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铺筑康庄路 花乡交通谱新篇

时间:2022-05-09 02:11:58

为民铺筑康庄路 花乡交通谱新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菏泽市牡丹区交通局始终以“三个服务”思想为指导,求真务实、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千方百计兴建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公路改造与建设步伐,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在牡丹区交通人多年的艰苦努力下,全区道路交通面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形成了干支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村相通的交通网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保畅通、促和谐,道路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为全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牡丹区交通局牢固树立“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思想理念,以“突破菏泽、交通率先突破”为己任,以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对菏泽加大帮扶力度和农村公路改造两大历史机遇,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大力实施交通发展带动战略,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交通环境,使全区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广大农村、农民逐步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有效引领了全区经济实现新跨越。

修畅通路造万民福

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党和国家把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较少,致使农村公路发展十分缓慢。2002年之前,牡丹区只有县道200.2公里、乡道217公里、村道350公里,而且主要集中在郊区,75%的行政村不通柏油路。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外面的产品、信息、观念进不来,自身生产的、特别是农副产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出不去,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效益低下,发展迟缓,菏泽与山东其它地区经济逐渐拉大了距离,成为山东最贫困落后的地区。其中,交通落后是导致经济落后的直接原因之一。

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以后,长期饱受泥泞之苦的农民群众犹如久旱逢甘霖,修路的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投资投劳,出工出力。牡丹区交通局不失时机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迅速打响了农村公路改造的人民战争。2003年-2008年的六年间,牡丹区交通局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改造农村公路2061公里,使648个行政村、1368个自然村通上了柏油路,村村通油路率达到97%以上。同时,赵楼-黄罡、安兴-327国道、王浩屯-孙化屯、沙土-纬一路、解元集-220国道、高庄-黄河大堤、李村-黄河大堤、纬一路等十余条县乡道路先后改造通车,原来与定陶、鄄城、郓城、巨野等县之间不衔接的“断头路”得以贯通,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至2008年,全区地方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67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从中直接受益群众达到80万人以上。

六年间,牡丹区改造的农村公路相当于前三十年修路总和的6倍,平均每年改造农村公路达300公里。六年来,无论是建设规模、投资数量,还是通车里程都创下历史之最。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国省道为干线,以县、乡、村道为支线,干支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农村公路改造推动了小城镇建设进程。村村通油路以后,以县乡村道为依托,路域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农民群众自觉从以效益低下的种植业为主向高效益的经贸流通业转移,公路两旁的工厂、企业、商店鳞次栉比,一座挨着一座,呈现出繁荣昌盛景象。从中尝到甜头的农民群众通过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经济规模逐渐发展壮大。至2008年,牡丹区规模以上企业与2002年相比增长2倍。乡镇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各个乡镇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大黄集和胡集的木板加工、沙土的食品制造、吴店的铜带生产和油漆业、牡丹办事处的牡丹产业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打入了国内外市场。

农村公路改造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村村通公路以后,农民群众可以全天候出行,不再担心阴天下雨产品销售不出去和所需原料进不来,解除了后顾之忧,各想各的发财致富门路。在农村公路的拉动下,广大农村很快掀起了创业高潮,村营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得到篷勃发展。据统计,至2008年,牡丹区各种手工业制造、原材料粗加工等“卫星企业”达到4000余家,豆腐村、豆芽村、西瓜村、甜瓜村、大蒜村等专业村达到220余个,蔬菜大棚发展2000余座,人均年纯收入增长400余元。村村通油路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群众出行方便了,开始大规模外出“淘金”。据统计,2007年底,牡丹区外出打工人员达20万人以上,年赚“外汇”4亿多元,农民年均纯收入比02年翻了一番多。

窄危桥改造保群众安全出行

经调查,牡丹区共有窄危桥98座,按其危险程度划分,一级危桥16座、二级危桥28座、三级危桥54座。它们绝大部分建于六、七十年代,原来设计标准低,技术含量低,承载能力低,经过四、五十年的风吹雨蚀,加上年久失修,都已形成危桥。这些窄危桥扼道路交通咽喉,阻碍了道路交通,对过往车辆和群众构成严重安全威胁,有的发生车翻人亡的交通事故,群众要求尽快改造的愿望十分迫切。

自2004年起,牡丹区交通局把加快窄危桥改造作为“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重点工程之一,启动了窄危桥改造计划,列入议事日程,当作大事来抓,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全力加快窄危桥改造步伐。截至2008年,累计投资1670余万元,先后改造了涉及15个乡镇、12条县乡道路上的28座窄危桥,使道路得以安全畅通。窄危桥改造进一步完善了全区路网结构,使遏制道路畅通的瓶颈得到破解,为群众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在实施窄危桥改造之前,车辆和行人在危桥上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多次造成车翻人亡的悲剧,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影响了沿线经济的发展。自从窄危桥改造以后,人民群众可以顺利在桥上安全通行,再也没有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

以桥代渡突破天堑成坦途

黄河自西向东途经牡丹区李村镇25.5公里,与河南省濮阳县隔河相望。千百年来,受黄河阻隔,两县区间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等领域缺乏交流,不能很好的互通有无,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牡丹区境内的滩区群众跨河生产生活极不方便,原来群众跨河生产和生活主要依靠小船摆渡,特别是在汛期,黄河水流湍急,暗藏旋涡,杀机四伏,广大群众常常望河兴叹,眼睁睁看着对岸的土地荒芜。有朝一日能在黄河上架一座通天之路成为两岸群众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和期盼。

2005年,李村镇人民群众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经过牡丹区交通局积极争取,山东省交通厅批准在牡丹区李村镇闫楼行政村立项建设黄河浮桥,实施“以桥代渡”。由于工程投资较大,省交通厅仅补助50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资金需求。为了加快黄河浮桥建设进度,尽快解决两岸群众过河难、过河险的问题,牡丹区交通局多次外出招商引资,历尽艰险,寻求合作伙伴,最终与济南豪润商贸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实行联营,引进资金1500万元,使黄河浮桥得以顺利实施建设。2005年11月,全长450米、宽18米,由双体推轮1艘、趸船2艘、承压舟16对组成,能并列行驶两辆汽车、核定载重30吨的黄河浮桥建成通车。黄河浮桥竣工通车仪式举行当天,两万多名群众敲锣打鼓,鸣放鞭炮,送旗送匾,感谢政府为他们架起了浮桥,使他们从此结束了在河上惊险渡运的历史。

一桥连两岸,天堑变通途。黄河浮桥的建成,解决了沿黄两岸近10万群众的过河生产生活问题,满足了3.5万亩跨河土地的耕种需求,打通了黄河两岸之间的快速通道,结束了两岸群众过河难、过河险的历史,黄河浮桥真正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流通的“桥梁”。目前,牡丹区正在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开发黄河旅游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基地,而黄河浮桥的建成无疑为发展黄河旅游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构建客运网络改善群众出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不再仅仅满足能够走出去,而且要求出行安全、舒适、快捷。在农村公路迅速向偏远村庄延伸和窄危桥不断得到改造的条件下,农民群众更高的要求也不断得到满足。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近年来,牡丹区交通局坚持把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按照“城乡统筹、客运一体、场站齐全、便民利民”的原则,大力实施了农村客运站建设。在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路网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村人员流向及流量,经过调查摸底、实地考察、反复论证,精心编制了《牡丹区农村客运站建设布局规划》,并从2005年起,高标准、高配置、高质量先后建成了沙土、黄罡、马岭岗、小留、王浩屯、胡集等9处农村客运站,并设立村头侯车点256处,使农村客车延伸到了偏远村庄,提高了客车通达深度。至2008年,全区已有600余个行政村实现了通客车,村村通客车率达到了85%以上。目前,全区基本形成了以菏泽长途客运站为龙头,以乡镇农村客运站为中转站、以村庄站点为接点的农村客运网络。农村客运站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偏远村庄群众出行也能像城市人一样有了“招手停”。

苦练内功文明建设结硕果

菏泽市牡丹区交通局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三个服务”精神实质,以创建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交通队伍为己任,不断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同时加大学习教育和培训力度,使每一位交通员工树立了自觉遵纪守法意识、大局意识,使全局形成了人心思上,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谋交通发展的大好局面,增强了交通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战斗力。

该局党组高度重视纠风治乱工作,始终把公仆理念、服务理念贯穿与交通工作的全过程。将“五条禁令”,“十个不准”、治理公路三乱“五项规定’、”禁酒令”等制度的学习、贯彻、执行与落实作为基础工程常抓不懈;正确处理交通发展与队伍建设、优化环境、交通执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与加强纠风治乱监督网络,对公路三乱问题,采取明查暗访、以暗为主的督察方式,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成立了举报投诉快速处理中心,开通了热线电话,与市长公开电话、行风热线、新闻媒体和市局举报投诉中心互联互动。该中心成立以来,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咨询、求助等业务,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按照“简单问题立即办、复杂问题限期办、重大问题集中解决” 的基本原则,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结果,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自2003年,该局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文明行业,同时多次荣获“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单位”、“全市治理公路三乱先进单位”、“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先后收到村庄、群众、企业等赠送的锦旗、牌匾达400余面块。

保畅通促和谐 引领经济实现新跨越

牡丹区交通局把保障畅通,与构建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紧紧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行业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按照“建养并重,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保障畅通”的工作方针,修定和完善了地方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列出专项资金,组织专门力量,积极推行“定路段,定标准、定责任,定奖惩”的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公路管理。2008年,该局对县乡公路养护投入资金320万元,养护管理里程达417公里,综合好路率达67%。

强化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管理。严把道路运输市场准入、准出关,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力度,加强道路客运、货运、维修服务等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规范运输经营行为;认真抓好营运车辆的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了城乡客货运市场整治、超载超限治理等专项活动,严厉打击黑车黑户、超限超载运输现象,切实维护好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道路运输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全区道路运输市场竞争力。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该局认真落实市场准入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四项基本制度,严格推行政府监理、企业自检、群众监督三级质保体系。积极开展了“百日安全生产竞赛”“安全警示月”“安全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杜绝安全隐患,实现了“工程优质、人员优秀、资金安全”的目标。

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有力带动了道路运输经济及相关行业的繁荣发展。该局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现已发展运输信息服务部101家,物流公司15家,货物配载、托运部78家,业务副射到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汽车维修业得到茁壮成长,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达到37家,三类汽车维修企业达到182家。各类营运汽车已达4000余部、近12000个吨位,年完成货运量800万吨、货运周转量7000万吨,年完成利税达1000余万元。全区现已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道路运输经济不断膨胀发展,有力的带动了该区国民经济的发展。

多年来,牡丹区交通局始终奉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实施农村公路改造、窄危桥改造、村村通工程等,全面改善经济发展的交通环境,条条关系国计民生的道路不断在花乡延伸,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不断得到破解,全区经济逐步进入了历史发展最快的时期,广大人民农民群众也正阔步走上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金光大道。

菏泽市牡丹区交通局局长何晓文在记者采访结束时表示:牡丹区交通事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和市交通局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全体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和付出。交通事业是一项坚巨的社会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在今后的工作之中,牡丹区交通人将坚定不移的履行好职责,进一步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执政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继续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努力开创交通事业工作新局面,为全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从农村吃住行说起 下一篇:婴儿之死谁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