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新技术扩散视角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

时间:2022-05-10 06:45:00

基于高新技术扩散视角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高新技术的扩散建立在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它包括高新技术的转移和高新技术的溢出两个方面。在经济社会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趋利性引发的跨地域技术扩散已成为地方产业以及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高新技术;技术扩散;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8-0044-04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新技术扩散与流动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日益凸现,高新技术的扩散是区域间经济交流的主要途径,也是技术再创新的动力来源[1]。全球范围内,高新技术的扩散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其中,美国政府把加强技术扩散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先后颁布了二十多部与技术转移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转移体系和法律保障[2]。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从技术角度去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如日本学者安藤睛彦[3]从技术角度研究了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由于技术溢出的特点(主要包括同行业企业及相关企业的模仿学习、人才在企业间的流动),使得硅谷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且规模越来越大。但它同时肯定了一点: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群内几乎不存在垄断或寡头利润。李恒[4]认为:由于技术的外在性特征,技术传播和知识外溢对经济发展具有显性作用,加之技术传播和知识外溢又具有较强的空间局限性,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存在集聚的特征。

一、高新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从广义上讲,高新技术的扩散分为两个方面:(1)技术转移。高新技术的转移是指由于技术拥有者的需要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如出于产品拓展市场的需要、跨区域投资的需要。(2)技术溢出。无论技术的拥有者是否愿意,这种溢出行为都会产生,比如,同行业竞争者和相关企业对技术的模仿、学习和改善利用。

高新技术研发具有的经历时间长和人力财力投入大的特性,导致高新技术研发一旦成功,将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在经济社会中,这种垄断性则体现在:技术拥有者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能获得高收益。

然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同行业竞争者基于对利益和市场的追求,会主动对技术进行模仿学习,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出于本身产品销售的需要,宣传介绍自己的产品而向外界提供的有关信息知识,如产品的技术参数、技术规范、操作说明、注意事项等,劳动力在企业间进行转移[5]-[6],高新技术往往会有意或无意产生扩散,即为高新技术的外溢。

一旦高新技术的被动扩散已经产生,技术拥有者的这种垄断地位将会随着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逐渐消失。但是由于技术被动扩散存在的地域性限制和时滞性,这种技术仍然还存在相对垄断性(即相对于本地区或本国以外的其他地区或国家而言,高新技术一旦进入仍然存在着垄断的地位)。

技术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种资本,它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同其他形式资本一样,同样存在着趋利性,这种趋利性表现在:一旦高新技术在研发地逐渐失去垄断地位后,技术拥有者为了能够继续保持垄断地位以获得高额利润,将会利用任何有利途径来保持自己原有的地位,如技术拥有者将会采取技术的主动扩散,即技术的转移来保持自己的相对垄断地位;同时,高新技术所有者理性“经济人”的特性也会驱使其将技术转移到利润率更高的国家或地区。总体上来看,这种技术拥有者对垄断收益的追求是导致高新技术向外扩散的动力源泉。

二、高新技术扩散的条件

基于高新技术扩散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意味着高新技术成功扩散是其形成的先决条件。事物形成与发展所具有的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在扩散过程中必须满足高新技术扩散所具备的条件。

(一)技术转移的条件

现实的高新技术转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高新技术的跨地区转移;第二类则为高新技术的跨国转移。高新技术跨地区转移的条件相对比较简单,往往更多考虑的是生产成本的高低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而高新技术拥有者在采取技术跨国转移的策略时,主要考虑的是技术转移后带来的垄断利益,这种收益远远高于生产成本的差异带来的收益。以下内容主要研究高新技术跨国转移应满足的条件。

在对高新技术转移的条件进行研究时,为便于研究,我们忽略周围环境等影响因素,从微观“理性经济人”角度入手,可以得到:技术拥有者在高新技术转移前后进行对比时,往往会以公司或企业经营资产收益现值为标准,衡量是否做出技术转移的决策。一般来说,对于转移后的企业效益由市场调查研究人员根据国家或地区市场调查结果模拟确定,研究时,我们把这种调查结果看作现实值(而这种方法也是现实中许多跨国企业公司投资战略的依据),为简化起见,文中对技术扩散的条件只考虑企业决策者以收益为重,这和现实是相符合的。那么,对于高新技术转移的条件,可以用公司或企业在技术原产地和技术转移地的收益现值公式来进行比较确定,即:Pi=Ri/(1+re)t+V/(1+re)n;其中i、e=A,B;模型中A、B分别代表高新技术的原产地和转移地;r为市场利率,R、V分别为企业年经营效益和企业报废资产价值;n为企业经营的年限。根据模型可以得到:Ri/(1+re)t为企业在经营全过程中的收益现值;V/(1+r)n则为企业的生产资料,只要满足PA<PB,那么高新技术拥有者会采取技术转移的策略。假定两地企业经营寿命n相同,企业报废资产剩余价值V相等,那么决定PA和PB的大小则主要在于企业生产投入的收益R和两国的市场利率r值。从长期角度看,由于V值相对较小,同时与利率r趋同,因此可以假定V/(1+rA)n等于V/(1+rB)n。因此决定高新技术转移的因素则为Ri/(1+re)t,即两地企业经营收益现值的大小,所以当满足RB/(1+rB)t>RA/(1+rA)t时,高新技术拥有者往往会采取高新技术转移的策略。其实,由于转移后高新技术拥有者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而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现实中往往是以RB/(1+rB)t>>RA/(1+rA)t的形式存在。

(二)技术溢出的条件

对于高新技术的溢出,其产生的首要条件是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流通,这是高新技术溢出的源泉。

从技术吸收者的角度来看,技术吸收方吸收相关技术的能力决定了高新技术能否溢出以及溢出的程度。而这种能力包括多个方面,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要素:R&D投入、人力资本存量、原有的技术水平以及技术结构。用图1可以表示为:

内生增长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部门研发具有双重性:它不仅直接促进了技术进步,同时也增强了对扩散技术的吸收和学习。因此,一个产业部门只有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吸收技术扩散带来的技术、知识。如果缺乏足够的研发能力,则可能妨碍其对扩散技术的学习、模仿和吸收。

技术本身作为一种知识,而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只有通过人们对它的应用才能体现出价值来,因此吸收方拥有经过良好训练的人力资本是技术吸收能力的核心因素[7]。

原有的技术水平以及技术结构主要包括技术应用者的应用目标结构、模仿能力和创新模仿本质的耦合程度[8]。技术接受方的原有技术水平与技术溢出方技术水平垂直差较大的话,会影响技术吸收方的接受能力;同时,原有技术水平如果技术吸收者的技术应用结构与技术拥有者的技术结构存在很大差别,那么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阻止技术吸收者对高新技术的吸收。

三、高新技术扩散下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一)高新技术扩散下产业集群形成流程

传统的集群理论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即原创型集群和嵌入型集群[9]。著名的硅谷高新电子信息集群、波士顿128号公路等属于典型的原创型集群,但其均基于高新技术的扩散而形成(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等集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基于高新技术的溢出);而嵌入型产业集群则主要是以跨国集团的投资而形成的,高新技术作为许多跨国集团进行投资的主要手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旦高新技术满足扩散条件,因技术转移和溢出形成的嵌入型产业集群将会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虽然这种技术扩散活动具有偶然性[10],但在国内,高新技术扩散下形成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的一种形成形式:如从早期的小汽车生产技术的转移扩散到现在的高新电子信息技术转移扩散。

目前,国内从技术扩散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形成的学者相对较少,而技术扩散活动对集群形成本身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也是国内某些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从高新技术扩散的视角下来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机理具有现实意义。基于高新技术扩散的视角,可以构建以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结构流程图(见图2)。

(二)高新技术扩散下产业集群流程分析

1. 高新技术转移阶段。此阶段是基于技术扩散视角下集群形成的必要基础。高新技术原创企业在原创地做出技术转移的决策,主要是由于技术原创地同行业企业已拥有同样的或相当的技术,因此,技术原创企业为了保持以前拥有的技术垄断地位,同时为了避免高昂的出口费用以及贸易壁垒,开拓产品市场以获得更多收益而采取技术转移活动。

一般来说,在技术原创地的同行业企业或相关企业,虽然与高新技术原创企业拥有同样或相当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生产能力,但是由于其吸收技术的时间短,企业尚不成规模,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企业的新建和技术转移,而技术与原创企业经过长时间获得垄断收益,已经具备足够的经济能力来开拓市场。

2. 新企业、服务机构的形成阶段。高新技术转移后至新企业的建立,还需要有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以及一些为企业提供必要服务的相关机构的支持。通常情况下,企业在新建时,其本身会通过相关媒介向外界信息,邀请相关服务机构的入驻。同样,政府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不容忽视。出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会极力引进新技术,建造地方基础服务设施,如在技术力量较强、人力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雅的地方规划出一定的范围,政府负责整体设计,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地及引进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吸引高新技术的转移入驻,为集群的形成奠定基础。

3. 技术的溢出、企业集聚阶段。技术溢出导致的产业集聚主要是由于高新技术的未标准化,而且知识也存在较大的缄默和黏着性,其信息往往不具有单独的含义,也难以进行编码,这种知识的传递随距离的增加其边际成本会快速递增,具有很强的空间局限性,从而促使企业在技术溢出主体周围集聚。高新技术的溢出与企业集聚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在此阶段,两种现象的主体和位置不同,技术溢出的主体是高新技术企业,而吸收主体则是转移地的新建或原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处于核心地位,其他企业则为从属地位。另外,企业的集聚将会受到高新技术溢出的程度和其本身吸收能力的不同影响。同时,政府和一些中介服务机构在此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政府对集聚企业的优惠政策、金融服务机构的贷款和技术研究机构的必要技术支持,也能加快技术溢出和企业集聚的速度。

4. 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从本质上来讲,大量企业的集聚属于产业集群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变得更完善。在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其主要动力是由于群内企业间的互动关系产生的,这种动力主要包括:企业间的竞合关系、相互学习以及企业间的协同效应。这种互动关系吸引大量的新企业进入集群,同时也会有大量的企业被集群淘汰,在宏观上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具体来说,核心企业为保持自己的核心地位而主动学习、创新,从而向前发展;而其他企业为保持或缩小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距离,主动模仿创新、改造再创新,从而从整体上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11]。

四、结论

事物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基于技术扩散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来看,高新技术的扩散是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另外还需要大量的资本和当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其中,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指企业所有者的战略高度、企业内部原有的创新文化、员工的素质和意识等)。同时,这种资本和外部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集群形成与发展周期的长短,一般来说,充足的资本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进集群的快速生成和发展。

同时,从国内外现实的情况以及上述结构流程图来看,政府是集群形成与发展最重要的外部因素。高新技术的转移与溢出、企业的集聚都与政府的作用息息相关,政府为高新技术转移企业、其他相关集聚企业提供的优惠产业政策(如优惠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以及政府担保的企业贷款)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良好的政府服务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良好的交通设施和生活设施)是企业扎根、发展的基本动力;政府以及以政府为主的其他相关服务型中介机构通过政策引导、有效调控和创造需求等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并为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提供一定的保障。

在高新技术扩散条件下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技术溢出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动力,而技术溢出的程度受到技术吸收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往往不了解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等,在对技术的学习与改善过程中无法与自身的生产相结合,形成技术吸收误区而导致亏损甚至倒闭,这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以保证企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傲.技术转移与产品创新、专利产出的关联机制研究――以1991―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3).

[2]林耕,傅正华.美国技术转移立法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5,(4).

[3]安藤睛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4]李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23).

[5]李国峰.产业间技术溢出机理及其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6]Thomas. High-tech clusters technology spillovers, and trade secret law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4,(22).

[7]Borensztein,E.,De Gregori, Jand Lee,J-W.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5).

[8]张馨予,徐先金.论高新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09,(2).

[9]Boar C.Industrial Clusters,Focal Firms,and Economic Dynamism:APerspective from Italy [R].Working Paper for World Bank Institute,2001.

[10]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5).

[11]魏江,叶波.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集群学习与挤压效应[J].中国软科学,2002,(1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农业隐蔽失业模型的构建及其意义 下一篇: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