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B理论的旅客乘机安全行为研究

时间:2022-05-08 05:35:26

基于TPB理论的旅客乘机安全行为研究

摘 要:本文以关注旅客行为为中心的民航安全问题,通过对旅客不安全行为的细分,应用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理论, 调研旅客对乘机安全问题的认知,探讨旅客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因素对安全行为实施的影响,确认民航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客舱安全教育计划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概述;安全行为;客舱安全教育

1 客舱安全重要性

目前, 随着民航运输业快速发展,航空运输以其便捷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旅客。然而航空安全一直是困扰着人们选择出行方式的一大难题。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飞机已是高新科技的代表作,自身的安全系数不断提高,而人为因素造成的航空事故比例大大增加。据专家估计,在现代航空事故原因中,80~90%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为不安全行为因素可分为:民航工作人员与旅客两个方面的隐患。只有良好地履行各自义务才能消除人为隐患,更好地确保民航旅程的安全性。

旅客本身的行为造成了严重安全隐患时有发生,2010年澳门航空NX121次航班,从杭州飞往澳门, 旅客因好奇,拉动了座位旁机舱应急逃生安全门的阀门,造成该飞机被迫停飞。2013年,某旅客偷拿机上救生衣,造成机上安全隐患。旅客偷运如刀、打火机违禁物品等上机,擅自随意调换座位,随意触碰机上红色安全警示,随身携带超重超大物品,在飞机起飞、降落过程中使用手机,在飞机尚未安全停稳时解开安全带等行为都可能造成严重的民航安全事故。如果飞行前旅客了解民航乘机安全常识,遵守民航乘机规范,仔细聆听机组的飞行安全演示,认真阅读安全信息卡,熟悉紧急出口的方向、位置,了解疏散程序,可以提高旅客安全意识,克服飞行恐惧和恐慌,有效提高旅客安全救生技能,为安全飞行提供保障。

2 计划行为理论概述

计划行为理论 (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行为领域的研究, 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预测力和解释力。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的产生直接取决于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表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 决定了一个人愿意付出多少努力、消费多少精力去执行某种行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 而行为意向又反作用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旅客乘机时安全行为意向, 直接决定了旅客出行中安全行为的实施,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 包括: 旅客对安全的认识及对民航规章制度的认知 (行为态度)、社会对安全保障的看法(主观规范);对自身安全行为控制程度的判断( 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因素与旅客安全意向正相关, 当旅客对安全行为认知越积极、社会对安全保障问题越肯定、旅客越趋向于判断自己可以控制安全行为的发生, 那么旅客安全行为意向就越强烈。具体而言, 态度由行为利益所决定, 某一种行为给旅客带来的更多安全保障和利益, 采取该行为的态度就越强烈;对安全观念评价越积极,就越偏向于促进旅客安全行为的实施;对旅客行为可控程度的判断由旅客的信心所决定, 越肯定自己能够实现安全行为, 就越感觉对安全行为具有控制权, 并实施的可能性越大。

3 基于tpb理论旅客行为分析

3.1 旅客对客舱安全相关知识不足

现有的客舱安全教育在地域、空间上的局限性,而导致旅客对客舱安全知识的了解有限。据调研,救生衣放置位置、使用方法等安全常识的获知度最高,但是救生衣的正确充气时机、紧急逃生出口旁座位的旅客限制最不了解。

目前,紧急逃生出口旁座位的安全须知,航空公司仅针对坐紧急逃生出口旁的旅客有提示与说明,甚至有部分航空公司对这部分旅客的安全说明也未能及时落实。因此,一般旅客不知道紧急逃生出口处旅客的职责与限制。即便是该座位上的旅客往往不能真正了解其职责,可能仅因座椅较其他位置更宽敞而选择了紧急出口座位。这些认知上的不足导致客舱事故发生时,旅客无法正确实施安全行为。

3.2 民众对客舱安全保障表示认同

在对一般民众的调研中发现,许多民众明确表示维护客舱安全是旅客的重要职责,会配合客舱安全的有关政策,也认为在搭机时认真聆听乘务员的示范说明、仔细阅读安全须知卡的内容是必要的行为,但是不会主动收集飞行安全相关咨询及法规。民众对客舱安全保障表示认同,但是涉及到自身利益与之矛盾时甚少有人会严格遵守。对手提行李的限制、通讯设备的使用,固定航班座位等航空公司规定,民众的重视程度明显偏低。

其实客舱安全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搭机时何宜的穿着打扮、行李体积重量及危险物品等相关规定,特别是强调旅客搭机时对安全须知了解的重要性,如:旅客登机后应观察座位附近的逃生门位置及方向,细读安全提示卡的内容,了解紧急逃生程序及安全防撞姿势,全程系紧安全带,尤其是在起飞及降落阶段。一般民众对这些内容普遍被低估其重要性,对这些规定的认同感偏低。

3.3 旅客行为控制有欠约束

调查表明有54%旅客完全未观看航空公司的客舱安全示范其原因是以前看过,有70%的旅客认为客舱安全示范内容是常识并不需要观看。68%的旅客反映未阅读安全提示卡,44%的旅客反映他们未观看安全示范也并未阅读安全须知卡的内容。原因可能是航空公司并不会特别强调旅客的安全行为对保障客舱安全重要影响,而客舱乘务员的形象也总是被训练成提供舒心服务的工作人员。因为安全示范的时间有限,许多注意事项的关键原因并未能详加说明,所以多数旅客容易忽略乘务员的安全示范及阅读安全须知卡的重要性。另外,旅客容易被其他事情所分心,如:阅读报纸杂志、听音乐、照顾同伴等,导致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时,因为咨询有限的情况下易造成恐慌,而旅客无法适时地反应出正确的行为。

4 提升客舱安全教育方法

国内的客舱安全教育与其他交通、火灾及公共场所等安全教育相比较而言,并非普及教育。即使是常旅客,对客舱安全相关知识的了解也相当有限。主要的原因是,尚未有一定的渠道,对大众提供系统的客舱安全教育,因此民众缺乏接收乘机相关的安全教育的机会。一般被动的民众只有在进入机场与在搭乘飞机的当下,才能接收到专业的客舱安全信息与教育的机会。

4.1 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力度

客舱安全教育的不被重视,导致旅客容易忽略乘务员的安全示范与阅读安全须知卡的重要性。再加上旅客没有机会实际操作相关设备,特别是位于紧张逃生出口旁旅客,导致不清楚正确使用相关紧急设备的程序及注意事项。另外缺乏自我警觉的安全意识与态度,或是对生还机率不正确的认知,以致降低自身的生还机率。倘若能借媒体、专业机构、民航院校执行客舱安全教育,就更有机会为旅客建立正确的安全知识与安全态度,养成安全习惯。

4.2 设置专门的安全宣传渠道

国内机场开展民航安全教育体验活动,成为推动相关航空教育方式。建议有条件的国内机场规划为设置客舱安全教育的相关设备空间,而不仅仅是简单橱窗及墙面文化设计。民航专业院校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开放部分实训场地,供一般民众或学生参访,设计安全事件情节以供体验,可以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接收更详细、完整的客舱安全信息,并有机会实际操作安全设备,例如:救生衣、氧气面罩等。

4.3 航空公司设计合理科学的服务流程

航空公司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旅客是消费者也是接受者。特别是航空公司与旅客易混淆彼此的任务,而成效不高。应主动采取互动方式,鼓励旅客参与实际安全教育中,提高教育成效。

尽量不要让旅客在做飞行前安全示范时分心,提高旅客对安全教育的注意与专心。客舱安全教育的并不像其他领域的教育是被安排在一个单纯、无干扰的空间,不论是机场或者在客舱上,环境中充斥着许多干扰因素容易造成旅客分心,所以空乘人员不要在飞行安全示范时发送报纸,并尽可能与旅客眼神互动。有效提醒旅客主动阅读安全提示卡,特别是位于紧急逃生出口座位旁旅客另有其特别的提示卡,旅客若不主动阅读很难达到宣传与教育的成效。

5 总结

如果飞行前旅客了解民航乘机安全常识,遵守民航乘机规范,提升旅客安全意识,克服飞行恐惧和恐慌,有效提高旅客安全救生技能,为安全飞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璐.客舱部安全隐患消除之我见[J].空运商务,2009,245(10):8-10.

[2]文兴忠.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8-03-05.

[3]杨燕,孙剑,李克平.行人违章过街行为心理成因分析及预测[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04.

[4]戴丽芳,刘春济.福州居民赴国内大都市旅游的行为意向研

究――TPB理论的应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3):117-

121.

作者简介:

宋静波(1983-),女,浙江宁波人,讲师。

上一篇:针织亲子装的产品设计与制作工艺研究 下一篇: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