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思想中潜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时间:2022-05-10 09:05:14

曾国藩思想中潜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 要:从狭义文化视角出发,简要评说曾国藩思想中潜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以此祈望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对曾国藩文化思想的源流与影响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他力平太平天国,于危难中力挽狂澜,才使满清王朝的命运得以延续;他善识人才,举贤荐能,以改变不良社会风气及建立廉明政治为己任,满清王朝才会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振衰起弊的中兴气象,他也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同时,他还注意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在立言、立德、立功上成就了不朽之业。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更是中国文人历来尊崇的信条。而曾国藩则是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完全按照这种信条做人做事。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等等,都反映了他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

一、传统的“内美”思想:修身

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曾氏更是严格遵守这一准则,早年为自己立下诸如“修身十三条”等各种规矩,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他接人待物豁达平易、谦逊自抑,一生朋友众多,受人尊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则是通过写日记对每天的言行进行深刻剖析,并不断要求自己:“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数十年如一日,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圣贤”式的人物。因此,“修身”是曾国藩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国藩的这种“反求诸己”的自我省察精神反映了传统的“内美”思想,是“修身”理想的具体体现。“反求诸己”不怨天尤人,不找客观原因;“三省乎己”,追求完善人格,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一种严于律己、积极负责的人生态度。曾氏正是通过这种“内省”达到了“内美”的境界,从而提高了自身修养。

曾国藩资质“钝拙”,但勤奋刻苦、性格倔强、志向高远、意志坚定,非常人所能及。他埋头苦干、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做法正是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他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也与传统儒家的个人理想相吻合。这些恰恰都是中国传统文人心态的体现。

二、齐家有道,后顾无忧

《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曾国藩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氏一直以其祖上留下的家风自勉,又在与家人不断的书信往

来中,努力去发扬这些家风并建立有用的新家风。历览史鉴,引以为戒,所以曾国藩自勉:“决不做个败家子。”他严格要求家人子女:“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并在家庭成员中建立儒家所提倡的“孝悌”原则并以身作则:对父母孝顺恭敬,对兄弟悉心教导。这些从其《家书》中都可见一斑。曾国藩还曾这样总结家庭兴旺的规律:“天下官宦之家,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他除了提出“和以治家”的思想外,还强调“勤以持家”,要求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克勤克俭,更要求做家长的要勤以言传身教。所以,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氏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是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科学家……可谓人才辈出、英贤荟萃,而这都与曾国藩的儒家治家思想理念密不可分。

曾国藩是个好儿子,能使父母放心;是位好兄长,对待弟妹,关怀备至;他更是一位尽责的好父亲,为儿女树立了好榜样。曾氏《家书》讲求道德修养、人生理想、精神境界,与儒家的主张如出一辙,正所谓“齐家有道,后顾无忧”。

三、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天下。”曾国藩的确是把“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纵观其一生,他治学,脚踏实地、勤奋严谨;他做人,理想高远,努力执着;他为政,兢兢业业,尽忠无悔。他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目标与社会理想结合在一起,通过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从而来彰显个人的人生价值;为了实现这种社会化的人生价值,他又义无反顾,坚定执着。这是一种对个体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意识,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与“治国”紧密结合的具体实践。

综上所述,曾国藩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不仅被看作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更被看作一种历史的文化载体。其实,透过“曾国藩热”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他的种种关注,恰恰说明,处于变革时期而躁动不安的中国人,迫切企盼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渴望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得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于洁.曾国藩家书精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萧一山.曾国藩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上一篇:瞧!这块琥珀里有恐龙 下一篇:揭开性格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