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新课改的困惑与思考

时间:2022-05-08 07:55:21

基于高中新课改的困惑与思考

摘 要:高中新课改推行的进程中,部分教师出现一些困惑,笔者对此做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课改 困惑 思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是一场深刻而系统的变革。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些问题、矛盾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碰撞、激荡,并日益凸显出来,使得高中课堂改革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提出一点自己的浅见,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注意和思考。

困惑一:课改依然好像遥不可及

虽然新课改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十余年了,但看着搞得越来越实在的应试教育,新课改更像是仅仅停留在舆论层面,这就让一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还很遥远,认为新课改目前仅仅是部分发达地区、是一些重点学校的事,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有这种思想的教师并不在少数。也还有一部分教师以为课改只是专家、学者的事,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作为教师我只负责教书,我能把我的书教好就行,什么教材我都一样教,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新课改?那只是一些不在一线教书的“空想家”们闲着没事弄出来的,目前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所谓教学改革还不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要靠分数说话。

思考:教师们特别是广大不发达地区的教师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一方面因为课程改革确实没有给予农村地区以足够的关注,课程、教材都存在较严重的城市化倾向,适合农村的课程资源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农村的师资水平、教师培训等与发达地区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笔者所在的苏北为例,新课改推行几年了,有的学校改的仅仅是教材,教师只有少得可怜的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关注的还是升学率,至于新课改中提及的种种理念,那只是开会时领导讲话稿中使文章出彩的时髦词汇而已,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确确实实是新课改进程中的不利因素。

困惑二:新课改为何让人越来越不知怎么教书了

课程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上,所以课改的最终极也是最重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许多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怎样的?教师心里又没底,新教材培训又往往理论性太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地都推出了一些观摩课、研究课,但据笔者观察,这些课表演的成分太多,例如“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许多教师就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逢课必探究,可以探究的探究,不好探究也要创造机会探究。一时间,所有的公开课、观摩课都成了探究课。为了体现探究,为了推出一堂优质课,学生和教师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做先期准备,上课时就可以看见一些研究小组的精彩汇报,这样的课不能说是作假,但作秀的成分恐怕居多,而且就算是真的,也没有多少可重复性。

思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其实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学习方式,例如讲授法,由于这是一种学生通过教师讲解来掌握现成知识的方式,往往给人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的负面印象,貌似和我们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背道而驰;其实在有些时候,讲授法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使他们对知识的体系、逻辑有所了解。特别是我们教材中有些内容是中学生根本无法探究的,那么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就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如果这时我们不顾客观实际,生搬硬套地进行探究,可能只会适得其反。

真正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模式,无论这种模式有多么先进,多么完备,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就真正的教学而言,不管古今、不论中外,只要有好的教学效果,皆可为我所用,一味地追求时髦,摒弃传统,其实是对新课改的片面的理解。钱理群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了很有意思的几件小事,其中一件是当年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开设《文选》课,刘先生讲课不拘常规,常乘兴随意,讲哪算哪。有一天,他讲了半小时课,突然停下了:“我不上了!请诸位改在下星期三晚上七点半到操场上等我。”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回宿舍一查日历,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有满月,再一联系他上课的内容,同学们才恍然大悟: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看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刘文典教授在几十年前就运用自如了。创设问题情境不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吗?我们现在新课改中提出的种种理念和观点,与这些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并不矛盾,而是和其一脉相承的,我们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随时从传统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

困惑三:面对每班五六十甚至更多的学生,怎样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在笔者所在的苏北的绝大部分地区,小班化教学还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新课改要求现在的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使得部分教师无所适从。依然以课堂探究活动为例:班额大,探究活动就很难开展,如果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很活跃,就会使教师感到课堂上很乱,难以驾驭;而如果不活跃又失去了探究意义。特别是由于班额大,在全班交流环节,各小组轮流发言耗时很长,可能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有的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好把组分的很大,但人多了不便于讨论,很多人会没事可干,这些都会使教师陷入两难的境地。而且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学生始终很活跃,占主导地位,有的学生坐冷板凳,越来越消极,这怎么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呢?

思考:应当承认,尽管新课标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可这并非是要求我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每节课都能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来,这可能是任何人都难以做到的。“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当这种理念真的深入到我们教师内心时,我们在备课、上课,甚至是日常和学生交往时,我们就能自觉地考虑到全体学生,而这些也一定能通过其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课堂中问题的设计,要想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的问题设计就要有层次;比如探究课的分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这节课安排两三个小组发言,下节课安排另外两三个组发言……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内化素质的外在表现,即使面对再多的学生也照样能实现面向全体。但同时,我们也不能无视客观实际,在目前班额较大的情况下,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一方面,这需要我们教师正视现实,认真钻研,积极探究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加快小班化的进程。只有如此,才能更快、更好的推进新课程改革。

困惑四:面对愈来愈难管的学生,我们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改要求我们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在现实教育中,教师不尊重学生,随意呵斥甚至体罚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部分教师一味迎合学生和家长,对学生不敢管不敢问,出现了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对教师拳脚相向的事件也屡有发生。这种形势下教师该何去何从?

思考:笔者以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主要源于对新课改理念中师生关系的不恰当理解。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直十分重视教师威信,强调“师道尊严”;而随着教育民主化的推进,师生平等观念的提出,又有部分人把师生平等的内涵不断扩大和曲解,诸如“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语不断诉诸刊首报端。这些说法也许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可否认有矫枉过正的嫌疑。教师和学生的的确确应该平等,但笔者以为这种“平等”更多的适用于人格领域,即在人格关系上,师生之间是绝对平等的。教师和学生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既不能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也不能是学生成为教师的“上帝”。作为教师如果能做到真正从内心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一个和自己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就不会出现辱骂、殴打学生的行为;反过来,作为学生如果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能从内心里尊重感激教师,又怎么会有对教师拳脚相向的事情发生呢?但如果从社会角色意义上来看,师生又确实是不一样的,在现阶段依然是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是和学生在人格平等的一个人以外,同时其又是社会意义上的班级的管理者、课堂纪律的维护者,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师生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体现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管理,尊重教师(在维持纪律方面)的权威,如果把基于人格的“师生平等”简单应用在日常师生交往的方方面面,强调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师生都是平等的观念,显然就片面的。

当然,从课程改革开始提出到现在,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胜枚举,许多学者、专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广大中小学教师也在这些讨论、碰撞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已经从感性的认识逐步进入到实践操作层面,可是由于强大的惯性支配以及部分教师们理解上的偏差,这场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会使这场改革更快、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作者单位: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上一篇:新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途径 下一篇:构建和谐 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