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在美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上的应用

时间:2022-05-09 05:33:45

目的论在美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上的应用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日渐频繁,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大量美国动画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让两个文化迥异的国度通过电影彼此了解和交流。作为一种直观有效且影响面很广的跨文化交流途径,电影早已成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不同国度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架起了桥梁。但是由于语言障碍的问题,使得电影字幕翻译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本文以相关美国动画电影为例,就目的论在美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 目的论 美国动画电影 字幕翻译

一、目的论的基本概念

对于一部投入到异域环境的电影,绝大多数异域观众不能理解该影片中原声语言的意思,这时字幕翻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这些观众提供翻译文本,让他们理解影片中的对白和情节。

在如何解释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上,目的论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现象存在和发展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原因和根据。关于目的论,主要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相关研究者认为:目的决定行为,任何活动都有目的,翻译也是如此。有人指出:对翻译活动最具影响的因素之一是接收者――目的语中有交流需求和期待了解异域文化的接收人。

二、字幕翻译的基本内容

1.字幕翻译的基本概念

字幕翻译主要指在电影银幕下方出现的外语对话的译文或其他解说文字,通常以一行或两行的形式随着影片原语言的频率出现。由于电影屏幕的尺寸有限,因此,为了避免破坏观众对影片和画面的欣赏,电影字幕文字通常被控制在屏幕最下端一至两行的空间内;由于影片中人物的对话转瞬即逝,字幕翻译放映的时间也受到了制约,以致字幕翻译的语言文字必须洁且准确表达影片原语言的意思。

2.字幕翻译的限制

观赏美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比较常见的三大限制:历史文化限制、时间和空间限制与语言形式限制。

所谓历史文化限制,主要是指人们所处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历史传统对人们的影响最深刻。由于各国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中国观众对部分美国动画电影中所反映出的和思维方式可能会感到陌生,这就使得字幕翻译遇到了一定的障碍。

字幕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这里的“时间”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电影的对话和其对应画面持续时长,二是指观众读完字幕所需时长。一般来说,一帧字幕在屏幕上停留时间是2―7秒,因此,字幕翻译常采用减译或简化法。“空间”主要是指屏幕面积及字幕所占空间大小,要求字幕中字符的数量和大小取决于屏幕大小及台词持续时长,因此必须与之相匹配。

最后一种限制形式是语言。和文学作品翻译的书面化相比较,电影作品通常具有非正式性和通俗性,因此电影字幕翻译采取口语体,这样才能有效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同时有助于观众理解电影,但是部分美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采用的是相对比较正式的书面化语言,这样时常会给人一种文不对题的感觉。

3.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

从专业角度分析,任何一部电影字幕都有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之分。语内字幕是将影片话语转化为同语言文本;语际字幕是将影片中源语转化为目的语,且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主要以保留影视原声为前提。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其实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瞬间性。电影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观众可以慢慢欣赏,因为电影字幕必须同影片画面对白保持同步,才能呈现出良好的观影效果,以致电影字幕几乎稍纵即逝,从而使得观众无法反复琢磨,无法将电影停止或回到之前的情节。这就决定了字幕翻译语言必须做到精炼,而不能使用复杂的结构或隐晦的措辞,这样才能让观众既能理解一闪即过的字幕,又能观看到影片的每一个精彩画面。

二是简洁性。因为电影字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严格限制,因此,电影字幕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仅有两到三秒。并且在字数上也有一定限制,一般为一到两行,字幕翻译应避免运用冗长的字句或过度运用修饰技巧,尽量用少的字数和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与原文相同的信息量。

三是通俗性。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形式,面对的是普通大众,因此整个字幕翻译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影片的基调和作者的意图,并注意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市场反应。为了取得响度良好的市场效果,对美国动画等一系列电影进行字幕翻译的时候应该使用相对通俗化、大众化,和人们日常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语言,这样才能让观众一看就懂,并欣赏和体会到与源语影片相同的效果和感受。

三、目的论在美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上的应用

1.归化法

1831年,目的论提出者施莱尔马赫认为电影字幕翻译时应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尽量采取符合原文的表达方式;另一种是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减少译文的“异国情调”,其实就是基于目的论之上的归化法,它在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

以广受欢迎的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为例,它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影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于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主要讲述的是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电影字幕翻译,无论是在语言层面还是文化层面上,译者都采用归化法进行翻译,从而使字幕与故事背景和电影风格更加协调。

比如这两句字幕翻译:Your magic panda is clearly a fool(你那神奇的熊猫是个不折不扣的笨蛋。).So hardcore,you don’t feel anything(那么铁石心肠,就什么都感觉不到了。).

由以上两句字幕翻译中,可以发现译者多处使用四字词语对原文进行替换,即“不折不扣”和“铁石心肠”,这不仅为译文增添了文学美,而且使字幕更贴近中国文化,在审美和表达层面关照了中国观众的感受。

2.人物化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围绕翻译目的进行。因此,译者应将电影观众的感受置于首位,并适当发挥其主体性,进而让观众在看懂电影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同样以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为例,里面主角名字的翻译则让观众眼前一亮。比如这两句字幕翻译:You’re wrong, Soothsayer(你错了,羊仙姑) ;Tigress,double-jump strike(虎妞,过来双管齐下) 。其中,“Soothsayer”的本意是“预言者”,但是在这里却被译为“羊仙姑”;而“Tigress”则被译为了“虎妞”,这样的字幕翻译不仅指明了人物性别,而且使得译文更具中国文化的特色。除此之外,电影中有类似“神龙大侠”和“盖世五侠”的字幕翻译,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大侠”和“武侠”的称呼是十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江湖英雄的称谓的。

3.意译法

意译法本身需要翻译者对原文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把原文中的意义表达出来,但是这一翻译策略并不注重原文的形式,因此,翻译者可以灵活地对原文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关于意译法的使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中就有十分明显的展现。

例如:在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为“Scarier than the undertaker”。古代女子大都以嫁入一个好人家作为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所以对于花木兰来说,要找一个好人家更显得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花木兰的幸福,还和家族的荣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当花木兰去见媒婆的时候,心里必然是十分紧张的。由于花木兰本身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个女子形象,因此在进行字幕翻译的时候,就会采用中国的成语描写花木兰当时的心理状况,于是整句话就翻译为了“每个人心里都七上八下”。这个成语不仅能让中国观众接受和理解影片的意思,还能增加影片中的喜剧意味,从而很好地表达出影片中的人物情感。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剧的背景下,翻译手段的运用变得极为广泛。尤其是在以目的论为翻译原则的影响下,译者不仅要输出电影中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而且要充分把握电影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等内容,这样才能翻译出更加优秀的电影作品。本文从目的论的应用出发,以美国动画电影为例进行分析,希望让更多人明白,电影字幕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项目名称:翻译目的论下的美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项目编号:20160120

上一篇:古诗词中“风”的意象 下一篇:老子德育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