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绚丽的乐山西坝窑瓷茶盏

时间:2022-05-08 08:51:49

色彩绚丽的乐山西坝窑瓷茶盏

种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饮茶”在秦汉时已渐成风尚,西汉词赋家王褒《憧约》中“烹茶尽具,T已盖藏”是迄今最早提到的有关饮茶的史料。至隋唐时期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至今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著述和诗文,被后人恭为“茶圣”的唐代陆羽有《茶经》传世,皮日休也在《茶舍诗》中写道:“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把唐时饮茶的全过程:从焙茶、碾茶、煮茶、拍茶的辛劳与享受全描写了出来。宋王安石在《议茶法》中说:“茶之为民用,等于料盐,不可一日以无。”可见宋时饮茶已非常普及。

饮茶离不了茶具,随着饮茶习惯的普及盛行,茶具也从最初的陶制、金银茶具发展到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等。在其发展创新的过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莫过于宋代的“茶盏”了。宋时“茶盏”的工艺艺术水准之高,产销量之巨大,都达到了时代的顶峰。而成就这一伟大发展创新的是两宋的“斗茶”文化。

所谓“斗茶”,就是比茶、赛茶。初始兴起于民间,据《茶录》记载,“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建安,茶民为评茶的高低而生成。茶农“斗茶”是为了评出好茶便于卖茶叶;商家“斗茶”是为了创个好品牌卖个好价钱;官宦士绅“斗茶”是为了“上贡”博上欢心好升官;百姓与文人雅士及皇家喜“斗茶”则是闲情雅趣。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风靡全国,上至帝王显贵,下至文人学士,庶民百姓莫不好之。

宋代大文豪范仲淹亦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以记其事:“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b,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萁。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把个斗茶过程、原由、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更有名画家刘松年绘《茗园赌市图》记录了宋代市井斗茶的众生像,图中人物当街注水点茶,挑茶担贩,提壶点水,举杯品茗,更有妇人一手拎壶一手携孩童边走边看“斗茶”,把宋时民间好“斗茶”之风酣畅地表达出来。

如此普遍的消费人群,给茶具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时福建建安产黑釉茶盏最为出名,蔡襄(宋)《茶录》说:“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恢,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更有以“教主道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赵佶对建窑盏极力推崇:“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在宋瓷众多的茶盏中,为什么徽宗极力推崇黑釉茶盏,并以釉面纹络为兔毫者为上品呢?除了茶的白色汤汁与黑色茶盏形成色彩强烈对比的效果外,亦或与徽宗信奉推崇道教有关,因为道教,玄学也,玄者黑色也,道家自古至今身着黑袍,对黑色尊崇可见一斑。

宋时建窑所产黑釉茶盏(图1)作为贡品上贡于朝廷,风靡一时。江西吉安所产剪纸贴花、木叶纹黑釉盏(图2)和玳瑁纹、鹧鸪斑纹黑釉盏更为高档,也占有广阔的市场。远隔千里之外,地处西南内地的乐山西坝窑在两宋“斗茶”文化的催生下,也走上了繁荣之路。据现收集到的西坝窑瓷器分类比较,70%左右是茶盏,其中既有适合于中低档消费人群的大路产品,也有胎质细腻坚实、器型精致小巧、釉色莹润锃亮、色彩斑斓的精品,供官宦和富商使用。笔者现把收集到的巧夺天工的西坝窑茶盏推荐给喜好者赏玩。

黑釉铁锈花茶盏(图3),北宋器物,高7厘米,口径11厘米。白胎细密坚实,釉光亮莹润,玉璧底,盏外施釉不及底,在酱黄色的釉面上,从碗心升起一丛由黑色铁锈花构成的火焰状图,碗外壁酱黄色釉面上也流淌着铁锈花构成的图案。

彩色窑变茶盏(图4),北宋器物,高5厘米,口径11厘米,棕红色胎细致密实,釉莹润锃亮,饼足底,釉不及底。器型小巧精致,釉色彩斑斓,黄红色的玳瑁斑上窑变黄绿彩,异常绚丽。

黑釉玳瑁斑盏(图5),南宋器物。高5厘米,口径11厘米。灰黄色胎细致坚实,釉莹润光亮,矮圈足,满釉。薄壁,形小巧精致,黑色釉面上满布黄色玳瑁斑纹。

褐釉蓝白兔毫纹盏(图6),北宋器物,高5.5厘米,口径12厘米。棕红色胎致密坚实,釉莹润光亮,矮圈足,釉不及底。褐色釉面上的白色兔毫纹从碗心向上,像一朵龙爪菊怒放,又像天幕上爆开的一朵丝状礼花。黑釉窑变油滴盏(图7),北宋器物。高6.5厘米,口径12厘米。胎致密坚实,釉莹润光亮,矮圈足,釉不及底。碗内外黑色釉面上洒满点点黄斑,似漆黑天幕上闪烁的流星雨。

黑釉黄斑盏(图8),北宋,高6厘米,口径10.5厘米。矮圈足,釉不及底。酱黑色的釉面上洒满点点黄斑。

黑釉花斑纹盏(图9),北宋器物。高6厘米,口径11厘米。白胎坚实,釉莹润光亮,矮圈足,未满釉,黑色釉面上流淌着蓝、白、黄花斑纹饰。

黑釉花斑纹盏(图10),宋代器物。高6.5厘米,口径10厘米。灰白胎坚实,矮圈足,釉不及底。黑色釉面上盛开着蓝、白、棕色的花斑图案。

酱釉兔毫纹盏(图11),宋代器物。高6.5厘米,口径11.5厘米。棕红色胎紧密,矮圈足,釉不及底,酱黄色的釉面上蓝白色的兔毫纹丝丝向上。

黑釉玳瑁纹盏(图12),南宋器物,高6.5厘米,口径11厘米。薄胎,胎白致密,矮圈足,满釉。黑色的釉面上布有金黄色的玳瑁斑。

紫金釉兔毫纹盏(图13),宋代器物。高7厘米,口径11.5厘米。胎紧密坚实,釉面莹润光亮,矮圈足,釉不及底。紫金色的釉面上隐现丝丝兔毫纹。

蟒皮纹盏(图14),北宋器物。高6厘米,口径11.5厘米。胎坚实紧密,黄色的釉面上龟裂红色的线条,显出特殊的装饰效果。

瓜棱黑釉盏(图15),南宋器物。高5厘米,口径11厘米。胎薄,色白,紧密坚实,釉面油润光亮,矮圈足,满釉。

黑釉花斑盏(图16),北宋器物。高6厘米,口径11厘米白胎致密,矮圈足,釉不及底黑色的釉面上有乳白色的花,纹,异常美丽。

褐釉白斑盏(图17),北宋器物。高6厘米,口径11.5厘米。灰白色胎细密坚实,矮圈足,釉不及底,褐色釉面上洒满乳白色的斑点。

黑釉茶盏(图18),北宋器物。高6厘米,口径11厘米,胎质紧密,矮圈足,釉不及底。漆黑色的釉面闪闪发光。

酱釉兔毫纹盏(图19),宋代物。高6厘米,口径11厘米。胎坚实,矮圈足,釉不及底。酱色釉面上蓝白黄兔毫纹丝丝向上,像一朵怒放的。

酱釉玳瑁纹盏(图20),北宋器物。高6厘米,口径11.5厘米。灰白胎致密,胎薄,矮圈足,釉不及底。酱黄色的釉面上满布米黄色的玳瑁斑。

“西坝窑”的茶盏色彩斑斓,形式多样,有斗笠式、漏斗式、碗式、盅式、荷叶式、瓜棱式。有薄壁、厚壁。盏沿有内敛的有外撇的。盏沿下有无凸棱的,有凸棱的。器形大多精致小巧。而它最叫绝的是窑变釉色彩的变化,“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色彩绚丽,变化无穷。其纹饰图案,在制作时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挥洒,现时观之却给人留下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其纹饰图像色彩变幻比之建窑盏、吉州窑盏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宋代“斗茶”文化的普及,造就了广阔的茶具市场,为各地瓷窑场带来了蓬勃的商机,催生出空前绝后的瓷苑奇葩――西坝窑窑变釉茶盏,让我们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能够欣赏到如此绚丽多彩美轮美奂的器具,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上一篇:宋吉州窑黑釉剔花玉壶春瓶 下一篇:一枝红艳露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