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交流真的艺术

时间:2022-05-08 09:06:53

活的交流真的艺术

摘要:交流是表演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手段,活的交流能够使表演变得更加生动、有机,更具独特的韵味与魅力。演员在表演创作中要做到真实有机的交流,必须弄清楚剧本的规定情境,并且真正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真思考以及真判断。在表演创作中,只有演员做到了活的交流,舞台上才会出现“活”的人物,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

关键词:交流;表演创作;规定情境;真实

交流是表演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手段,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与语言。在创作中,交流使表演变得更加生动、有机,更具独特的韵味与魅力。美国戏剧家薇奥拉.斯波琳曾指出:“戏剧的技巧就是交流的技巧”。可见,交流在表演创作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所谓交流,就是指演员在规定情境的制约下,在行动之中与行动的对象(包括自身在内)在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上的相互给予、相互交换、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简单地说,就是演员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来表达思想感情,从而影响对方,同时也接受对方的影响。从形式上看,交流可以分为:自我交流、与想象的对象交流、与同台表演者交流以及在影视表演中的无对象交流等。而在表演创作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就是与同台表演者进行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在演员之间相互的行动中进行的,是一种活的心灵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演员永远是以自己活的心灵载负着人物的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来进行着传递与接受的。本文以笔者在话剧《问剑》中饰演程天旺为例,就表演创作中的交流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规定情境是交流的基础

演员在进行表演创作时,首先要弄清楚剧本的规定情境。演员只有深入分析和挖掘剧本的规定情境,才可能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事件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做到了如指掌,能真正体验角色的真情实感,准确地认识交流的对象、把握交流的分寸。

如:《问剑》第三场,程天旺在剧场与市文化局和话剧团的领导及演员谈判如何拆迁市话剧团的这段戏里。在话剧团团长苗艺诚恳请市文化局副局长杨新才保全这座城市的话剧艺术之后,程天旺有一段独白。这段独白看似是说给苗艺诚听的,其实这里边的很多意思都是直指在场的所有人的心。通过对剧本的深入分析,不难看出程天旺虽然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但是他却和一般的商人不一样,他有点文化修养,也略微懂一点艺术。他城府很深,很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在遇到困难时他能屈能伸,善于用“曲线救国”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永远有着一张善变的脸,一颗贪得无厌的心,他是一个典型的道貌岸然的商人。

在这段独白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从小看您的戏长大的,对这个剧场也是充满着感情的。”在这句台词的处理中,我将重音落在了“也是”上,因为此刻的程天旺明摆着是要拉拢苗艺诚以及剧团所有人的心,他要向所有人表示自己和大家是一样的,对这个剧场也是充满着很深的感情,只是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不得已才来拆这个剧场。基于对剧本规定情境的深入挖掘,使我在创作时抓住了程天旺此刻的伪善。从而也使得之后剧团所有人对他更加反感,导致程天旺郁闷至极,最终说出“现实点吧!艺术是很重要,但艺术不能当饭吃。”的话来,用这样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来劝慰大家与其一样,共同追求眼前的利益。

在这段戏的表演中,演员只有将规定情境吃透,准确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将交流做到真实、有机并且生动。可见,规定情境是表演创作中交流的基础。

二、真听、真看是交流的前提

从学习表演的第一天开始,表演老师就会要求学生做到“真实”,“真实”将伴随着演员创作的一生。丢掉真实的表演,没有观众会认可,同样也没有观众会信服。在表演中要做到真听与真看,看似很简单,实际却不太容易。尤其是在戏剧表演创作中,演员在反复排练之后对之前组织的人物行动留有深刻地印象,经常会在之后的演出中下意识地直接做出动作。这些问题的出现,一切都源于演员没有在表演创作中做到真听与真看。表演中的听与看和生活中的听与看应该是一样的,演员在表演时要真正听出对方所说的话的意思,要把“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都弄明白。同样,演员也需要看到对方的心里去,要看清楚对方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意思?表演中只有做到真听、真看,演员才能有真实的反应,促使自己说出要说的话,做出要做的动作,并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使人物“活”起来。

如:《问剑》第三场,程天旺在说前文提到的那段独白的过程中,并没有别人插话,为什么他会由一开始诚恳、热情的劝慰与拉拢,转变到最后别无选择地说出“现实点吧!艺术是很重要,但艺术不能当饭吃。”这样的话来呢?这是因为他在说话的时候,一直在看对方的态度,对方的表情与动作已经告诉了他,没有人会相信他之前所说的那些话,甚至大家已经对他视而不见了,所以他被逼只能抛出这样一句话来,用最露骨的方式来做出最后的“抗争”。起初我在创作的过程中,也犯过常识性的错误,不怎么去看周围的一切,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演得没意思。后来经过导演的提示,发现了问题所在。当我在表演时真正把目光注视到在场的每一个人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从他们身上我找到了很多说下一句台词的欲望和动机,之后的每一次表演我都得到了新鲜的刺激,同时我也更加真挚地体会到了角色的内心情感。

假如我们在表演创作中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每次都做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动作,那样我们的表演就失去了即兴的感受与反应,没有了心灵之间真实的碰撞,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只是一个虚假的外壳,无法揭示出人物活生生的心灵。所以说,真听、真看是我们表演创作交流的前提,演员只有做到真听、真看,才能真实交流,真正迈向演“活”人的第一步。

三、真感受、真思考(判断)是交流的内核

表演创作中的任何行动都应该是从感受开始的,演员在真听、真看的基础上,通过真感受建立真思考,然后做出判断,进行行动。当演员将全身心都投入到与对手的交流之中,进行真听、真看时,必定会出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丰富的思考和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当然,这里面还有个瞬间的过程,那就是与思考同时存在的判断。舞台上的“判断”虽然是一瞬间的感觉,演员也必须真实地、即兴地去进行这个环节,脱离了思考和判断做出的决定是虚假的,这样的表演就等于脱离了真实。可见,“感觉――思考(判断)――产生新的行动”,是构成交流的整个过程,真感受、真思考(判断)对演员交流的产生起着内在的推动作用。

如:《问剑》第五场,程天旺与李楠商议如何达到拆迁目的的那段戏里,有这样一句对话:

李 楠:不是出钱的问题,你要把苗艺诚的《问剑》给我搅黄了。

程天旺:搅黄了?怎么搅?

这句对话对剧情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搅黄《问剑》,秦小雨就不会自杀,全剧的矛盾冲突也就无从体现。此处是秦小雨自杀的端倪,演员必须要在这一句对话中,将剧作家埋下的伏笔真实、准确地传递给观众。在排练的初期,我很难达到将此处的意思诠释清楚。究其原因,起初我没有真听李楠说这句话的意思,也没有看到李楠说这句话时的表情和态度;之后虽然我认真听了李楠说出这句话,也仔细看了李楠此时的表情和态度,但是我没有真正地去感受和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就产生行动直奔结果地说出了下一句话。经过导演的反复提示,我找到了真谛:“交流不是浮于表面的一个过程,而是要用心去活生生体验的一个过程”。当李楠说出:“搅黄了”,程天旺在听到这句话时,内心首先应该是有感受的,他不敢相信李楠会让他去做这样一件可怕的事情,带有质疑的回答:“搅黄了?”然后,他进行思考和判断觉得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达到搅黄《问剑》的目的的,这件事情似乎根本行不通,于是反问李楠:“怎么搅?”。有了真感受和真思考(判断),显然人物也就“活”了起来。

演员掌握交流,最主要就是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真思考(判断),演员要从对方的态度反应中接受刺激,感受对方的思想感情,在“活”的交流中进行表演创作。演员尤其要重视交流过程中的真感受、真思考,要让真听、真看真正地走进内心,否则演员在舞台上所有的听与看都成了流于表面的形式,交流也无法真正实现。

综上所述,舞台上所有的交流都应当是真实有机的,真实永远是交流的基础。演员应当把交流与适应当做一种此时、此地的即兴创作,将活生生的内心变化与外部动作准确地、细腻地展现给同台表演者及观众。演员只有具备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信念感,并且不断地提高和加强自身形体与语言表现力,才能在交流与适应的过程中将人物心灵的交流刻画得更加细致、微妙、深刻。 表演创作中,只有活的交流,才会有“活”的人物,才能让观众信服、产生共鸣,并且得到精神享受;同理,只有演员做到了活的交流,这样的表演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林洪桐.表演学习手册――九重城与三字经[M].中国电影

出版社,2006

[3]张辉.问剑[M].北京电影学院内部资料,2011

上一篇:浅谈戏曲舞台表演的真与假 下一篇:浅议戏曲演唱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