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平台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时间:2022-05-10 02:35:39

构建生活化平台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关注生活,构建生活化平台,从生活中提炼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积极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利用生活化的资源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感知与理解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的,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学习,掌握新课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现有生活资源创设与数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实际的生活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1千米有多长”时,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沿着200米的环形跑道,让学生绕跑道用均匀的步子走5圈,并数出步数,然后告诉学生刚才走过的路长就是1千米,使学生对1千米有了一定的直感,再让学生放学时用同样的步子估算从学校到家的距离是否达到了1千米。学生借助这样的生活化资源,获得了亲身体验,理解了抽象的数量,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习兴趣。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有趣。

又如,在教学“文具店”时,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我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小卖部去,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铅笔、笔盒、书包、笔记本等价格,个个积极地去了解“商品”信息,学习气氛浓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铅笔每枝5角,1元=10角,那么5角是“半元”,应该是0.5元,每本笔记本3.15元,那么应该是3元1角5分;老师,我发现整数是几元,小数第一位是几角,那么第二位应该是几分,所以尺子每把1元0角6分,应该是1.06元,……是啊,学生对于来自生活中的数学比较感兴趣,这些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我讲更易于让他们接受。因而在下课铃响后,他们还在为自己的“商品”懂得化为小数而争着、抢着回答,都想着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因此,我认为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数学,让学生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乐趣,进而想去发现、创造,激活其思维能力,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实生活是数学研究的基础,而数学是对生活现象、关系、规律的提炼和升华。因此,生活化和数学化的结合,要创设符合数学需要和与学生生活相适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旅游中的数学”时,在租车方案中,教师出示数学信息,师生共有38人,小车:每辆120元,限乘客12人;大车:每辆160元,限乘客18人,怎样租车最省钱?租车去旅游学生是最熟悉的场景,学生也很感兴趣,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他们的身边,教师抓住这一点,学生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答案,但老师的要求是怎样租车最省钱?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探究讨论,通过列表、对比,知道了要尽量租大车,空位尽量少,这样才最合算,最后得出一个最省钱的方案。

又如,接下来的购票方案中,方案一:学生个人票每人25元,团体票每人20元,40人及以上。老师让同学们来选择怎么买票,花钱少?有的学生根据这次去的人数只有38人,不可能买团体

票,就只能买个人票,但有的同学想:我可以买40张票,多买2张,还是合算。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引导:你们可以通过计算去算一算,最后学生通过计算、对比,得出个人票:38×25=950元,团体票:40×20=800元。学生看了这个答案,异口同声地说:购买团体票合算。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让学生在富于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

培养了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见学习活动是“眼、耳、手、脑”并用的,动手操作可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多种感官与数学模型的碰撞,在实践中将生活数学了解透彻。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让他们讨论、交流、探究,体验成功,这就是数学的精神。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长度的认识”时,要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数学过程,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器官的长度来感受、测量。如一个食指指甲宽大约1厘米,可以用它来量较短的物体(橡皮擦、小刀的长度),用一长大约1分米,可以用它来量长一点的物体(笔盒、书、本子的长度),开臂张开长大约1米,可以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课桌、讲台、门、黑板的长度)。这样通过自己身体器官的长度,就能很快地感受出其他物体的长度,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我们息息相关。

又如,在教学“认识千克、克”时,要称各种物体的质量。在教学“千克”时,先让学生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1千克就是两袋盐这么重),然后拎一拎(2千克苹果有多重)。同样教学“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是1克,1克就像1枚2分硬币那么轻),再让学生掂一掂1个鸡蛋、1个苹果(大约50克)的质量。这样通过自己的手掂一掂、拎一拎,就能很受出物体的质量。这样的生活化数学过程,整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倦意。

再如,在教学“对称图形的认识”时,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体验“对称”。把抽象的几何形体形象化了,而学生在观察中也发现,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蝴蝶、蜻蜓、飞机、天安门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数学学习变成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进行实际操作,不仅探究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就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四、运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从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努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就让他们利用周末时间把损坏了的门窗、椅子、桌子等,进行修理,学生都知道要斜着钉一根木条,达到固定的效果。这样运用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又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护公物的教育。

又如,在教学完“利息”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压岁钱拿出来,实际操作,自己写存单,根据利率来算算自己所得的利息,让自己来当一回真正的储蓄工作人员,从而让学生知道把钱存银行去,既对国家有利,自己也受益。而且此次的实践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总之,数学教学应该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让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构建起数学学习与生活的链接与交互,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世界万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积极创设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架设数学与生活相通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件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一篇: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下一篇:我眼中的小学英语与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