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的研究

时间:2022-05-09 05:25:49

关于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的研究

摘 要:中国特色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生命力与竞争力。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体系,以及这个体系从低到高的层次层级的纵向贯通,在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吸引力(即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等方面都面临亟需求解的难题。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对口招生;职业教育;纵向贯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一、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模式及评价

自2000年教育部为中职生升学解禁以来,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和实施多种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希望为中职毕业生构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国内观行“中高职衔接”教育主要有“对口招生”、“分段贯通”和“五年一贯制教育”三种常态模式。它覆盖并包含着招生、办学和运行等多个环节。

(一)对口招生模式[1]

1.模式特征

该模式是指完成3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三校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目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x考试方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文化基础课,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x”指专业综合考试,由招生高职院校确定,并根据招生特点及培养要求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

2.模式评价

“对口招生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这不仅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中高职分别实施培养计划,生源素质结构差异又十分明显,要开展实质性衔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衔接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或重复等问题。

(二)分段贯通模式

1.模式特征

“分段贯通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先在中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考试按一定的选拨比例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但中高职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计划。

2.模式评价

“分段贯通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仅使面临生存与发展压力的中职学校焕发青春,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又减轻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压力,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对于稳定中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十分有利。“分段贯通模式”打破了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中职阶段能较好地将学生对专业认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把重复课程及教学内容删去,高职阶段拓宽专业面,注重先进技术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设计实习。分段贯通式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有利于发挥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为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高等职业教育打开通道,以适应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推迟就业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知识体系不规范,教材版本混乱,知识衔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状况;有利于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深入钻研专业理论和技能,更好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当然,分段贯通模式需要以系统、有效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为依托,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为保障,不仅要保证升入高职的学生质量,还要考虑分流学生的就业要求,防止走入以升入高职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歧途。还需要中高职院校紧密合作,统筹安排,从大局长远着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的投入比。

(三)五年一贯制模式

1.模式特征

“五年一贯制”是我国较早试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该模式包括由部分高等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举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下伸式)及在部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式)两种情形。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一般分两个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主要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5年学习期间,通常前3年按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后2年按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2.模式评价

“五年一贯制模式”在教学和课程衔接方面操作性较强,同时因为5年贯通避免了高考的压力,对学生与家长也颇具吸引力。但也正是因为5年贯通,由一个学校承担了中职与高职的教育任务,不论是高等院校下伸举办还是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举办,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筹办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事实上浪费了教育资源,形成了重复建设,没有发挥出教育资源应有的效益。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中职办高职,其师资队伍建设,对培养目标的把握,如何发高职毕业证以及高等教育所具备的人文环境等软环境问题并不能一朝一夕解决。这些都限制了“五年一贯制模式”的发展[2]。

二、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中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激增,几乎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中高职的招生渠道和方式及中高职之间的衔接程度,制约了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普教轻视职教”的思想观念[3],从上到下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都认识不够,而且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足,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职业院校文凭证书缺乏“含金量”。有资料显示,目前大多数城市中职学校陷入招生困境,来自北京考试院的数字显示,2011年北京市初中毕业生为8.5万人,比去年减少3千多人。而中职校招生规模只有3.1万人左右,平均下来每所学校只能招收到200多人,这样的形势令部分中职校陷入了无生可招的困境;另外,“2011年北京市3万余名本科落榜生中有近三成考生宁可落榜也不读高职院校。从这两个资料传递的信息可以看出,中国的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内涵发展的进程中,依然存在“接受和信任”危机、“吸引力”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这是由“崇尚精英教育”、“鄙视职业教育”这一根深蒂固的教育“贵贱”价值观、预存立场所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导致。

(二)区域教育经济发展程度

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地方区域差异性使得各个城市招生对象的基本知识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一些发展地区的高职院校受经济发展水平、校园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招生名额大幅缩水,而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包括国家示范性院校,骨干院校等)每年都招得盆满钵满。有最新研究显示,2012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85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在高职学校毕业生中,仅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22.2%来自于西部地区,16.2%来自于民族地区,来自发达地区或城市的高职学校毕业生却占据绝大部分。这种区域差异也是制约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陈旧招生标准模式的影响

目前,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标准的模式呈现多样性,有中职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模式,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招生模式,实行五年制中期择优分流升学模式,中职补习高职衔接模式,专业自学衔接模式等。这些招生模式制度的出台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就拿对口招生模式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性、技能型的人才。但是,这些升学模式基本上复制了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的模式,以纸笔考试为主,以统考成绩决定录取,基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这与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因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识基础上的职业能力培养,而学生对具体职业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是不能通过笔试考核方式完全表达出来的。这种陈旧的招生标准模式严重阻碍了中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步伐[4]。

三、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的完善

为了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达到资源共享,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必须创造条件,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

(一)转变观念,提高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为中高职衔接提供理论依据和观念基础

消除人们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二流学生”的错误观念。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鼓励人们自觉自愿接受职业教育,调动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形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性,为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要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世界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

(二)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统筹和政策导向,为中高职衔接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必须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严格执行,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政府统筹和宏观调控,确保衔接顺利进行。首先,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法》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是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监督执行。政府必须改革现行的一些不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政策,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政策,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最佳模式,加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形成完整的职教法规体系,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提供法律保证。其次,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和政策导向。政府对职教的管理应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调整结构布局,增强办学效率。加强政府的统筹,除了统筹投资,统筹学校布局外,还应抓好统筹专业布局、统筹招生、统筹督导评估等。政府在政策导向上,目标是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经济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扶助职业学校建立起职业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通过监督、评估来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内部的改革,积极发挥政府的行政和政策的干预,促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健康发展。

(三)摈弃陈旧的招生模式,加大招生力度,辐射全国跨省市网罗吸收中高职学生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切实将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办学基点,切实扭转攀附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意图,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中高职“对接”的招生考试制度等。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多渠道、多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探索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地确定一些试点单位。在2~3年内有步骤地开展直接升学、保送升学、考试衔接、补习衔接、课程衔接等各种衔接模式的实验,探索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使广大有志于继续学习的中职毕业生能够继续深造。其次,无论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不应该只招收应届毕业生,而应该拓宽学生来源,“不拘一格降人才”,放宽甚至取消招生年龄限制,允许工学交替和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招收成年学员,允许按专业大类招生。第三,实行辐射全国,跨省市无阻碍式地吸收对职业教育感兴趣的学生。各省市中高等院校应协力合作,建立职校联盟,共享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成果。重点扶持西部等贫困地区,落实资助和免学费的政策,减轻学生及家庭经济的负担。也就是要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逐渐扩大中高职免学费的范围,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首先,在一定范围内率先实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应成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岗位等级考核机构,负责等级考核,颁发相应的职业岗位等级证书。改革企业与行业的用人、用工制度,依法制定各级各类职业岗位标准,真正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择优录用”制度[5]。其次,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等级考核制度,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同时可以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多种方式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深化用人制度改革,还要建立重能力、重贡献的用人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

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模式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突破招生瓶颈,壮大招生规模,最大限度地推动中高职衔接教育朝着正规、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启定.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J].中国职业成人教育,2003,(7).

[2]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

[3]秦虹.国外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6).

[4]蒋乃平.中、高职衔接的四个“接口”[J].职教通讯,2001,(4).

[5]冉隆平.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1,(21).

上一篇:网络教育促进教育创新变革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成人教学质量控制和保障的信息平台建设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