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年轻的维多利亚》中的阿尔伯特

时间:2022-05-08 07:49:41

[摘要]影片《年轻的维多利亚》展现了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之间曲折的情感历程,再现了真爱永恒的真谛。由于他们在社会上的特殊身份,个人的情感及婚姻也因此呈现出复杂的社会性,甚至对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双性同体”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西方文学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本文以“双性同体”为理论基础,阐释影片中阿尔伯特亲王近乎完美的、融“男性力量”与“女性力量”于一身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伍尔夫;双性同体;人格魅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0C1073)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与和谐社会研究阶段性成果。

2009年,由让・马克・瓦雷导演,艾米丽・勃朗特主演的影片《年轻的维多利亚》,演绎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之间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维多利亚自幼丧父,母亲以爱之名,欣然接受来自爱尔兰男爵的控制,尽管身为公主,但是她却被生身母亲及其情人蓄意隔离,她没有知心朋友,终日陪伴在她左右的就是一只乖巧可爱的狮子狗。在影片序幕中呈现出少女时代的维多利亚的内心独白:即使它在别人眼中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Palace),在她看来却是一座缺少温情、冰冷的皇室监狱(Prison)。不幸的公主,处在一个利益纷争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获得最大的利益而处心积虑地谋划着,她显然是各个党派间明争暗斗的工具,甚至是她母亲及其情人(爱尔兰男爵)和比利时国王(维多利亚舅舅)手中的一枚棋子。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西方文学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她在1929年出版的重要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重要的“双性同体”(Androgyny)文学创作理论。伍尔夫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个是男性的力量,一个是女性的力量,女性往往外柔内刚,男性往往内柔外刚,没有纯粹的男人和女人,“双性同体”才是理想的人格形象。“双性同体”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男女二元对立观念的解构”①,这对后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为理论基础,阐释影片中阿尔伯特亲王近乎完美的、融“男性力量”与“女性力量”于一身的人格魅力。

一、阿尔伯特“男性力量”的展现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童年的不幸遭遇孕育了维多利亚公主倔强的性格,面对贪婪的爱尔兰男爵的威逼利诱(爱尔兰男爵一次又一次,甚至以武力相威,逼迫她放弃王位继承权,逼迫她在摄政公文上签字,逼迫她放弃国王赠予她的数量可观的财产,逼迫她为他加官晋爵),面对生身母亲的冷眼旁观,尽管她孤独无助,但是她丝毫没有退缩。一切她都可以放弃,唯独不能放弃王位继承权。面对强权与冷漠,孤独而倔强的公主,勇敢地昂起头,坚定地说:“不!”但她反抗的声音在偌大的宫殿里竟然显得如此微弱。直到阿尔伯特亲王的出现,维多利亚昏暗的生命中才有了一抹亮色。

(一)果敢刚毅

阿尔伯特身材高大、肩宽背阔、面容俊朗,眉宇之间透出真诚与睿智,清澈的双眸蕴含着无限深情。初次见面,聪明伶俐的维多利亚公主与机智勇敢的阿尔伯特亲王在众目睽睽的注视下,白天他们一起漫步于绿草茵茵的皇家园林,晚间在昏暗的烛光下一同下棋。维多利亚环顾四周后轻声地对阿尔伯特讲:“我深刻地感觉到,我就是他们手中的一枚棋子,他们(母亲、爱尔兰男爵、比利时国王、政客们甚至侍女们)中的每个人都想尽力抓住我。我想找人(丈夫)为我玩这个游戏。”阿尔伯特却对维多利亚讲:“摸清所有规则,直到你比他们更强。请告诉我现在他(们)在棋盘上处于哪个位置,我想同你一齐玩这个游戏。”说罢,机智勇敢的阿尔伯特亲王随手用力地击倒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显而易见,他们二人提到的“这个游戏”是一语双关的隐语,表面上是讲下棋的游戏,实质是指如何对付那些蠢蠢欲动的阴谋家们,这些阴险而又狡诈的人因国王的衰老、维多利亚公主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正虎视眈眈。他们如同秃鹰一般,徘徊在行将逝去的国王和即将即位的维多利亚公主周围。曾经一度令维多利亚公主感到困惑不解的难题,就这样在阿尔伯特营造的轻松幽默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阿尔伯特的出现,让困惑的维多利亚公主看到了一线希望。

(二)用生命诠释真爱

即位三年,在阴险狡诈的政客墨尔本首相的误导下,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陷入危机,民怨沸腾,女王被纷至沓来的危机事件搞得焦头烂额,甚至身处皇宫的女王险遭刺客暗杀。女王深感自己不能胜任,孤独与寂寞终于令她低下了高傲的头,她向阿尔伯特求助,阿尔伯特第一时间疾驰而来。“我了解你内心的孤独,千万别放弃真实的自己。” 阿尔伯特用他善良、真挚的情感温暖着惊魂未定的女王,至此有情人才终成眷属。阴谋家多年来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了,比利时国王,勃然大怒地怒吼:“这场联姻我策划了整整20年!20年的谋划,竟然也抵不过他们一瞬间目光交汇的心理变化!”可见,在阿尔伯特陷入情网的一瞬间,他们就已经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

甜蜜而短暂的蜜月假期结束后,依照英国法律,女王依旧需要独自面对政务难题,阿尔伯特空有一腔热血,却爱莫能助。不久,性格暴躁的女王误解阿尔伯特,认为阿尔伯特的改革措施另有目的,因此对他大发雷霆:“任何人都别想窃取我头上的皇冠,你是我的丈夫,我是你的女王。”第二天,女王乘坐敞篷马车出行,阿尔伯特一如既往陪伴同行,不幸路上遇到有突袭女王,阿尔伯特果断地用生命保卫她免受伤害。“你是女王,是我惟一深爱的妻子,是不可取代的。我是你的丈夫,是可以被他人取代的,因此我要用我的生命来保护你,直到我生命的最后。”这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答案,就是他苏醒后对女王妻子讲的第一句话,果敢刚毅的阿尔伯特用他的生命诠释他对她的爱恋。

二、阿尔伯特“女性力量”的展现

(一)情感细腻

比利时国王出身卑微,为了能够赢得英国的援助,不惜将自己的侄子阿尔伯特作为筹码和诱饵,精心策划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婚礼。初次见面,这个政治阴谋被聪慧的维多利亚识破,性格倔强的女王也因此关闭了自己的心门,将温柔多情的王子阿尔伯特拒之千里之外。然而,感情真挚的王子已经被丘比特之箭深深射中,进退维谷中的阿尔伯特却对她念念不忘,返回德国后,他努力学习维多利亚喜欢跳的华尔兹舞蹈,并有意识地增加讲英语的机会,在给维多利亚的信中书写对她无尽的思念。他朝思暮想,热切地期待着梦中情人的来信,甚至幻想着将她紧紧地拥抱在怀中,但尴尬的社会身份,令一直渴望着遥遥无期的梦想的、痴情的王子备受折磨。

再次相见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加冕礼上,维多利亚公主内心惶恐不安,耳畔回响着政治阴谋家们强烈反对的声音:“太年轻!完全没有经验!就像个走向悬崖的瓷娃娃!”这时她在人群中看见了阿尔伯特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神,二人目光交汇,维多利亚耳畔立刻回响着阿尔伯特温柔有力的话语:“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你。实际上,你是比你所表现出来的样子更坚强的人。”阿尔伯特卷曲的金色卷发,含情脉脉的双眸,温柔敦厚的性情,他是维多利亚获得正能量的源泉。电影是以维多利亚女王为中心,但是最后却为观众留下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痴情的王子形象。

(二)为爱默默付出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为之默默付出、甘于奉献的女人。也有人戏谑地讲: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一定有一群男人。维多利亚女王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有男性首相的提议,有来自枢密院的一群男性的支持,当然,影响最大的是来自才华横溢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支持与帮助,从加冕前阿尔伯特循循善诱且极具鼓励性的言语,到结婚后阿尔伯特锐意改革、励精图治,令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飞速发展,空前繁荣。同时在英国工业革命巨大成就的推动下,英国从一个小小的岛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面积和人口庞大的世界帝国。为了庆祝、炫耀工业巨人举世瞩目的傲人业绩,阿尔伯特首创了世界博览会,1851年5月1日至10月15日,有600万人前来参观,阿尔伯特导演的“英国印象”,立刻令全世界瞠目结舌。1851年之后的英国遂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从非洲赞比西河中游的“维多利亚瀑布”,到中国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无不渗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痕迹。为了女王永垂不朽的英名,他默默无闻地奉献了一生。

三、结语

《年轻的维多利亚》是一个描述英国皇室的爱情小品,影片中没有恢弘的历史叙事,没有渗透神秘的、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室生活。取而代之,以1836年维多利亚登基前一年至1840年与阿尔伯特结婚的生活为主线,从不同角度呈现出阿尔伯特亲王浪漫多情却又果敢刚毅的性格,将阿尔伯特刻画成有血有肉、感情真挚、真实的恋爱中的情人。因此,原本是被阴谋家们操控数十年的政治婚姻却因为他对维多利亚的一见钟情而彻底改写。维多利亚登基前,他写给她的每一封信件的语调都是循循善诱且极具鼓励性。他对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这驱散了维多利亚内心深处郁积多年的惶恐不安。维多利亚登基后,他对她一如既往地信任与爱慕,这份默默地蕴藏于心底的、绵绵的思慕之情,在维多利亚遇到艰难险阻时,即刻化为无穷的力量,他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地守护在她的身旁,阿尔伯特用生命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不仅打动了历史上那位性格倔强的、高傲的女王,更深深打动了今天徘徊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真爱的人们。其实,出身卑微的阿尔伯特最终能够赢得女王芳心、赢得幸福婚姻、赢得王夫地位,不是用花言巧语的哄骗、不是矫揉造作、不是巧取豪夺,而是源于他本人融“男性力量”与“女性力量”于一身的人格魅力。

注释:

① 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参考文献]

[1] Jeanne Schulkind ed.,Virginia Woolf: Moments of Being (Unpublished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M].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6.

[2] Sir Mark Jones.British Crystal Palace Expo 1851 and V&A Museum[J].Idea & Design,May 2010.

[3]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田翔,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

[4] [英]昆汀・贝尔.伍尔夫传[M].萧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 金海民.“欧洲老祖母”――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谱系[N].学习时报,2011-05-16.

[6] 刘钝.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与科学[N].南方周末,2012-08-09.

[7] 秦咏.《年轻的维多利亚》皇家爱情小品[J].MOVIE,2009(09).

[8] 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王国真.维多利亚时代的婚恋观解读[J].短篇小说,2012(15).

[10] 王龙.比较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的才识[J].决策探索,2010(02).

[作者简介] 刘秋菊(1977―),女,吉林梅河口人,硕士,怀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西方女性主义。崔婷婷(1980―),女,吉林通化人,硕士,2011~2012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浅谈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下一篇:由《虎胆龙威5》看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