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弥沙井

时间:2022-05-09 02:57:24

想象不出没有盐的日子,生活将是怎样的索然无味!然而弥沙这个曾经蒸腾过浓浓盐香的小山村,它的盐味却在岁月的流逝中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人们嘴边的记忆和起伏的群山。

历史上,盐曾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战略物资,也是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财富的象征。在云南,因盐井或近盐井而形成的市集、小镇很多,诸如禄丰黑井、云龙诺邓、剑川沙溪……它们在历史上曾经因盐井而有过辉煌的岁月。当然到了现代,交通的便利、社会的发展,盐井衰落了,这些村庄、小镇曾一度沉寂在崇山峻岭中。现在,由于旅游的开发,人们观念的转变,这些与盐有关的村落、小镇、市集又被人们挖掘了出来,走入了世人的视野,恢复了往日的风光,剑川沙溪寺登街就是其中一个。2001年10月11日,剑川沙溪寺登街因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2002年值得关注的100个世界濒危遗址名录而迅速走红,然而历史上沙溪寺登街的繁荣背后却与弥沙井的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方国瑜教授在他的《云南地方史讲义》中说到:“以近盐井而形成的市集,如张泓《滇南新语》载:‘剑川有夜市在禁鼓初动之后,剑处滇之极西,为进藏门户……州之沙溪甸尾皆有市,悄悄长夜,烟冷街■,日落黄昏,百货乃市,村人蚁赴,手燃松节,……’进藏门户,以及人多田少等是形成市集和世业木工的一些条件,惟弥沙井的兴旺和与交往的频繁是形成夜市的主要原因。”

弥沙井位于剑川县弥沙乡的西南部,史志记载:“弥沙”为唐南诏时“傍弥潜井”、“沙追井”两地名之合称。自唐代剑川开展制盐业以来,弥沙就设盐井,称傍弥潜井。元末,弥沙以卤水煎盐,那时就已经设置了管理官吏(盐课司大使)。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后,乔后盐井开发,属弥沙盐井辖,食盐销至邓川、洱源、鹤庆、丽江等地。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乔后井盐务、盐课统属弥沙井盐课司管办。清嘉庆年间,弥沙盐井年产量已达3.27万公斤,同时乔后盐矿进一步扩大生产。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以后,弥沙井归并乔后井,年产量30.4万公斤。弥沙井是当时滇西四大盐井(弥沙井、乔后井、诺邓井、啦鸡井)之一。

上天赐予了弥沙这宝贵的财富,可又把它埋藏在深山峡谷之中。弥沙井位于沙溪西南“V”字型峡谷中,谷底是水流湍急的弥沙河,两岸山高坡陡,虽所产盐味道极佳,但由于地势极其狭窄,不利于食盐的集散贸易。在当时,弥沙井只不过是最简单的原材料加工厂罢了,而热闹、辉煌的交易场则在与它仅一山之隔的沙溪寺登街!当弥沙井的灶户在弥沙河畔辛辛苦苦地完成凿井、汲卤、煮盐等一系列工序后,生产出来的白花花的盐被马帮驮起翻越在弥沙井与寺登街的崇山峻岭间,当系着铜铃的马帮驮着沉重的盐,“哒哒哒”的马蹄声消失在山间小路的尽头后,弥沙井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而驮着盐的马帮在赶马人豪迈的歌声中穿越了马坪关,来到沙溪寺登街时,这里热闹的夜市才刚刚开始!

弥沙产盐,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狭窄,使它与这天生的财富擦肩而过。当沙溪寺登街的夜市正酣的时候,弥沙井早已沉睡在大山中,漫漫长夜只有猫头鹰凄凉的叫声。失去了财富,也就失去了创造地方辉煌的条件。因此,这里没有沙溪寺登街那样弯曲的小巷,平整的石板路,雄伟的建筑,留下的只有那负重的马帮踏出的羊肠小道和低矮的土坯房、贫困的山民。

由于几百年的开采,资源的枯竭,以及砍柴煮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956年弥沙井关闭。加之地理位置不便,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弥沙乡政府驻地从弥沙井搬走,弥沙井唯一的历史光环也随之褪去!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井口也被人封盖后建上了房屋,偶尔还有一些从地下渗出的白色东西,清楚地说明这里就是当年盐井的位置。现在唯一的历史遗迹就是对面山坡上残存的昭应寺了。至于昭应寺始建于何时,目前无法考证。根据《新建昭应寺碑记》镌载:“至万历己未(公元1573年)年梵刹朽蠹,四壁倾颓……”,到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壬戎太簇月竣工,历时四十九年,只见“宝阁森然”于参天柏树与盘枝交错的楸木林间。远观昭应寺,大殿为重檐歇山式,有“■栌节■之华”,飞檐斗拱,斗角勾心,十分壮观。这里留下了“善规矩斧凿者”的剑川木雕技艺“三绝”:“仙窗”、“镂雕四层绣球”、“分凿运气方孔”,亲眼目睹的老人对此赞不绝口,依稀说明当年弥沙井的辉煌。然而昭应寺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被摧毁殆尽,“三绝”中只幸存仙窗和一些磉墩、碑记和参天古木了。现在的昭应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的,虽然面目一新,却远不及原来的景观了。幸而这里古木参天,云蒸霞蔚,有剑川县内最大瀑布下梅岭瀑布,瀑布飞溅,景色怡人,实为现代人寻古探幽的好去处。

相传最初的弥沙井旁边没有人烟,人们居住在上方山腰的平地中。有个妇人的牛经常偷偷跑到盐泉边吃盐水,妇人找牛发现了秘密,弥沙井从此被发现,人们才开始了打井煮盐的生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犹如老牛般劳动,可惜盐井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财富,而牛却分担了他们的劳动。于是他们就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牛身上。每年的春节或农历四月八,至今在弥沙河畔的岩曲、大邑、弥井村仍保留着白语称为“达额勾”(舞春牛)的习俗,这是一种模拟原始农耕的生产祭祀活动,山民们用“舞牛”来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天,冷清的弥沙井老街又热闹了起来。

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晚霞,汹涌澎湃的弥沙河劈开群山的阻挡一路不停地流淌,而弥沙井的盐味早已融入了历史的天空,即将淡出人们的生活记忆。

上一篇:亲情散文四题 下一篇:从3000到450000,尖端演绎暮光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