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及矫正

时间:2022-05-08 03:44:1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及矫正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忽视学生自主性等不少误区,本文试对这些误区及其矫正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误区;矫正【中图分类号】G623.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目前仍存在忽视学生自主性、抑制学生思维发散和不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等问题,于此,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这些误区加以矫正的一点浅见。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忽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很多次听课、研讨的过程中,我都发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满足教学进度,实现所谓的教学效果,不少老师在分析课文时,总是按照教学参考资料的说明,生硬的把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灌输给学生,然后就是机械的分段分层,再要求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主题思想。这样的教学看似完美无缺,实际上却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这种教学模式,教出的只能是"会听话的"学生,而不可能是"会思考的"学生,这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必须要加以矫正。(二)在阅读教学中抑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言文字具有多义性,文学作品更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逻辑习惯作出不同的解读,这恰好是阅读的最大魅力所在。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往往认为孩子太小,没有独立的分析能力,因此就硬把学生对课文的解读统一到所谓的"标准答案"上来,不允许学生作出不同的解读,否则就是"理解错误"。可想而知,这样的阅读非但不能真正理解文章本身,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形成了负面的影响。不少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期受到毒害,完全丧失了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不敢去想,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久而久之,甚至造成了人格上的障碍。 (三)在阅读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句话更体现的淋漓尽致。孩子对学习的功利性不能做出太多理解,兴趣也就成为其学习的唯一内在动力。我们会发现,孩子如果对某方面的阅读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对阅读的内容记忆深刻,轻松地就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反之,孩子对于索然无味的阅读内容,则会产生厌倦的情绪,产生学习上的障碍。因此,引导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至关重要,甚至可以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败。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能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多地把阅读教学当做例行公事,没有做好前期的铺垫、引导,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候阅读就成了孩子的负担,而不是快乐,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事倍而功半。二、 更新理念,矫正误区,重塑阅读教学(一)贯彻新课标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理念是:"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切实贯彻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作为语文阅读教学这场大戏的主角。相应的,教师的角色则处于从属的地位,是引导和辅助学生的配角。而教材和相关的教辅资料自然只是一个道具,要为学生和老师所用,而不应当成为束缚学生和老师的枷锁。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正确认识阅读的本质和意义,而不是只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做题而阅读。老师应该告诉学生,阅读的本质和目的是掌握知识,接受文化熏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对待阅读活动。如学生在学习《借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着重要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其他人,包括学生自己的内心判断,在对比基础上去思索和评判的行为,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油然而生敬意,从内心深处受到震动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做好适当的引导,完全就能事半功倍,做到"授之于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于鱼"。(二)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阅读一篇全新的文章,学生自然会存在诸多质疑,这些质疑可能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我探究,学生会很快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小孩子独特的眼光审视教材,联系生活,发现很多教师可能遗漏的"小儿科问题",而这些问题,也许恰好是小孩子认为最重要、最感兴趣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在遇到问题时,应当先组织学生讨论,分小组发言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炼、总结学生发言,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引导,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准确、全面和深刻。这样,对于同样一个问题,虽然最后得到的答案并无太大不同,但由于学生一直参与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他们对于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不但"知其然",也能够"知其所以然"。而这,恰好是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最欠缺的地方。(三)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正如上文所述,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自主探究、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比如在讲授课文《最后一头战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自主探究,搜集有关大象的知识,学生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大象的过程中,就会对原本陌生的大象自然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运用电教设施辅之于图片、动画等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效果就会进一步得以提升。

除了这些常规的教学方法之外,笔者认为,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得到愉悦,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幸福也许更加重要。我们一直倡导小学生应当"快乐学习",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自然也就要实现"快乐阅读"。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当老师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学生往往都是在笑声中完成阅读过程,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殷金凤.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阅读与鉴赏,2011,(3).

[2]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3]陈丽莉.阅读教学:文本与心灵的桥梁[J].阅读与鉴赏,2011,(10).

[4]肖烘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上一篇:怎样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下一篇:浅谈新课改模式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