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空巢心理”自救八法

时间:2022-05-09 08:38:10

老年人“空巢心理”自救八法

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年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因“空巢”引发的老年人身心问题和疾病也将更加突出。最新研究发现,孤独对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不亚于吸烟和肥胖,“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空巢”家庭的真实写照。面对着昔日曾热闹的家。老年人当然会产生寂寞、孤独的心情,而老年人又面临着退休后无事可干、行动不便、身体不好、得不到以前所受到的重视和尊敬、丧偶、丧友、生病等不利局面,则更易导致心理变异,产生情绪低落、焦躁不安、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老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甚至产生厌世的念头。

面对空巢孤独的老年朋友。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心理自救方法,可供参考。

(1)认知疗法。“空巢老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摆正心态,对亲子关系要有一个正确认识: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儿女终究要到外面去闯世界,去寻求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子女离家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

(2)行为疗法。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制订一个计划,向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开始时,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努力与人和睦相处。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

(3)婚姻疗法。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孩子离家,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相互给予对方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家而留下来的“真空”,以使自己的心态保持稳定。如果是丧偶的老年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以此来摆脱孤独。

(4)情境疗法。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子女离家并不等于断绝彼此的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老年人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给他们适当的帮助。或者,条件许可时,老年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轮流居住,以免独守空房。

(5)情趣疗法。多培养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父母在孩子离开家后,应主动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排遣孤独,或寻找替代物填补感情的空白。“空巢老人”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完全可以用这些时间重新拾起因工作而放弃了的爱好。即便没有兴趣也可以培养,比如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唱戏、收藏、烹饪、健身等,在此过程中广交朋友,不但可以学习新知识,活跃大脑,还开阔了眼界,使生活充满生气。

(6)宠物疗法。有研究表明,喂养宠物有助于娱乐并放松身心,使感情有所依靠,有助于减轻压力,加强感情交流,促进身心健康。

(7)目标疗法。应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有利于克服或减少那种老朽感、颓废感和空虚感,减轻心理负担,享受美好人生。

(8)情绪疗法。正视现实,承认生理上衰退这一客观事实,正确对待、泰然处之。情绪稳定,保持乐观。在平常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是常有的,怒、忧、悲、恐等不良刺激不时而生,要创造良好心境,做到理智冷静,自我调节。为此,老年人可找一些大众型的心理学、保健学等方面的书刊看看,学会自我调节心情。另外,还应学会转移注意力,如发呆抑郁时,可打开电视看看娱乐节目;出现心慌、焦躁不安、害怕等现象时,可静坐下来,听听积极向上的民乐,做做深呼吸等:情绪起伏不定时,应加强自控能力,保持内心的宁静。

上一篇:病房里的牵挂 下一篇:更年期保健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