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客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研究

时间:2022-05-10 03:14:5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客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研究

创客的概念由创办《Maker》杂志的Dale Dougherty提出,是指把具备相当技术挑战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2012年Chris Andersonr在《Maker: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书中提出,创客将成为新的工业革命。此后,创客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关注。奥巴马2014年在白宫首届创客嘉年华活动上的讲话使得创客文化变成了一种表达创新和共同发展的方式。

2015年,“创客”、“互联网+”及一系列理念和行动计划进入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昧着“创客时代”和“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发展方向。围绕着创客形式开展多元化创意创新教育,逐渐成为国内高校热议的话题。教育部要求“加强高校众创空间和创客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建设一批在学生创客空间,不断壮大大学生创客队伍。”中国高校创客教育已经登上时代日程。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创业教育面临转型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课程普遍未能结合专业教学,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单独授课。创业教育并未纳入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造成了创业教育的孤立性和传播的局限性;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现有任课老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缺乏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意识,仍停留在引导学生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压力上,未能着眼于对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教学被制定在学计划中,未能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差异。“互联网+”为广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在催促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

“创客”为高校创业教育转型提供了路径

201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概念,使得“创客”一词在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创客成了创意者的新概括,即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要发挥来自草根创业者的无穷智慧,使中国经济焕发勃勃生机。同时,“双创”概念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高校创业教育与创客理念的融合指明了方向。

高校创客教育生态环境构建

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79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erence Cremin在《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是以生态学理论作为基础,将教育与环境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从而探讨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教育生态环境是指以教育为基础,对教育发展产生制约或促进作用的多层次因素的总和,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产物,是以教育为中心,但又制约和调控教育的多元环境体系。

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为高校创客教育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笔者通过对CO-OP教育模式、STEAM教育模式、沃克里大学创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比较,认为高校创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良性生态环境应该是一种具多个互为作用要素的多元耦合场,在那里,作为生态主体的创客师生和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种DNA双螺旋结构发展关系。

1.创客教育耦合场分析

创客教育的耦合场,从本质上说,是政产学研联动导向下的创新、创意、创业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政府、产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关系。

(1)耦合的内驱:高校在基于培养“创新、创意、创业”应用型人才理念进行教学活动时,与由社会和学校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之问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构成了创客教育多场耦合的内驱。物质交换:政府或本地社区提供校外创客活动物理空间、配套设施和入驻政策等支持;高校创客师生则通过创客活动提供“创制”出来的产品。信息交换:高校创客师生向本地社区居民传播创新理念和创客知识,通过开放线上创客社区平台及大学MOOC课程,使周边社区居民有机会参与自主引导的全民学习中来,这反过来将推动创客教育区域生态良性发展。人才能量流动包括校外教育创客与校内创客导师之间、校内跨学科跨专业创客导师团队成员之间、社会众创空间的创客及创业者们与高校创客师生之间、项目导向下学生创客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

(2)耦合的外因:政策驱动是创客教育生态环境中耦合作用的推进器。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任务,为我国高校创客教育注入了催化剂。另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创客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计划,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环境,为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3)耦合方式:高校创客教育生态环境的耦合方式包括点、线、面三种耦合方式。点耦合方式是师生在进行创客教学活动时对学校教育资源点对点的整合利用及优化改进。例如来自不同专业的创客师生团队,因某创客课题需要,对学校数字实验室、精工车间、油泥模型制作室、纳米材料实验室等动手实验场所的综合利用。通过创客课题的协同研究,达成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更良好的对接,优化人员组合;原本隶属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场所通过创客活动被更充分地跨界利用。线耦合方式是指因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加入,使得校外资源被用于高校的创客活动,校内外资源被链接起来,形成链状耦合。例如政府牵头、企业支持、高校承办的创客大赛,将社会和学校的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智力资源有机地链接在一起。高校创客教育的生态主体,创客教师和学生团队可以利用上述资源,更好地开展创制活动;通过与上述资源的衔接,增进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之间在创客培养上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创客教育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面耦合方式是指高校创客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学校创客活动与社区创新活动结合而形成的区域性创新创业层面上的耦合。区域性创新环境为高校创客活动提供了需求动态信息保障;不断进行创制活动的高校创客为区域创新带来了创业力量和动力源泉。二者相互支撑,形成联动的发展模式。

2.创客师生与教育生态环境DNA双螺旋结构分析

作为高校创客教育生态主体的师生与高校创客教育生态环境两个螺旋互动形成了一种DNA式动态发展结构。双螺旋上的多个要素通过内聚耦合方式将社会资源与高校创客教育有机链接起来,形成多维协同、螺旋上升、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如图1所示。

螺旋一上的要素:

教育理念:以志趣为引导,以创新实践活动为手段,文理结合、艺工结合,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协调发展,充分释放学生巨大的创新潜力。教师从课堂上的主导者变成协助支持与服务者,与学生之间是协作、分享、共同创造、互促的关系。

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想法组建创客团队,并通过项目导向的真实创制活动使团队成员之间充分了解和相互适应,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创意、创新、创业氛围。

授课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翻转课堂、微信课堂和微课程等;利用已有MooC平台,鼓励学生开展课前自学,并积极探索和尝试与其他高校建立MOOC联盟。

创客培养计划:创客教育是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与文化创新人才的双刃剑,除了STEAM和技术兴趣之外,创客教学目标还包括创新、创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各高校在制定创客培养计划时,可根据本校工科和文科院系的实际情况,艺工结合,制定适合本校创客教育的培养计划。

创客课程及课题设计:高校创客课程体系应包括STEAM基础选修课、以实践设计项目为内容的创客课题和以讲座、沙龙、赛事为代表的创客活动。STEAM基础选修课是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素养相关的课程,可以由MOOC提供,或是由校内相关院系开设,例如3D设计与打印、Scralch趣昧编程、传感器、智能控制、物联网、品牌运营、创新设计与管理、数字媒体等。创客课题设计应注重多学科交叉整合、信息技术的融合,能以学校现有制造工具、实验设备实现高校师生协同“创造”。

创客学业成绩评价机制:高校创客培养计划重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制作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新一代高级应用型人才。创客学生成绩的评价机制,应注重能力素质拓展模块的构建,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创造能力的评价,量化记录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情况,通过“基础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两部分对学生成绩行进考核认定。

创客师资队伍建设:创客教师团队由驻校创客导师、跨学科课题协调团队、技术服务人才这三类人组成。驻校创客导师主要指从校外邀请短期驻校的国内外职业创客、企业家、设计师等;跨学科课题协调团队由学校热衷创客教育,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组成,他们自身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善于将知识融会贯通和创新应用,具备良好的协同合作能力和宽广的人脉。技术服务人才主要负责某些专业仪器和设备的操作和调试服务,一般由实验教师担任。

创客学习方式养成:创客学习活动中,创客师生和技术辅导人员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互动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项动手做的创造性学习任务。创客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倡松散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在自主选择性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组建团队、协同创造和项目管理,提升协作能力。通过强化动手能力,使学生兼任发明者与工匠角色,不仅培育了“尚技重工”的文化,而且将Dewey的“learning by doing(从做中学)”的理念升级到了“learning by creating(从创造中学)”。

螺旋二上的要素:

高校创客空间:高校创客空间包括现实物理空间和虚拟网络社区。现实物理空间是创客师生的线下聚集场地,可以是图书馆、实验室、教授工作室、导师工作坊等,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有灵活可变的空余面积,可以根据创客活动主题和内容进行快速重构;有网络设施,可随时通过互联网访问各类信息资源平台;有可方便共享的激光、3D设备和开源硬件,以及制作材料、工具和配件等设施;有展演示区,方便进行视觉沟通;有文化交流区,以进行沙龙和讲座。虚拟网络社区为创客提供展示作品、分享工具软件、交流经验和思想、制作材料等资源的线上社交空间,包括PC端和移动端。

学生宿舍创客环境:在学生宿舍的公共空间合理规划设计创客活动区域,提供无线网络、小型制做工具、会议桌椅、可供租借的投影设备等,使为方便创客活动。

校园创客文化:融入了创业观的高校创客论坛、创客赛事和创客市集等活动除了进行新技术、新材料和创意想法、创新概念,以及实物作品方面的交流外,还应邀请企业、投资机构、公益组织、政府机构、兄弟学校等单位参与,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大学城创客文化发展。

与当地社区联动:高校通过与居民社区的联结合作,增加创客实战机会。为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能提升创客学生的自信与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动机;向社区居民推销自己创造的产品,能推动“以创促就”,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此外,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而言,还需制定相应管理措施保障教育生态环境良性发展。除了为创客师生提供孵化场地、技术培训、产品开发、加工制作、管理咨询等支撑条件外,有必要开发快速查询和定位系统,可随时显示校内可用场地和设备信息。

结语

创客教育是“互联网+”高校创新教育的实践途径,各高校可按具体实际制定与实施创客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的配套方案。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6N73Y)

上一篇:绿色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下一篇:以《非常小王子》为例分析动画短片的创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