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B级人生”的再思考

时间:2022-05-09 05:32:01

对“B级人生”的再思考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新时期的年轻一代,他们肩负着未来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期冀。根据对大学生生活态度与幸福感状况的调查,我们通过对日本经济学家森永卓郎提出的“B级人生”的再思考,提出大学生的“B级人生”,主张大学生应该从追求学习的高度转化为大学生追求生活学习的广度,同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支持、家庭理解、社会引领以及大学生个人充分的自我认识和高效的学习生活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B级人生;幸福感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期的年轻一代,他们朝气蓬勃、充满着冒险精神,对于未来之路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宽阔与自由,同时他们肩负着未来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期冀。因此,对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状况和精神态度包括生活态度和幸福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制定一份调查,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希望能够对大学生的生活态度以及幸福感有一个直观明确的了解,同时针对大学生幸福感现状提出一种新的人生态度即“B级人生”。“B级人生”最早来源于日本经济专家森永卓郎曾提出的对人生划分:“A级人生”是“有钱没闲”;“B级人生”是“钱少一点,但是有闲”,可算是“有钱有闲”;至于“C级人生”是经济困窘,可能是“有闲没钱”(如失业者),也可能是“没钱没闲”(如底层劳动者)。我们希望通过对于“B级人生”的再思考,使大学生认识到他们应该拥有一种“B级人生”――从追求学习的高度转化为大学生追求生活学习的广度,在大学时代里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生活的充实感和高效率。

一、研究过程

(一)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两个方面从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中抽取调查对象200例,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进行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其中调查对象女生143例,占72.59%,男生54例,占27.41%。

(二)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结构访谈的方式,并采用专业的问卷处理网站进行数据的处理。另外在全校不同院系的同学中间随机进行结构访谈,访谈对象以个人角度出发从“如何使自己的大学生生活过得充实?通过哪些措施能更好地帮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两个方面来陈述,从而得出比较翔实的口述材料。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幸福感状况

1. 总体自我价值感强,但仍存在自我缺失情况。如图一所示,64.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有点价值,28.0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很有价值。可见,大多数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较强,并可以从自我的价值成就中感到成功与快乐。但是,仍有6.63%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价值。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缺失的情况。

图一 认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是否有价值

2. 对就业前景乐观,但缺失规划。如图二所示,44.9%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5.61%的学生认为他们前途似锦,这呈现出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乐观,并能将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很好地接轨。另外,30.1%的学生表示应该可以养活自己,更有19.39%的学生感到有点迷茫。大学生在“金榜题名”与憧憬中过渡到压力增加的时间段内,当他们缺乏对毕业的规划与想法时,必然导致其迷茫与缺乏应有的信心,这反映出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缺失。

图二 对自己毕业前途的看法

3. 憧憬美好家庭生活,总体幸福感强。如图三所示,59.69%的受访者表示,在幸福中,家庭和睦最为重要,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另外,如图四所示,79.59%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生活中比较幸福,显现出大学生总体心理状况较为良好。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有9.69%的大学生坦言比较不幸福,这必须受到广泛的关注,亟需心理的指导与引领。

图三 对幸福的理解

图四 在大学的总体幸福感

(二)大学生人生投资与回报的关系

1.大学生学习时间投入与学业成绩关系。如表一所示,学习时间与学业成绩大体呈现正比关系但差距相对较小,两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不明显,与以往所强调的“书香有路勤为径”等强调勤奋作用的传统教育方式有着差异。

表一 学习时间投入与相应的学业成绩

每周学习时间(除上课外)

1-2小时 3-4小时 5-6小时 6小时以上

学业成绩

前20% 22.92% 26.98% 34.29% 40%

20%-40% 35.42% 38.1% 28.57% 32%

40%-60% 29.17% 22.22% 17.14% 22%

60%以后 12.5% 12.7% 20% 6%

2. 学习时间投入与能力提升的关系。如表二所示,无论在学习上投入的多少,对于能力的提升受访者几乎都集中在有一定能力的提升这一选项上。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习能让我们能力有所提升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对于真正有多大收获大家仍旧持相对模棱两可的态度。

表二 学习时间投入与能力提升的程度

提升能力的程度)

提升了全方面的能力 提升了一定的能力 基本没有提升 完全没有提升

学习时间

1-2小时 16.67% 79.17% 2.08% 2.08%

3-4小时 6.35% 90.48% 3.17% 0%

4-6小时 0% 97.14% 2.86% 0%

6小时以上 10% 90% 0% 0%

3. 学习投入与因学习成绩获得精神、经济上的收入的关系。如表三所示,无论学习上投入的多少相应的都会获得一些收获,但还是都相对集中在偶尔有。这反映出在学习上的投入,相对收获的总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回报率相对还是比较低的。

表三 学习时间投入与获得精神、经济上的收获频率

获得精神、经济上的收获频率

经常有 通常有 偶尔有 从没有

学习时间

1-2小时 8.33% 14.58% 68.75% 8.33%

3-4小时 9.52% 39.68% 38.1% 12.7%

4-6小时 8.57% 28.57% 54.29% 8.57%

6小时以上 16% 24% 52% 8%

三、总结与思考

(一)“B级人生”,高幸福感的选择

通过对以上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大学生在学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不管是对时间、精力还是金钱的高强度投资,并不一定收到一种高回报,也就是说,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不能获得一种高收效。因此,即使大学生的整体幸福感较高,但仍然存在对于自己的未来前景缺乏长期规划,同时存在自我价值感缺失等现象。基于此,我们在这里引入日本经济学家森永卓郎的“B级人生”概念,使“B级人生”的理念与大学生生活现状相结合,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启发。森永卓郎认为,“B级人生”是最有满足感的生活。对于此,我们在批判接受的前提下,提出大学生的“B级人生”,即一种不断追求,不满足现状,追求学习的高度,拓宽人生广度,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达到人生高投资高回报和高效率,同时间接实现高幸福感的人生态度。

(二)实现“B级人生”,实现高幸福感的对策研究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亦需要外界的善为助。因为,没有外在条件,便不可能或难于作出高尚的事。”我们经由访谈发现,从外部条件来看,大学生实现“B级人生”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协调:

1. 家庭理解。众所周知,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往往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当父母为了孩子成龙成风而苛刻要求学生、严厉教育时,学生便难以从学习的包袱中解脱,难以去做他们所真正想做的事情。“B级人生”尤为强调的是生活的广度,相较于以往的强调的学习为主的生活方式而言,“B级人生”更难以为家长所认同。

2. 学校支持。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现大学教育普遍旨在强调未来,导致大学生活总是沉浸在“过级”和“考证”中,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接受社会挑战的能手、精英,却忽视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学校应该帮助大学生建构幸福的生活氛围以及精神家园,不仅从幸福知识入手,包括幸福感、幸福的能力,学校在肩负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责同时,还能够为大学生带来终身幸福的幸福感和幸福能力。

3. 社会引领。大学生作为即将融入社会的集体,社会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社会潜在的对学业的极大的重视,相应的对其他隐性能力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潜在的压抑,不敢追求真实的自我。另外,社会需要的热点更多的仍是在学业领域,大学生“今天过级,明天考证,后天还将TFO、GRE来试一试”的情况非常普遍。大学生整天忙忙碌碌准备考试学习,然而,对于真正的成长却很少涉及。在社会无形中给予的所谓前进方向上,大学生不免地感受到成长的压力,因此难以实现他们的“B级人生”。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证,不是只有一纸凭证的人才,而是综合素质能力强,具有明确具体的奋斗方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创造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与我们所倡导的“B级人生”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大学生实现“B级人生”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过程。对此,社会理应重视学生的人生意义及各方面的需求,给予大学生享受生活的机会,同时注重提供各方面的社会活动以学生参与,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生活的多样化。

(三)当然,正如伦理学家石里克指出,人“任何时候都要为幸福做好准备”,作为独立的个体,大学生自身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追求“B级人生”

1. 充分的自我认识。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有言:“我热爱的不是生命,而是当生命越出自己的界限时所产生的神魂颠倒。我不把生活理解为教育,而是理解为自由而斗争。”他认为当人认识自己时,就创造了个性。大学生首先必须充分认识自我,准确地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使命及人生目标。另外还需理解自我价值的追求,了解自己独立的个性,从而才能从各方面制定规划实现自己的“B级人生”。如果没有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与憧憬,就很难体验到幸福的滋味。

2. 高效的学习生活方法。当前大学学习似乎进入一种死循环:从随意听课到考前背重点到考试到不挂科万岁。大学生进入大学似乎不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反而是得过且过。有人评论说“中国大学生实际上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少大学生大学四年之后却发现自己连高三学生都比不上。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很少掌握着高效学习与生活的方法。高投资与低回报的学习模式也让大学生难以从繁重的学业中抽身去完成他们想要追求的生活。“B级人生”倡导人生投资回报的高报酬率,实际上也是高效学习的方式。斯科特・扬提出高效学习的方法在于大量的阅读,获取知识;深入思考,理解这些知识;运用横向思维、纵向对比等将这些知识连接起来;通过练习发现自己掌握这些知识的盲点,发现理解的误区,最后就是要“活学活用”。 当今中国教育仍是讲究勤奋,高效学习仍旧是小众,但是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时间更少,学到的知识更多”,这才是当今时代大学生所应具有的能力。花费更少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保证学业成绩的同时可以追求大学生自身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兴趣爱好活动,这才是“B级人生”所倡导的内涵所在。

参考文献

[1] 冯娟娟.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现象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7,29(4):127-129.

[2]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168-174.

[3]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94.

[5]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自我认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 斯科特・扬.如何高效学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20-20205010004,大学生的B级人生。

作者简介:李梓楠(1992- ),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雪红(1994- ),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春娜(1993- ),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试谈社会的档案意识与档案的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