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碳化对中长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09 08:05:47

经济低碳化对中长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战略选择。当前 ,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目标压力。经济低碳化既有导 致部分行业萎缩就业减少的负效应,又有催生新行业带来就业增加的正效应。通过计量经济 低碳化对三次产业就业的影响,中长期经济低碳化对我国就业的整体影响是正向和积极的。 考虑到发展的阶段性,我国经济低碳化只能是实施相对低碳化的经济,但长期发展战略要树 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加快实现战略部署,实现向低碳发展和低碳就业的转型。经济低碳 化扩大就业需要实施积极的低碳发展就业促进政策,在制定经济低碳化发展战略时统筹考虑 扩大就业;在结构调整中要兼顾侧重并举努力扩大就业容量;在创新激励机制培育新兴行业 带动绿色就业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关键词 经济低碳化;就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D6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号

1002-2104(2010)12-0076-05 doi:10.3969/j.issn.1002-210 4.2010.12.016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较快,作为 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 之策和谐之源。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扩大就业一直是政府最为关心并重点解决的经济 社会问题。在经济低碳化背景下,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就成为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 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应对低碳经济为背景,从宏观角度对经济低碳化对我国中长期就业的 影响进行探讨。

1 经济低碳化对就业影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低碳经济简单地讲就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 [1]。发展低碳经济既有导致部分行业萎缩就业减少的负效应,又有催生新行业带 来就业增加的正效应。当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两种效应的影响是不同的,最终对 就业的影响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对比。

1.1 经济低碳化对就业影响的负效应

经济低碳化对就业影响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部分行业受能源效率改善和落后产能调整的影响 会减少就业。具体来讲,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将“摧毁”一部分技术 水平落后行业的劳动岗位,导致就业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工业作为主要的能源消耗和排放 部门,经济低碳化必然要限制钢铁、火电、水泥、重化工等行业内一些落后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逐步关停并转会带来相应就业岗位的缩减,也会造成一些低技术 含量劳动者的结构性失业。

1.2 经济低碳化对就业影响的正效应

1.2.1 横向拉长产业链增加就业

[KG(*25]经济低碳化可以拉长产业链,伴随着产业链的拉长会催生新的行业,增加就业岗位 , 缓解就业 总量压力[2]。产业链的拉长一方面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 渗透。如,第三产业中相关的服务业加速向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 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渗透,生产业的发展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和岗位的增加 ;另一方面产业链的拉长还表现为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联的产业通过融合提高竞争 力,适应市场新需求新兴产业会产生并兴起,而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会提高就业数量,更重 要的是会提升就业质量。[KG)]

1.2.2 纵向拉伸产业各环节增加就业

[KG(*25]经济低碳化可以纵向拉伸产业各环节增加就业,通过向企业的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 扩张,采 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形成规模经济,而部门的增设和新业务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 上游可以吸纳大量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技术研发、管理策划和咨询服务等扩大就业, 下游可以吸收具有相关经验的城镇失业人员以及农村转移就业人员从事保养、维修拆卸和回 收再利用等服务实现就业。[KG)]

1.2.3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催生就业

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经济、就业、减排三重效益[3]。发展低碳经济将引发劳动力 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导致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区之间重新分配并催生新的就业岗位,这对提升 就业质量,缓解就业总量压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通过积极发展植树造林及碳汇林业 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通过产业转移及排 放权交易不仅可以促进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催生“绿色”就业,还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 接产业转移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

2 经济低碳化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定量研究

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下,经济低碳化只能是实施相对低碳化的经济,也就是说,一方面要 全 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保护和建设, 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特殊作用,来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遵循上述思路,下面分别计量 经济低碳化对三次产业就业的影响。

2.1 第一产业低碳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从第一产业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就业 不可逆转,第一产业吸纳就业的总量仍会逐年下降,农业排斥劳动力的趋势在中长期不会改 变(见图1)。但经济低碳化背景下,由于碳汇的作用,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发展 生态旅游业等林副产业可以带来一部分新增就业岗位。

根据《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2010年和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的目标是分别 达到20%和23%以上。2008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假设“十二五”时期我国森林覆盖 率每年增加0.3%, “十三五”时期每年增加0.25%,据此可以推算出每年新增造林面积。根据每公顷用工量103 .5工日和100工日/人的造林经验数据[1],计算出中长期我国造林可以带动的新增 就业岗位(计算结果见表1)。

2.2 第二产业低碳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工业作为主要的能源消耗和排放部门(见图2),随着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的深化,实施第二 产业的节能减排目标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单位能耗水平;二是关停并 转淘汰落后产能降低总排放[4]。

经济低碳化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影响也就体现在上述两方面作用带来的就业岗位缩减(暂不考 虑催生新兴行业带来的就业增加)。由于目前我国工业行业的平均用能效率与国外先进水平 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中长期还拥有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大量空间[5],假设第二产 业仍维持目前的技术进步提升速度不变,根据1990-2009年历史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可 以得出第二产业的就业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为0.334,表明第二产业能源消耗总量每增长1个百 分点,可以带来第二产业就业总量增长0.334个百分点(详细计量过程略,下同)。以此弹 性系数,由预测的中长期我国第二产业能源消耗变动情况可以测算出低碳发展对第二产业就 业的影响[6]。

[KG(*20]根据我国中长期减排目标,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 由此可 计算出第二产业单位能耗水平的减排目标,再根据对中长期我国GDP总量以及产业结构的测 算数据,可得出如果仍按照目前的节能减排水平,2020年我国第二产业的能耗总量将比20 05年增长1.932倍,由就业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可计算出将带来就业增长0.65倍。如果达到中 长期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第二产业的能耗总量将比2005年增长1.198倍,相应地带来就 业增长0.4倍。2005年我国第二产业就业18 084万人,则可计算出到2020年完成中长 期 减排目标会使总就业岗位相对减少4 521万个,平均每年减少301万个,计算结果见 表1。[KG)]

当然,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看,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高的工业吸纳就业肯定是会逐 年减少(但其内部的就业结构变动可能会存在此消彼长);而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高的建筑 业就业份额则会由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呈现出稳定增加的趋势,并成为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 的增长点。但如果从整个第二产业来看中长期内由于经济低碳化(不考虑新兴行业 )影响其吸纳就业总体是负增长的。

2.3 第三产业低碳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经济低碳化对第三产业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根据近年来第三产业单位能耗的 降低速度,假设“十二五”时期我国第三产业能源强度每年降低0.015,“十三五”时期每 年降低0.01。同样根据对中长期我国GDP总量以及产业结构的测算数据,可以计算出第三产 业的能耗总量。通过对1990-2008年历史数据建立回归方程可以得出第三产业就业增长与其 能源强度降速之间的弹性系数为-0.389,表明第三产业能源强度降速每加速1个百分点,可 以带来第三产业就业增长0.389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23 771万人,可以计算 出 “十二五”时期第三产业低碳化将带来就业岗位每年增加138万个,“十三五”时期可以带 动就业岗位每年增加92万个(计算结果见表1)。

当然,从第三产业内部看,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拉动能力最强的是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 业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属典型的低碳化劳动密 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吸纳能力,是经济低碳化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从三次产业来看,“十二五”时期经济低碳化可以每年带来新增就业岗位135万个,“十三 五”时期可以每年带来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由于无法计量 经济低碳化催生的新兴行业带来的就业岗位增加,因此,我们的计量肯定低估了经济低碳化 对就业的增量效应,但通过上述简单分析,至少可以表明,从整体上看,中长期经济低碳化 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是正向和积极的。

2.4 低碳经济促进就业的国际比较

从国际上看,伴随着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转型,西方发达国家将低碳经济和低碳投 资看成是经济复苏和降低失业率的“救星”,纷纷推出绿色投资计划,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并 确定了就业促进的目标(表2)。

3 经济低碳化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

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的多重目标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但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战略选择,中国的长期发展战 略要树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加快实现战略部署,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保障,实现向低碳 发展和低碳就业的转型[7]。

3.1 制定经济低碳化发展战略,统筹考虑扩大就业

3.1.1 在发展和低碳中寻求最佳结合点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加是我国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发 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要“低碳” 和“发展”两不误,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而不是以 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要把握好发展过程中的“度”,不脱离国情 在经济活动中逐步推进去碳化,在保证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增长和避免大量结构性失业的前 提下,走“中碳经济”再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短期内,做好节能减排,尽可能减少 碳排放;中期力争实现保持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则是在保持经 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绝对排放量的减少。

3.1.2 实施积极的低碳发展就业促进政策

政府应实施积极的低碳发展就业促进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公共投 资规划和大中型投资项目时,应把创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机会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选 择最具创造就业潜力的低碳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投资战略。在选择低碳技术发展路径时, 应适应和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要素禀赋结构,兼顾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 业的发展。在财政税收方面,应实施必要的引导资金、财政补贴、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等政 策对低碳发展予以支持,并逐步将鼓励低碳发展纳入政府公共预算支持范围,建立起稳定的 资金支持渠道,以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并 带动就业的扩大。

3.2 结构调整中兼顾和侧重并举,努力扩大就业容量 3.2.1 产业结构调整要有所兼顾协同发展,避免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

从国际经验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处于同 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相去甚远,因此,低碳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但产业结构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调整产业结构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目前,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调 整结构绝不意味着要过分抑制其发展。此外,低碳行业与高碳行业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低碳 部门离不开某些高碳行业的发展,向低碳转型也要考虑产业的协同发展。因此,我国发展低 碳经济应该将着力点放在产业经济的低碳化上,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也就是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不仅包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包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 升,以达到产业协同发展,避免和减缓造成部分行业的大规模结构性失业。

3.2.2 产业结构调整要有所侧重,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

为了顺利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也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与能源、资本相对密集的第二 产业相比,劳动密集型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体上表现为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特点。针 对中国农业人口多、资源匮乏的基本国情,要积极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不但可以吸 纳更多的城乡就业人口,增加收入和刺激消费,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减 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水平,从而实现就业扩大和低碳化发展的双重目标。对于第一产业,要 注重发展林业及农副产业,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发展碳汇林业、生态林业、花卉 种植和旅游林业等产业促进就业增长。对于第三产业,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就业容量较大,与 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仓储、商贸餐饮、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 劳动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可再生能源及智能建筑等科 技研发、金融创新、信息咨询、生态旅游、环保管理等新兴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的内部结 构也逐步得到优化升级并带动就业。

3.2.3 区域结构上,加快产业转移培育就业增长点

对于已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东部发达地区,要加速其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 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与就业向低碳发展和低碳就业转型。对于中西部欠发达 地 区,要研究建立“排放权账户”为其留出发展的空间,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政策 的扶持力度及其产业承接能力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资 源 补偿机制,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鼓励劳动密集型、物流成本低、产 品时效性弱的产业向这些地区转移,培育中西部就业增长点,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 扩大就业总量。

3.3 创新激励机制,培育新兴行业带动绿色就业

3.3.1 鼓励技术创新,扶持呵护创新行业及其产品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就业的突破口在于技术创新。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 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 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自主创新及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能力。 为此,政府要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 瞄准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并对创新行业及其产品实施呵护政策扶持其 加速产业化。如,在政策扶持方面要积极推动低碳认证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低碳标 志标准,向企业宣传低碳标志的意义,鼓励企业进行认证。同时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 购政策,扶持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及产品,引 领我国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3.3.2 创新低碳发展模式,带动绿色就业

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看到了绿色产业蕴藏的巨大就业潜力,纷纷采取措施创新低碳 发展模式 ,开发绿色项目,刺激绿色消费,带动绿色就业。有研究表明,向清洁和高效的城市公共交 通转型,具有明显的就业放大效应,每创造一个直接的工作岗位,其就业的乘数效应为2. 5 -4.1[8]。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创新低碳发展模式,开展推广低碳社区 、低 碳园区 、低碳建筑、低碳城市建设等低碳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扩大内需和就业,而且还可优 化产业结构和节能减排,促进就业和低碳发展双重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伟光,等.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M].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9:263-289.[Wang Weiguang, et al.Annu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A ctions(2009)[M].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09:263-289.]

[2]刘兰翠,等.温室气体减排政策问题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05,17(10):46-54.[Liu

Lancui, et al.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Reduction Policy Issues:A Survey[J]. M anagement Review,2005,17(10):46-54.]

[3]王灿,傅平,陈吉宁.清洁发展机制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8,48(3):357-361.[Wang Can,Fu Ping,Chen Jining.Contribution of Clean De velopment Mechanism to the Mitig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Journal of

Ts 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8(3):357-361.]

[4]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J].经济研究,2010,45(3):129- 143.[Chen Shiyi.Energysave and EmissionAbate Activity with its Impact on In du strical Winwin Development[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45(3):129-143. ]

[5]王锋,等.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 2010,45(2):1 23 -136.[Wang Feng,et al.Driving Factors for Growth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D u 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45(2):12 3-136.]

[6]蒋洪强,牛坤玉,曹东.污染减排影响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国环 境科学,2009,(12): 1327-1332.[Jiang Hongqiang,Niu Kunyu,Cao Dong.Impact of Pollu tion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on Inputoutput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 nd Empirical analysis[J].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12):1327-1332.]

[7]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 ):1-7.[Zhang Kunmin.China's Role Challenges and Strategy for the Low Carbon Wor ld[J].China Population,Recourse and Environment, 2008,18(3):1-7.]

[8]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87.[Z huang Guiyang.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Path and Potentiality of China Lowcarbo nEconomy.Pacific Journal[J],2005,(11):79-87.]

Impact of Lowcarbon Economy on China’s Mediumlong Term Employment and Suggestions

TAN Yongsheng

(Soci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NDRC, 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necessary strategic choicefor coping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China is currently facing a huge amount o fpressur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anding employment and reducing greenhousegas emissions. Though lowcarbonization might cause negative effects by reducin gemployment in certain industries, it can also help increase employment by boo sting new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ybased econometric analysis, med ium longterm economic lowcarbonization could exert positive and healthy infl uence on the overall 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Considering thestage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 lowcarbonization in our country should onl y be relatively “low” in practice.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longterm strate gies, we should set up the general ideal of lowcarbon economy, speed up the st rate gic deployment,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towards lowcarbon devel opment and lowcarbon employment.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need the positive st ra tegies of expanding employment, making overall plans and taking all factors intoconsideration dur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s, making the best efforts to enlargethecapacity of employment, and providing political support for innovating encoura gement mechanisms, cultivating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increasing green employme nt.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employment;suggestions

上一篇:中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困境与对策 下一篇:常熟市南湖荡生态服务价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