧“走出去”面临一些新的机遇。

由于近期欧债危机的背景,欧洲整个市场都面临着系统性风险,欧洲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极有可能出现价值低估的情况,在此背景下,购买其实体企业,可望为中国企业带来大量潜在收益。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对欧投资步伐加快,既提升了全球影响力,也为投资目的地国应对危机做出贡献。中国企业在欧债危机背景下加大对欧洲投资力度,有利于欧洲一些企业乃至整个欧洲经济的重振,可以为中欧经济发展带来一种双赢局面。近三年,中国对欧洲投资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尽管遭遇欧债危机,对欧洲投资仍保持高速增长;二是目前对欧洲投资规模依然较小,在中国对外投资总量中所占比例较低,还有很大增长潜力。

据统计,2011年中国对欧洲投资增长94%,而同年中国海外投资总额仅增长1.8%左右。2011年,中国对欧洲投资总额为42亿美元,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已经展现出对欧洲投资的强劲增长动力。

欧债危机下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企业并购大幅度增加。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欧洲并购占对欧洲投资的半壁江山,也几乎创造了全部的中国对欧洲投资增长。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救援政策,并表示将继续参与国际救助活动。对欧债危机采取积极的救助措施,也是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姿态、开拓国际战略新空间的关键举措。这对于改善中国在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以及塑造未来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欧盟和欧元区现在都非常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希望中方出手参与解救欧洲债务危机。中国有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稳定国际金融秩序的非常重要的力量。中方可以合作的方式来帮助欧盟舒困,合作可以多边渠道为主,双边(成员国)为辅;多边又可分为大多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小多边—欧盟(EU)。通过大多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这种合作有助于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可以使中国外汇储备多样化,分散我国外汇储备过渡集中于美元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

中方可以在希腊等债务国求援时,为这些国家提供资金周转,但必须要有求援国优质资产的抵押。可以要求以求援国的资源或国有资产作为抵押,或者用技术和其它资产做抵押,以保证中国的外汇投资充分安全。如希腊的海洋运输产业,即为非常有效的抵押资产。

中国一直是国际社会支持欧洲克服危机的积极参与者。中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欧盟扩大合作,包括扩大从欧盟进口,探讨加强对欧投资的途径,收到了显著成效。

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普遍面临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困难。出于恢复经济和增加就业的需要,这些国家都欢迎外国企业投资当地金融业、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中国企业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可考虑对西班牙的风能产业、意大利的时装皮革产业和希腊的海运产业等进行投资。

欧盟企业的特点是小而专,不少中小企业有自己独到的专长。所以中方对欧洲投资应特别注意研究资金短缺但有独到技术的欧洲名优企业、中小企业,促进中国与欧洲中小企业的合作。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你乱理财,财也不理你 下一篇:寿险购买人的七大保险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