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嵌顿疝诊治

时间:2022-05-10 01:48:07

[摘要] 目的 总结新生儿嵌顿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 方法 对本院2005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35例新生儿嵌顿疝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手法复位成功2例,手术33例,绞窄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1例,卵巢切除1例,无切除病例,复发1例。 结论 早期诊断和手术是新生儿腹股沟嵌顿疝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 新生儿;腹股沟;嵌顿疝;诊治

[中图分类号] R7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195-02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又称嵌闭疝,系指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由于外环狭窄,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继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如不能及时恰当的处理,往往造成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而引起严重后果[1],是小儿外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新生儿嵌顿疝是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的特殊类型,临床较少见,临床表现有时比较隐蔽并且容易漏诊、误诊。患儿常因误诊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极易发生肠管及坏死[2],甚至危及生命。本院2005年2月~2012年6月收治新生儿嵌顿疝35例,现分析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中,男25例,女10例,男女比为2.5∶1。年龄最小10 d,最大3个月。发病时间最短2 h,最长3 d。右侧26例,左侧9例。所有患儿入院前均行超声检查,明确腹股沟区包块35例。合并病理性黄疸1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腹泻1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拒乳、哭闹、腹股沟区包块35例,呕吐2例,腹胀2例,腹部平片提示有肠梗阻2例,阴囊红肿15例,明显肿大4例。腹股沟区红肿2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法复位 本组5例,一般情况好,症状出现时间短(确切病史时间12 h以内),无明显腹胀,包块无明显触痛且稍软,阴囊皮肤无明显红肿及变色。给予冬非肌注或水合氯醛灌肠,臀部抬高,入睡后手法复位,成功2例。留院观察24 h无症状出院。余3例手术治疗。

1.3.2 手术治疗 取腹股沟区横切口,一般长度为3~5 cm。切开腹股沟管,探查疝内容物,还纳后,内环处予双重结扎并缝扎疝囊,未行腹股沟修补术。卵巢切除术1例,1例发生绞窄而行开腹回肠末端造瘘术。术中注意保护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缝合腹股沟管前壁前注意将及精索血管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

2 结果

35例中手法复位成功2例,手术33例,绞窄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1例,无切除病例。女性患儿因为卵巢坏死行卵巢切除1例。1例疑似卵巢坏死,家属强烈要求保留未切除。现随访未见明显异常。25例中肠造瘘1例,术后患儿家属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余患儿经随访5年,复发1例,再次行疝修补术治愈。

3 讨论

3.1 局部解剖与嵌顿疝的关系

新生儿由于其腹股沟的解剖特点以及嵌顿疝形成后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使新生儿嵌顿疝容易出现肠坏死及、卵巢坏死:新生儿的腹股沟管很短,约1.0 cm,且窄小,外环口几乎与内环口重叠。当出现腹股沟斜疝时,疝内容物经过窄小内环口,缺乏伸展性,易发生嵌顿。新生儿肠壁薄,肠管受压后引起组织充血水肿,甚至缺血、坏死。嵌顿时间越长,疝内容物横径越大,疝囊颈部越细,越易发生坏死。组织充血水肿后紧紧压迫精索血管也引起缺血缺氧,如不解除压迫可导致坏死。

3.2 诊断

多数新生儿嵌顿疝由于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加上腹壁脂肪厚,如不进行仔细的体检或缺乏经验易致误诊;新生儿腹股沟斜疝不像幼儿那样包块明显,早期往往只在外环口处呈一小包块,发病早期不易被家长发现。临床医生易将其判断为精索鞘膜积液或软组织感染;新生儿疝首次出现即可发生嵌顿[3]。所以,对于新生儿初次出现腹股沟包块者必须详细询问包块出现的时间。如果包块疼痛及呕吐在短时间内出现,即可考虑为嵌顿疝。本组1例患儿仅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史1 d。门诊超声检查腹股沟区包块,立位腹平片示小肠梗阻,侧卧位片骶前未见气体。查体腹股沟区似可及界限不清的肿物。以急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明确诊断为嵌顿疝。术中见嵌顿物为结肠肠壁,无坏死迹象。复位后于腹腔内缝扎疝囊而治愈,随访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对新生儿嵌顿疝比较常用的手段是腹股沟区超声及立位腹平片检查。因新生儿嵌顿疝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包块及肠梗阻的表现,故这两项检查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腹股沟区肿物性质并帮助判断嵌顿物生机情况。立位腹平片可表现肠梗阻的征象,气腹征是肠绞窄的表现。腹股沟区及阴囊有气体影,也助于嵌顿疝的诊断。

3.3 治疗

3.3.1 手法复位 如嵌顿时间为6~8 h,全身及局部情况良好,无明显呕吐及腹胀,腹股沟区无红肿及触痛,无明显中毒及脱水症状者,可试行手法复位[4]。复位前可行镇静及解痉剂注射,待患儿安静入睡后,置于头低脚高倾斜20°的仰卧位,复位时一手轻柔按摩外环处,以减轻局部水肿使肌肉松弛。然后在外环处用拇、食指固定疝蒂;另一手轻轻挤压疝内容物,均匀持续加压,切忌暴力按压,因新生儿肠管壁薄,且嵌顿后肠管水肿,质地变脆,易撕裂和穿孔。复位后应留院观察24~48 h,注意患儿是否有腹胀、呕吐、血便等不适。女性新生儿、小婴儿嵌顿物多为卵巢,卵巢水肿明显,手法复位易造成损伤,禁忌手法复位[5]。所以手法复位应严格控制指征,一旦手法复位失败,应尽早手术。

3.3.2 手术 手术治疗是新生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主要治疗方法,且手术指征应适当放宽,尤其对一些诊断模糊的病例,早期手术可以避免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近10年来,笔者一直应用腹股沟区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近7年,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经验的丰富及与助手之间的配合熟练性的增加,笔者采取腹股沟横切口完成本组31例(除1例造瘘术、1例剖腹探查术及2例手法复位)手术治疗。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新生儿斜疝发生嵌顿尤其是病程较长(超过12 h)时腹股沟局部组织水肿、肥厚、脆弱,局部解剖不清,要求操作必须轻柔、细致。在切开疝囊前壁时,一定要提起,防止损伤疝内容物,剪开外环时,轻按疝内容物,防止疝内容物退回腹腔;探查疝内容物时注意肠管的颜色、张力、蠕动情况以及系膜血管搏动情况、疝囊内渗出液的性状等。如果判断肠管生机困难,可以将嵌顿肠管放入腹腔15~20 min,然后再观察,如果肠管色泽、蠕动及系膜动脉搏动情况良好可以将肠管回纳入腹腔;尽可能于疝囊高位(腹膜外脂肪水平)完成双重结扎后缝扎。如果疝囊水肿严重,无法游离疝囊,则于内环水平行双层内荷包缝扎;术中对肿胀的患儿,常规探查,明确生机。李旭良等[6]报道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后发生萎缩比例为15%。本组无切除病例,肿胀明显2例,现随访观察中,未见萎缩迹象;术中不常规行修补术;结扎疝囊后,注意将精索及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防止医源睾的发生。

总之,新生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是儿外科的急重症之一,要求及时诊断,争分夺秒救治,防止出现器官、组织坏死。手法复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参毒文献]

[1] 李正,王慧贞,吉士俊. 实用小儿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3.

[2] 周玉玲,孙文丽,戴建东. 新生儿腹股沟嵌顿疝诊治16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7):1369-1370.

[3] 赖志鸿,郑燕君. 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疝45例临床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8):803-804.

[4] 邵雷鸣,侯广军. 新生儿腹股沟嵌顿性疝的诊治[J]. 医学论坛杂志,2003,24(19):62-63.

[5] 侯广军. 女孩腹股沟嵌顿疝[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4,15(5):302.

[6] 李旭良,龚以榜,张显文,等. 小儿腹股沟疝嵌顿后对的远期影响[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8,9(3):163.

(收稿日期:2012-11-20 本文编辑:郭静娟)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下一篇: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