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09 06:18:11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本文在分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造力培养

一、引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理念中第四条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这种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应将教学与现实社会的进程联系起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课堂教学应打破定势,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开发学生的语文创造性理解能力。

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读写能力培养的严重脱节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么重视阅读,忽略了学生运用文字能力的培养;要么重视写作,却想不到没有充分阅读量,学生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落笔生花。

2.以唯一答案否定学生的创造性理解

在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中,有一些题目可以有不同理解,教师往往为了公平起见以唯一答案为准,不觉中伤害了具备独立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知识填鸭,一问一答

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授知识,将一篇完整的文章零零碎碎的分成语法、单词与段落的结构划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往往非常困难,而问答形式又遏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突破,十分依赖教参,只想翻阅正确答案。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1.创造力是人一生的财富

成年以后,人的思维往往被社会所规定的各种标签限制,也就渐渐失去了创造性。其实所谓创造性,就是一个人保持着童心,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喜欢探索,愿意深入了解事物本身。保持童心,不但可以创新出新的事物,其一生也将有更为丰富多彩的体验,更能深刻的理解事物的本质。

2.创造性对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创造性的体验将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乐趣,使语文知识的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求;这样不仅能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创造性的应用使学生对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学生要完成一个问题的探索,所运用的是其所掌握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必然提升学生整体对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真正的创造性是不能培养的

维柯说:“在世界的儿童期,人们按照本性都是崇高的诗人。”叔本华说:“小孩子都是某种程度的天才,天才也是某种程度的小孩子。”梅纽因说:“要成为一个创造性的人,就必须具备儿童看待事物的方法,也就是说没有被习惯、概念、见解和解释所蒙蔽的眼睛。”这些先贤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创造性来自于天然的内心,恰恰是不能被培养的。当我们刻意去培养或者引导或者塑造的时候,就已经与我们的目的背道而驰了。所以,真正的培养,就是放手。

2.放弃主导角色,化身为合作与控场的伙伴

如果要给予学生创造性以空间,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呈现、体验的环境。课堂上将所要传授的知识以活灵活现的方式呈现,使学生接受。举例来讲,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像讲故事一样为学生讲出课文的整体性含义,活色生香地把知识点联系起来,给学生以思考和提问的机会。教师不再是整堂课的主导者,而是类似于电视台主持人,虽控场,但是真正的表演者是学生。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已经较大,教师可以拿出五分钟或者三分钟的时间,让不同的同学扮演课文中人物的某一个场景,加深学生乐趣与对这堂课的印象,从而对这堂课所有的一切体验深刻。教师也不再完全是一个讲授者,而更多的是启发者的角色;更不会一刀切限定最后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想象,得出真正的体验总结。教师不再唯我独尊,学生获得平等交流的机会。

五、总结

最近几年,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而大家也逐渐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从小学就开始。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最为基础的能力之一。言之有物,落笔成文,方可从容表达自我,更是创造性的重要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为学生保持其童心和创造力创造环境与条件,实现真正的创造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唐仁伟.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2]王花彩.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02).

[3]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J].教育研究,1997,(03).

上一篇:反思传统经典文化的缺失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下一篇: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