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孩儿枕:观音赐子,栩栩如生

时间:2022-05-09 08:33:24

叶佩兰

瓷器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专家委员。1937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金华

专家点评 瓷枕的烧制最早出现于隋代,唐以后日渐增多,为古代寝具,古书记载“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大都为实用的瓶、罐、碗等,孩儿枕是难得一见的器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定窑孩儿枕,釉色牙黄,工艺精巧,先使用模具烧制成型,再加以精细的雕工,活泼可爱的孩童侧卧于榻上,双臂紧抱置于头下,两脚叠压稍稍抬起,孩儿神态栩栩如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官、钧、定,定窑排在最后,但其实定窑出现的时间最早,是在北宋早期,其他四窑都是北宋晚期才开始烧造。定窑位于今天河北省曲阳,曲阳宋时属定州,因此得名。定窑白瓷不仅品种多, 且造型生动,国内外享有盛名。

宋时,定窑瓷器在全国南北通销,并被大量仿制,元人刘祁在《归潜志》形容此景象:“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白瓷胎料加工精细,胎质坚硬洁白, 由于在胎泥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铝和氧化钛, 用氧化焰烧制而成, 所以不仅使釉质格外莹润, 而且釉色白中泛黄, 别具风格。除烧制白瓷外,定窑还兼烧其他品种,如绿釉瓷、黑釉瓷、酱釉瓷等, 但白瓷是其中的最佳品种。

定瓷采用模具成型,并有浅划、深刻等装饰技巧,这也是其相较其他四窑的特殊之处。北宋中后期,定窑还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烧造工艺——覆烧,就是将器具扣起来烧。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器物足部满釉,不会划伤桌面,二是叠摞摆放使烧造数量大大增加。这是陶瓷史上划时代的技术创新,也是定窑的重要特征。

婴孩形象瓷器罕见

现存的北宋早期定窑瓷器,底部多有“官”、“信官”或是“奉华”等官款字样,足见其是一座官窑。宋徽宗时,皇帝曾下旨:“定窑有芒不堪用”,弃定而改用汝窑。陶瓷专家朱家溍说:“‘有芒’是定窑产品的重要特点,由于盘、碗之类采用足部朝上的覆烧方法,因此出现口部无釉,故而盘碗以铜、金、银镶口,亦谓之金装定器、扣器。”然而收藏家马未都说,他翻遍古书资料,并没有找到“芒”字有涩口的意思,于是推测,宋徽宗口中的“芒”其实指的是“光芒”。徽宗笃信道教,他更喜欢道教的青色,故使用陶瓷器也偏爱汝窑的天青、天蓝和靛青等颜色,定窑的牙白色不符合他的审美标准。

定窑瓷器以日常生活用的瓶、碗、盘、壶等器型为主,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这件北宋定窑孩儿枕是极为独特的一例。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古人喜欢使用玉枕、瓷枕,因为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瓷枕大多用作生活寝具,也有的专门用作随葬,一些尺寸较小的则是医生诊脉用的脉枕。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

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宋代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一词中还有赞颂瓷枕的词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宋之前中国陶瓷器中虽有不少男女偶像,却很少看到以婴孩形象作日常生活用品造型的。因此,孩儿枕应该是宋代陶匠在造型艺术上的一大创造。

泥娃娃与赐子传说

关于故宫博物院珍藏这件定窑瓷枕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北宋中期,定窑的烧瓷技艺已经十分纯熟,有一对夫妻,二人都是烧瓷能手。他们结婚十年却无子嗣。民间有个拴娃娃的习俗,已婚不孕的女性可以到天后宫中拜求观音赐子,并用红线拴一个泥塑的娃娃回家。不料这位妻子拴回泥娃娃后还是没有怀上孩子,一次她跪在泥娃娃前哭泣,丈夫则一气之下抓起泥娃娃摔碎了。结果当天晚上,妻子梦见一个活泼可爱的婴孩,一下蹿到她怀里,醒来后,她照梦中的样子用烧瓷用的坯土重塑了一个孩儿枕。丈夫见孩儿枕塑天真可爱,便把它放进窑里精心烧制。瓷枕烧好后,妻子日日枕着它睡觉,终于有孕。

这件宋代定窑孩儿枕造型十分可爱,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叉上跷。身穿长袍,外罩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周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开光内凸起螭龙,开光外为如意云头纹,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亦为如意云头纹。

孩儿枕器底左右挖有二小圆洞,这是为避免烧造时因密闭的器内,空气热涨而爆裂。枕釉色牙白略带灰。定窑在烧造时因以煤炭为燃料,窑内为氧化焰气氛而使釉色泛黄略带灰。整件作品线条柔和流畅,细部的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名品。博物院中有一件相同造型的孩儿枕,孩儿穿的衫裤上有繁密的花纹,工艺更为精巧。

收藏家马未都说,枕头与人关系密切,要睡觉难免先看一眼枕头,宋代的工匠们就利用了这一点。工匠们在枕面上写上“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写上“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写上“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写上“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早看天”……如此多的通俗格言“与宋人生死不离,生时指点迷津,死后警醒来世。”

陶瓷入选宝物

定窑孩儿枕

高18.3cm,长30cm,宽11.8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此樽为宋代作品,仿汉代铜樽造型,直口平底,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部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为陈设用品。此件为汝窑中难得的较大器型,现藏故宫博物院。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存世时间仅为20年左右,收藏界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窑一件”的说法。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钧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此件现藏故宫博物院。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器身圈足内壁刻数目字“三”。文物专家吕成龙说:“传世钧窑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据现存实物证明,器底所刻数字越小,器形越大。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出戟尊较少,目前全世界所见仅十件左右。”

斗彩鸡缸杯

此件高3.4cm,口径8.3cm,足径4.3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鸡缸杯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是明成化朝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在当时已价值连城,明清文献多有所载。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清各代无不仿烧。此杯也是明成化皇帝崇尚精巧细致、痴迷瓷器工艺的最好见证。

哥窑鱼耳炉

此件为哥窑仿古器,南宋作品,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通体米黄色,釉色柔和,布满开片,金丝铁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哥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但窑址至今没有定论,传世哥窑很少,多藏于故宫博物院、博物院等地。哥窑存世稀少,对于藏家来说异常珍贵,拥有一件稀世的宋哥窑瓷器足以傲视同侪。

五彩镂空云凤纹瓶

明代作品,此瓶高49.5cm,口径15cm,足径17.2cm,现藏故宫博物院。整个器物自口至底,层层花纹密布,无纤毫隙地,大面积的镂空手法使瓶体玲珑剔透。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先用高温烧出绘有青花的镂空瓶,再绘出五彩纹样,然后在低温中复烧。两次入窑烧造中,镂空部位丝毫不能断裂,烧造难度非常大。此瓶堪称万历官窑五彩瓷器的杰作。

珐琅彩山水碗

清雍正年间作品,高 6.9cm,口径 14.9cm,现藏博物院。此品薄胎白釉,彩画蓝料山水,画中山崖石壁上由细笔描绘出线条,无不精细入微。珐琅彩发展到雍正官窑时,底釉渐为白釉所取代,画珐琅人仿佛在素白的纸或绢上作画,彩瓷图绘愈发精致细腻,以比照院画水平为能事。

官窑青釉弦纹瓶

此瓶高33.6cm,口径9.9cm,足径14.2cm,仿汉代铜器式样。瓶身线条简洁雅致,釉色凝厚深沉,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瓷器主要为素面,无华美的雕饰和涂绘,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收藏家马未都说:“一千年来,官窑地位至高无上,大部分都进了世界级博物馆。”私人收藏的可能性非常低。

青花梵文出戟盖罐

明宣德年间作品,高28.7cm,口径19.7cm,盖口径22cm,底径24.7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件为景德镇专门为宫廷烧造的御用礼器,为佛教道场使用,在宣德青花瓷器中极为特殊。清乾隆帝专门让宫廷画师画了一幅《鉴古图》,画中这件青花大罐就被放在主人公乾隆的身旁。

青花四爱图梅瓶

此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为湖北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陪葬品,是罕见的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现藏武汉市博物馆。“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梅、鹤。元青花反映人物图案的器物存世稀少,该器物为江西景德镇窑烧造,标志着我国青花工艺在元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上一篇:老子“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下一篇:年入100万元私营业主理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