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高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

时间:2022-05-07 08:19:22

如何开展高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现在已经全面实施,但是纵观现在的高中阅读教学,仍然有许多令人不如意的地方。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形式,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在独立阅读基础上的阅读,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实现多元对话与解读,使学生的个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精神火花。语文教学中,只有凸显阅读的个性,才能提高阅读主体的语文素养,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创意和魅力,达到教学的较高境界。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就当前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首先,“阅读退化是当今青少年文化中一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现象。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定位问题,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哪个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都必然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正音解词、分析句段、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手法及语言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其次,讲解分析繁琐不堪。内容的繁琐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的内容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从头至尾进行分析,不管课文的深浅和难易程度;方法的烦琐导致了阅读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其三,学生主体意识失落。虽然新课改目前已经全面实施,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四少”现象,即学生读书时间少,揣摩语言时间少,语言训练时间少,独立思考时间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索能力。”新课标的目标如此清晰,因此加强阅读教学研究优化课堂阅读教学刻不容缓。

二、互动开放,展现个性的阅读活动平台

(一)转换角色,实现师生互动

个性化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这就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读、去讲,这样学生就会从阅读中思考人生的真谛,感悟事物的本质,认识生活的乐趣。

(二)交流合作,实现生生互动

个性化阅读课堂是生生互动的课堂,要让学生动心、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乐学、多思、多说、多做。学生之间的对话无处不在,一个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其他人来说就是一种吸收。更多时候,学生的对话是一种讨论和辩论。这样通过交流合作,对文章、著作理解得就更完美。

(三)超越自我,实现生本互动

个性化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创设对话情景,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构建理解的桥梁。教师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

三、优化策略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依据前面的研究,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强化兴趣意识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育不只是奔向未来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现实中找到欢乐的情感。

(二)强化主体意识

新课标第一次将语文的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作为发展主题的地位更为关注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是要有效利用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我教育的效能得以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真正阅读的权利,尊重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阅读选择。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背景,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博览群书、思想自由驰骋的环境。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自我需求,把教师善教与学生乐学结合起来,否则学生就会将我们的讲解当成一种噪音。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时间中就必须具备教育的民主思想,和学生多商量商量,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教参和教师熟悉的内容和长处去教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感,诱发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有一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阅读,实现独立阅读中的自我感觉和感悟。

(三)强化训练意识

语文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技能性。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立足于语言的训练。对此,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就曾深表遗憾。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不注重语言的训练,以机械的做题替代了真正的语言训练,失去了语文课原有的特色和个性,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在注重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今天,阅读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如果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如《拿来主义》,学习这篇文章关键是要学习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作者论证的方法、文章语言的特点等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些知识设计一些合理的问题,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学习写作驳论文的方法上来。如对论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注意论点出现的位置,陈述论点的语句的特征等,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的特点、作用,以及自己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进行写作;对议论文的语言的分析,可以从严密和准确两个特点来对学生进行训练等。规律清楚了,再辅之以针对性的练习,学生阅读、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必然会逐步提升。

(四)强化质疑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既继承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又能够吸收创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上一篇:试谈数学后进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谈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