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时间:2022-05-08 09:03:59

“中国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摘 要: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根据自身的国情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过程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由于经验的不足,我们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出现了曲折。最终导致“”,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

关键词:中国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在1956年前后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创新性的飞跃。没有“中国式”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石;没有对“中国式”探索中失败教训的总结,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没有“中国式”的历史选择,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往开来。

一、对“中国式”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式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在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面对着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局面,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以后的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始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共十六大以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中国式”道路探索中的失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面镜子

恩格斯曾说过:“要获得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1]这句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认识道路上经常见到的现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是出于对自己在道路探索中的错误的反省,特别是“”的惨重教训所引发的反思。

对于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有着特殊贡献的。邓小平说过,“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2]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恢复思想,坚持思想,以至还要发展思想,在这些方面,他都提供了一个基础。要把这些思想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段时间他的一些重要文章,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等,都要写到。这都是我们今天要继续坚持和发展的。”[3]“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4]在这里,既说明了开始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最初探索,也肯定了对于“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贡献,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基础。

在看到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历史性的一个个巨大胜利使得逐渐骄傲起来。“”十年曲折给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运动不仅没有打破原来那种僵化的苏联模式,反而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更加强化了苏联模式的错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否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对晚年错误反思和纠正的开端。“”的失败,特别是“”,充分暴露了方向、路线出现错误的严重性,促使了党的领导层的觉醒,更加重要的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但应该说‘’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5]

三、从“中国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从中国革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信仰开始,中国社会就必然要以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奋斗目标,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而历史从来就不是可以重合的,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了“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是行不通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永放光芒。

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努力结合中国国情的选择,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性的选择。邓小平说过,我们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的确精辟入理。一些人对这句话有一种误解,以为我们当年连社会主义都没有搞清楚就糊里糊涂地错搞了社会主义。应当说,就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远大目标而言,我们的奋斗方向是清晰的,也是正确的,而在另外许多方面却又知之不多,甚至还有误解,用当时的话说叫做“还处在必然王国之中”。对此,我们要做历史的、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具有中国自己的创造,自己的特色。这些,必须充分肯定。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就实践而言,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后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是我们前进的基础,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还很不完备,很不成熟。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思想理论准备严重不足,这就使我们把苏联体制上的的一些东西也照搬过来,甚至认为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这是一种严重的束缚,而且还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产生了严重的误解,误以为社会主义本应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确实没有完全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在充分肯定和继承“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其根本目的,不是要放弃“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是要充分继承和发挥“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奠定的制度优越性,吸收其历史经验,进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9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上一篇:中德跨文化交际中价值取向的对比分析 下一篇:浅谈电视剧《越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